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感动天地:从唐山到汶川

作者:关仁山 | 分类:都市 | 字数:18万

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1)

书名:感动天地:从唐山到汶川 作者:关仁山 字数:8122 更新时间:2024-10-10 16:36:47

告别与重生

尽管是原址重建,唐山也有告别。清墟即将开始,唐山人首先告别的是废墟。

这一天,唐山人到废墟上烧纸,就像每年的“7·28”一样,这天晚上,天空已经亮出一片星星。在唐山城市的街头、路口会燃起一堆堆的祭奠震亡者的冥纸,在明亮街灯的辉映下,纸火显得幽暗而飘忽。第二天,大街上会留下用粉笔或砖头画出的圆圈和一片片的纸灰。有人说这是唐山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唐山人心灵上的伤疤,这道伤疤承载了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所有苦难和悲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汶川、北川的街头也会出现这道独特的风景。逝去的人哪里知道,正是他们的离去,给众多亲人带来永久的痛苦。一个人的痛,无数人的痛,最终完成对痛的超越与升华。

汶川地震后的告别是悲壮的。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最严重的北川县城。

5月20日凌晨开始,北川县城开始“封城”。除救援人员外,其他人员几乎无法进入城区。北川县县长经大忠伤感地说,采取“封城”措施是不得已而为之,此举主要是为了防疫、防汛等,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封城的前一天,北川的幸存者们来了很多,他们要与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做最后的诀别。

北川的大学生席西因为回家考公务员,和北川县城的2万乡亲一起经历了这场大地震。席西认为自己很幸运,他的家庭在震后保持了完整,这在北川县城极为少见。席西和父母在绵阳市区的九洲体育馆待了几天,市里发布了对年轻力壮的男青年的征召令,希望有能力的青年回家乡帮助重建。前天,席西和父母返回了北川,就住在北川中学后的操场。这个时间正好是北川地区油菜成熟的时节,席西等大批返回家中的青壮年劳力将帮助受灾群众“收小春”,之后还要“播大春”。

告别的时候,席西想在县城的街道走走,再去小河街买好吃的东西,等着过六月初六的祭大禹,还有十月初一的羌历新年。他爱这个小城市。可惜,这座城市没有了,再也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了。听说以后这里就是国家地震博物馆了。

席西是羌族人,在成都的一所大学读大四,23岁的他粗壮、黝黑,典型的羌族人的相貌,只不过鼻梁上架着眼镜。一直到19岁高中毕业,他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北川县城度过的。5月12日,正在小河街闲逛的他突然感到地动山摇,两边山上的巨石向下滚落,很快将县城大多数建筑掩埋冲倒。整个县城被笼罩在烟尘之中。席西撒腿往位于县**的家中跑去,在楼下见到了跑出家门的父母。一家三口一路跑出了县城。在北川中学,席西看到自己就读了6年的学校变成了一片废墟,忍不住哭了。

他马上投入了抢险救人的行列。

沿着这条绿树成荫的街道一直往下走,可以走到他的幼儿园和小学。小时候,席西的爸爸每天一早就会推着一辆自行车,将席西放在后座上,慢慢推着5分钟就可以到达幼儿园。席西走到了幼儿园的废墟上,幼儿园已经没有了,很多当年教他的老师都压在里面没有出来。幼儿园再往前右拐,便是县城所有小朋友都喜爱的小河街,这条沿着湔江修成的街道连接县城的新老城区,是县城的商业中心,除了一个菜市场,还有服装、副食等小商店。每当席西在幼儿园取得好成绩后,爸爸就会奖励他,带他去副食店给他买爱吃的糖果。

