扫码手机阅读

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 分类:历史 | 字数:107万

第234章 锐气大减(4)

书名:赵氏骄阳 作者:沈处默 字数:2837 更新时间:2025-02-07 01:40:02

派去通知陈、宋的使者照常出发,三方约好在郑国都城新郑会合。赵盾领兵解除焦地之围后,掉头奔赴新郑。

待晋、陈、宋三国赶到郑国时,前方探子来报,楚国已经在他们到来之前派大军进驻了郑国。

赵盾很是疑惑,难道是有人走漏消息?楚国派郑国攻打宋国,晋国事前毫不知情。晋国要联合陈宋攻打郑国,对方就知道得清清楚楚,为什么?此事是他一手策划,只在内阁会议上宣布而已。为什么对方竟像提前得到消息似的,已经驻扎郑国?赵盾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楚国并非在晋国安插有间谍,所以提前获知精准情报。楚国得知此事乃是基于对现实的判定和手中情报的分析预测。

楚国策划郑国攻打宋国,郑国大胜,宋国右师华元被押解至楚国。楚国安排重兵看管华元,借此逼宋国向楚国求和,进而与楚国结盟。谁想华元竟中途逃脱,于是楚国失去威胁宋国的筹码。

尽管楚国没有占到便宜,但是他们认为,晋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郑国与楚国结盟,已经出兵两次,而且接连获胜。足以见郑国在晋楚争雄中的举足轻重。毫无疑问,晋国一定会讨伐郑国。

秦国突袭晋国属地引起楚国的关注。

根据情报显示,新继位的秦国君主性格强硬,行事独断。晋国攻打崇国,朝中大臣都主张前去求援。这位新君竟力排众议,不为所动。

他给出的理由是,晋国毫无理由的挑起事端,无非是感受到南方楚国的威胁,想借此作为要胁,联合秦国对付楚国。

他还分析,如果是这样,崇国不会有大的危险。晋国一定不敢对崇国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如果这样做,是平白无故多了个劲敌。

正是基于这个判断,秦国决定不理会晋国的挑衅,不派一兵一卒救援。

当然,秦国也不会听之任之,对晋国的侵犯甘之若饴。揪准时机,他们一定会实施报复。

秦国一动,楚国就密切关注事件的进展。

楚国认为,礼尚往来,秦国也不会对晋国施以重手,造成太大的损失。可是,焦地位置特殊,晋国不得不救。

果真,晋国很快做出反应,赵盾亲自领兵解围。

焦地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从焦地南下绕道,很快就能抵达郑国。既然晋国要讨伐郑国,楚国猜测,晋国一定会出人意表的出现在郑。想了想,此时恰是良机。所以,他们预判,晋军解围之后就会掉头去往郑国。

于是,楚国当机立断,提前派兵进驻郑国。同时,他们还留了后手:如果晋国联合陈、宋,楚国还会派出后援即刻从申城赶往郑国,内外夹击,将三国联军再次击垮。

楚国并非未卜先知,只能说他们又一次赌赢了。而这一切,如要追根溯源,还要归功于晋国。

如果不是晋国无故挑衅秦国,意图又被秦国识破,就不会有秦国入侵焦地一事。毕竟秦国是新君即位,谁也不会一上任就到处惹事。而且,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最近二十年,秦晋两国交手,秦国是输多赢少。所以,新任的君主肯定也不会一继位就来挑战晋国。

是晋国的挑衅迎来了秦国的报复,又因为秦国的报复,楚国才得以有足够的信息研判形势,排兵布阵,赢得先机。

楚国的预判成功,有歪打正着的运气。

晋国想要挑衅秦国获得救助本就是一着险棋。既然是险棋,结果自是难以预料。更大的风险在后面——这一着下错,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全局都会受牵连。

险棋之所以要下,乃是因为,不走这一步,困在原地,难以破局。选择与否,利弊各半,实属两难。晋国不过是想搏一搏,只是赌输了。输的结果便是:不仅没有争取到秦国,与楚国争雄又陷入被动。