小河街给席西的记忆总是美好的。

席西最爱羌历新年扎酒。北川县城一年有三次大节日,因为汉族和羌族差不多各占一半,所以除了传统的汉族农历新年外,作为大禹的故乡,六月初六的祭大禹是北川特有的一个节日。另一个更为盛大的节日,则是十月初一的羌族新年。羌族新年的时候,晚上会在县城每个路口点上一堆篝火,在火上开始烤全羊,一阵阵肉香会把附近的居民全部吸引过来。大家围着篝火又唱又跳,一直到深夜。众多羌族群众盼着新年,其实就是盼着能够扎酒。扎的酒是由青稞、大麦等各种杂粮和水果酿制成的,装在坛子里面。大家欢唱的时候,男男女女也轮流围着坛子,用长长的竹管伸进坛口,站着吸食坛里的美酒。席西每次也混在人群之中大口扎酒,因为只有在羌历新年偷喝酒,不会回家被父母责骂,因为爸妈也都喝醉了。

告别的人越聚越多。

鞭炮在席西身边炸响了。

羌族的民俗,给人送葬的时候要放鞭炮,今天要给这座城市送葬了。

灾民跪在废墟上,不停地磕头,哭声一片。

席西没有哭,还哼起了羌族流传的劝酒歌:“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尽低头,双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哼着哼着,他就泪流满面了。

歌声悲壮,在北川的废墟上飘荡。

席西在歌声中,感觉到了力量。一个新北川城就要诞生了!

席西已经听说了,北川县城新址初步选定在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此镇距北川县城20公里左右。

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要从唐山恢复建设中获取启示和经验。

唐山大地震之后,重建之前是恢复生产。唐山人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迅速投入到恢复生产之中。以血泪浇筑崛起之魂,用铁臂擎起断梁,向着光明和希望挺进。

开滦煤矿有6500多名矿工和2万多名家属遇难,2000多名职工重伤。震后第8天,幸存者忍受着巨大悲痛,来到满目疮痍的矿山开始恢复生产,震后第10天就产出第一车“抗震煤”。地震使唐钢遭到严重破坏,转炉熄火,高炉移位,厂房倒塌。职工震亡1788人,接近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地震第二天,冶金部一位副部长就带着医务人员和十一冶的施工人员来到唐钢。冶金部组织全国各大钢铁厂、冶金基建工程兵、冶建公司、设计院等,打响恢复生产攻坚战。震后第14天,唐山电厂并网发电;震后第20天,唐山机车车辆厂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第28天,炼出第一炉“争气钢”;震后一年,工业生产全面恢复;震后第二年,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197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唐山抗震救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大灾之后复产之快,堪称世界抗灾史上的奇迹。

正是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唐山人凭着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创造出神奇的“唐山速度”。

从此,唐山进入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1976年8月8日,灾难中的唐山异常闷热,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异味。由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中央有关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工作组来到唐山,在指导帮助恢复生产的同时,开始研究重建唐山的规划。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也在其中。

几天后,赵振中,这位当时唐山市城建管理系统“革委会”规划科副科长,怀揣一张从单位废墟翻找来的《唐山市地形图》,配合专家工作。小树林深处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闷热而潮湿。尽管条件艰苦,专家们却豪情盖天,他们还带来了过冬的衣服,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早日把新唐山建设好。他们每天一大早就出去调查,晚上回来后还要讨论、画图、晒图。赵振中带来的这张地形图派上了大用场,这是当时专家们唯一可参考的唐山地形图。

十月秋风起,简易房建设接近尾声。35万多间简易房,连绵起伏,成为唐山震后一大景观,唐山也成了一座“简易城市”。1976年8月6日,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召开建房工作会议,要求在冬季到来之前,让灾民住进不怕余震,又能保暖越冬的简易房。群众从废墟中捡出石头、整砖和木料,就近取土,在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的帮助下盖起了大批简易房。冬季取暖之前,唐山地区建成187.9万间简易房,其中市区35万多间、420多万平方米。

就在此时,一份凝聚着规划专家心血的唐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初步完成。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原地重建可以减少征地和搬迁的巨额费用,而且对保留唐山历史特色,促进唐山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要避开活动断裂带,一般不会有大问题。最终,决策层还是采纳了就地重建的意见。对此,专家们提出了四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方便生活,有利于抗震。

三月春风唤桃花,全国14个省市的100名规划专家又一次齐聚唐山。一时间,吴良镛、周干峙、张开济、戴念慈等国内规划和建筑界大师争相踏访这片城市废墟,要用精彩之笔在这里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从初春到盛夏,专家们辗转1600多个单位,分析计算4.89万个数据,绘制2340多张图表,制作6个规划模型,编制出了城市道路、给排水、煤气、供热、绿化、供电等专业规划图。

唐山人再次看到了低空掠过的飞机。它不再是投放食品和撒药防疫,而是国家建委派河北省测绘局、陕西省测绘局对唐山市区进行大面积航测。河北省城勘大队、华北勘察院配合平板仪成图,测绘1:1000的地形图,满足了设计需求。这样的飞行,给唐山人带来了希望。

唐山市委根据上级指示,调整方案将唐山市规划为路北区、路南区、东矿区和新区4个区,城市人口76万,占地73.22平方公里。在避开断裂带和采煤波及区的前提下,路南区规划建设13个住宅小区。原有企业一般原地重建,污染严重且就地难以治理的企业,迁出路南区。小山基本按原来闹市区规划恢复建设。

唐山重建,基本是按这次调整后的规划进行的。这也是唐山市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

至此,唐山恢复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

这是一个难忘的9月。在唐山震后恢复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亲临唐山视察。在生产现场、建筑工地,他一处处走,一处处看,大到新唐山的规划建设,小到居民住宅的一扇窗子,他都特别关注,亲切叮咛。对唐山这座百年工业城市的恢复寄予厚望,为新唐山的建设和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新唐山落脚的地方,是原来布局杂乱又经地震破坏的地方。

2000多万立方米的建筑废墟如何清除?35万多间简易房、16万多户居民如何搬迁?这是唐山复建面临的两大难题。早在1976年秋冬,市武装部就组织基干民兵开始清墟。1979年3月,唐山市成立机械化施工公司,随后掀起真正的清墟**。推土机碾压着碎砖烂瓦,载重汽车隆隆轰鸣着,黄尘滚滚,一趟趟把废墟运往市郊的大坑填埋。

对此,唐山人悲欣交集,那一车车的瓦砾曾经是他们栖身的家啊!但同时他们仿佛也看到了新家园的雏形,看到了希望……

为了破解难题,唐山市在郊区和市区新规划出的空地上,建起河北小区、机场路小区、赵庄小区等6个住宅小区。这86万平方米住宅,专为“搬迁倒面”使用。1979年下半年,唐山第一批搬迁户迁入新居。此后,边建房,边搬迁,边清理,住宅建设速度逐步加快。有人说:“从1976年到1986年十年间,汽车拉走了一个唐山(清墟),内部消化了一个唐山(简易城市),合力建起了一座新唐山!”在恢复建设中,唐山始终坚持住宅为先、住宅为重,是为百姓做的头等大事的“一号工程”。

1978年4月,柳吐嫩绿,花发新红。城市里,绽开的山桃花吸引来嗡嗡嘤嘤的蜜蜂,满眼简易房的城市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凤凰山下的市委第一招待所内,唐山民用建筑设计方案讨论会正在热烈召开。由国家建委、河北省建委、唐山建设指挥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四方召集的这个会议,对唐山震后住宅最后“定型”。结果,从208个方案中优选出2个居住小区的规划方案和25个住宅设计方案。会议结束后,北京市、河北省的几家设计单位为唐山建设编制了住宅通用图。

1979年下半年,唐山进入大规模恢复建设阶段。除了路南区外,唐山各区、街道都有建筑工地。当年开工面积达340多万平方米。

整个唐山就是一个建筑工地。整个唐山大地塔吊林立,施工车辆往来如梭。当时,唐山有4家建筑公司,分别是一建、二建、三建和四建。他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45支、8万人的援建队伍汇集在一起,组成10万建筑大军,在市区100多个场地摆开了重建新唐山的战场。引人注目的是,施工大军中还有基建工程兵、铁道兵15支部队参加建设。规模最大时,援建队伍达11万人,援建单位62个。

“没有解放军,没有别的地方人来这里帮助建设,我们现在不会是这个样子,唐山人什么时候也忘不了这一点。”赵振中双目发涩,话语不由得轻轻颤抖起来。

“所有人都是建设者!”