无论如何,既然来了,晋国也没打算马上掉头,还是要会会楚军。

他们此次出兵的阵容非常豪华:赵盾为主将,士会为副将,陈、宋两国都是国君亲征。

两军对峙,楚军堵在郑国城门前,威风凛凛,气势如虹。

楚军的领军人物是令尹斗椒,副帅是司马潘尪。

得知楚国提前到达郑国,赵盾已与士会私下商量过,此番能打便打,不能打便撤退。因为既然先机已经被楚军所占,晋军已然处于下风,胜算本来就小。而且,他们判断,楚军一定有援军。只要形势不对,马上就会赶来。

赵盾上前,楚国斗椒也骑马上前。

“赵将军,幸会,幸会。”斗椒对赵盾抱拳,“久闻晋国中军元帅大名,今日终于得见,果真气势不凡。”

“斗将军过奖。”赵盾当然听说过斗椒的大名——楚国前任司马,屡立战功,在楚国声望甚高。“若敖氏果真楚国望族。要么是能征惯战的猛将,要么是执掌国政的令尹。楚国有今天,若敖氏功不可没啊。”

“那是自然。”得到赵盾如此夸赞,斗椒十分受用。“楚国五世国王,十一任令尹皆来自我若敖氏。楚国兵强马壮,若敖氏居功甚伟。”

“斗将军率军的气势,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赵盾转头看城门,只见彩旗飘飘,迎见招展。有郑国将领的旗,楚国的潘、斗二将的旗帜也被*插上,好不招摇。

“所谓先发者制人。这次是我军捷足先登,气势自然占上风。赵将军不必气馁,来日方长,以后两国有的是机会较量。”斗椒很得意,气势也很嚣张。

也难怪他得意。传说中的中原霸主竟然三番两次失利——不是败下阵来,就是盟国被袭不知所措。这次想要突袭郑国,不想又被楚国提前埋伏。赵盾身为晋国的中军元帅,此刻仍谈笑风生,应该是强颜欢笑,心如刀割吧。

“楚军的实力,赵某这一两年是频频领教啊。”赵盾也不避讳,输赢是一目了然的事,狡辩反倒显得小器了。

“既然如此,赵将军此番前来的目的——”斗椒不解,既然晋国已经知道自己后发受制于人,还跑到阵前干嘛?

“向胜利者致敬。”赵盾看向士会。刚才两人眼神交流过,再次得出结论:这仗没法打。

楚军军容整齐,士兵士气高涨。看样子他们跟郑国士兵也非常熟识。配合无间,再加占得先机,晋国本就难胜。一旦贸然攻城,很可能打到一半,后面便来了楚国援军。到时前后夹击,岂不是自寻死路?

“哦?”斗椒很意外,没想到晋国如此轻易就宣告不战。

“既然天时地利都在斗将军一方,在下又何必勉强?既然郑国愿意继续做楚国的盟友,晋国也不勉强。”赵盾一边应答一边观察周围的情况。晋国不想打,怕的是楚国不会轻易就不战。如果楚军突然发动进攻……赵盾不得不防备。

“赵将军如此坦诚,在下也没什么好说的。”赵盾一副纸上谈兵的模样,仿佛此地不是战场,而是演练的操场而已。说要撤退,便是真的要撤退。对方如此坦诚大方,斗椒也乐得成全。他客气的说道:“赵将军请便。”

很快,赵盾一行就掉头离去。

他们来会楚军,只带来了晋军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和陈、宋联军分为几路,有在郑楚边界线上的,有守候在不远处随时候命的。

算起来,晋国带领的联军,数量上占优。楚军虽占先机,但是因为事先只是预估,人数并不多。虽有两员大将镇守,不过虚张声势而已。

楚军最大的威胁是他们的后援。正是有这个顾虑,赵盾和士会才决定不战而退。赵盾言语极尽谦卑,将楚国捧高,还特意对刚愎自用的斗椒说几句奉承话。目的无非是给足对方面子,好让晋军全身而退。

楚国之所以容许晋国全身而退,也是顾虑援军未到。晋、陈、宋三军的实力他们也打探清楚了。此时双方硬拼,楚军也占不了便宜。既然晋国愿意撤退,郑国仍是楚国的盟友不变,对楚国来说已经足够。

晋军撤退,从场面上来看,乃是不战而退。所以,这些对阵,赢家仍是楚国。

就这样,楚庄王觉醒之后策划和发动的三次北上战役,均以楚国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