“刚到唐山的时候,到处是倒塌的楼房,还有没有清运走的瓦砾。真惨哪!”邯郸二建员工赵林峰说,他当时被眼前的境况震惊了。

根据唐山有关部门统计,大地震中,全市城乡民用建筑68万余间1000多万平方米,被地震损毁65万余间,达95%;在唐山火车站、小山、解放路、宋谢庄、复兴路、新立庄、风井和梁屯一带,建筑物被毁得荡然无存,交通基本断绝;东西铁路干线被切断,京沈铁路瘫痪,更让人心头发紧的是,失去的亲人已经永远不能再回来了,而余震又在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工期紧啊,白天干,中午干,晚上加班接着干。”当时做油漆工的赵林峰回忆说,当时邯郸二建建设的小区,每个单元层3户,每户6至7个门,每天他要刷3层。

而邯郸二建另一位职工凌海山负责往工地上运送材料,更是没日没夜,只要上面一声招呼,立刻就得出车。“那时候机器不能停,只要机器出个故障,所有人马上都能睡着了!”凌海山说。

“再苦再累也得坚持,我们当时只有一个目标,让唐山人民早日住上房,住好房。”几乎所有参加援助唐山重建的工人、干部,都会说出同样的一句话。

而在这个过程中,唐山自己也没有闲着。

唐山一建在震后第二天就发出通知:“3天到工作岗位!”尽管这家建筑公司在地震中永远地失去了604名职工,包括党委书记在内的9位领导班子成员中的4位,16名中层干部,此外还有重伤员317人。但1978年,他们建设了新唐山第一栋楼房“7801”。至1986年,唐建建成住宅楼632栋,住宅11.8万套,建筑面积91.6万平方米,并于1980年建设了新唐山第一栋高层建筑——唐山宾馆。

到唐山来的所有人都是新唐山的建设者。于是,随着抢险救灾形势逐渐好转,唐山出现了一幅幅让人心神激荡的场面:刚刚失去亲人的男女老少,坐在废墟上把还可以用的砖头拣出来,“喀哧喀哧”清理干净,摆放在一边,准备盖简易房或者今后重建工程使用。

经历了两个冬季和一个雨季,唐山大多数简易房已不堪风雨。屋顶油毡老化,一到雨天,不得不把脸盆等派上用场。那滴滴答答声令人心酸不已。为此,省市领导焦急万分。为了加快工程建设,1979年,河北省又组织全省力量进行“百台塔吊大会战”,场面非常壮观。建设队伍中,邯郸市第二建筑公司是一支雄师之旅。1979年至1986年,“邯二”在唐山完成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竣工交付的668个项目均达到“内坚外美”。他们还创造了“三高”:高产值、高质量、高效益,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胡耀邦、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高度称赞。

从1979年下半年大规模建设全面铺开,到1986年6月底唐山复建完成,恢复建设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122万平方米。均实现当年竣工,当年配套,当年入住,入住户以每年2万至4万户的速度增加着。

震后唐山市区灾民为16.3万户,以后每年大约新增2万多人,合7000多户。1985年底,唐山市区已发展到23万户。为此,唐山压缩或缓建市政、公用或公建项目,力保居民入住。这样,到1986年底,全市有23万户居民迁入新居,占当时总户数的98.5%。

新唐山建设避开了地震断裂带,城市建筑增加了抗震设计,设防标准是全国最高的,被专家称为国内最坚固的城市。

1986年7月28日,距大地震整整十载。唐山向世界宣告:重建工作基本结束!

1986年6月30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从废墟上兴起的城市》。文章说:“唐山的新生证明了她的人民的复原力,以及证明了中国在***改革政策指导下跨出的巨大步伐……这座重建的城市,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雄心勃勃的现代化目标。”

1990年11月13日,联合国向唐山市**颁发了“人居荣誉奖”,成为新中国成立40年来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荣誉称号的城市。颁奖仪式上,受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中心执行主任阿考特·拉马昌德兰博士委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京办事处代表毛瑞先生特别提到,20世纪三分之一的地震发生在中国,地震中死亡的265万人中的89%是中国人。向唐山市**颁奖,是为了嘉奖其在1976年地震后规模巨大的重建中取得的成就,这是以科学和热情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问题的杰出的例子。“唐山的经验表明,人民的积极参与对改善灾后人类居住条件起到重要作用。”

新唐山,张扬着生命的诗意和激情。它就像一滴水,融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汹涌澎湃地向未来的高地冲去……

昨日疮痍之地,今朝广厦万间。汶川地震灾区的考察、论证、设计已经开始,不久即可拉开重建的帷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英雄的巴蜀儿女定将以移山填海之力,擎起一座座崭新的城市。

我们欣喜地看到,英雄的汶川人民已擦干眼泪,继续前行。灾区农民李成林,地震中失去儿子、儿媳和孙子,眼泪流干了。李成林老人还没有摆脱灾难的噩梦,就走进田野恢复生产了。他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地震中,灾民张必生一家4间瓦房全部垮塌,5口人无家可归。懂电工技术的张必生,被当地劳务部门安排去国外打工。临出发前,一家人奋战几昼夜盖好了简易住房。他满怀信心地说:“只要人在,手还在,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这次灾难中,有2万多家企业受灾停产。位于四川绵竹市的东方汽轮机厂,是我国三大轮机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地震中,许多厂房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地震刚结束,东汽的干部职工就冒着余震的危险抢修设备,搜寻技术资料,5月17日东汽风电机组就隆隆地响了起来……

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学校教学楼倒塌,造成学生伤亡较重,对此,人们对建筑质量极为关注。许多专家对四川灾区重建提出建设性意见:重建的首要问题还是要安全。事实上,经过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关部门在对工程震害进行调查并展开相应的科学研究后,都在其后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修订工作中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这次地震以后,是否需要提高抗震设计标准,会结合震后工程震害调查,在地震部门对当地地震烈度进行复核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科研的最新成果,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做出决策。

抗震规划需要从多方位入手。这次地震,成都平原靠山区的县市都损失惨重。虽然成都市区是安全的,但也受到一定影响,并且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成都经济圈向西拓展的空间。有专家指出,成都地处喜马拉雅碰撞带的地震高发地带的边缘地区,成都平原尤其是平原西部以后要慎重发展重化工业,以免地震时造成危险品泄漏。另外,成都不应该追求建筑的高度,可追求建筑的美观、人性化、城市的良好生态等。

两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曾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赶赴灾区,参加了新唐山的城市规划工作。他总结了唐山大地震给后人留下的教训,给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问题提供了参考建议:首先,从建筑工程上来说,建筑安全应是第一位的。唐山地震时,唐山的建筑大多是用预制板建成,靠板与板之间的钩子实现连接。一旦地震,其工程质量很难保证,以至于后来唐山人将预制板叫作“棺材板”。

此外,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十分重要,包括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电讯、广场等公共设施。在大地震后,首先是城市的生命线被摧毁了,交通被破坏,救援人员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电讯中断,不能及时与外界联系。这方面的规划有待加强。另外,城市应该有足够的绿地。绿地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在地震中更起到救命的作用。唐山地震时,凤凰山公园大片的绿地救了不少人。地震后,唐山在城市规划中也非常重视绿地的建设。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是,许多地方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房地产商开发时把大片的绿地无情地“吃掉”了,这是很危险的!

日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起倡议,面向城市规划专家征集有关创意。正如这项活动在倡议中所指出的,研究灾害规律,加强城乡的防灾能力,是四川灾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功能,城市规划师在这方面应肩负重任。这次大地震中受灾城市的重建问题,必然会引起各界讨论,并将成为接下来的关注焦点。

2008年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中央财政今年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还会继续支援。

5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决定。国务院明确规定: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建设。把握先机的战略决策,环环相扣的推动布置,为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在全国人民喜迎奥运的日子里,四川灾区拉开了重建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