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祖国助我成女帝
作者:来碗红油抄手 | 分类:古言 | 字数:37.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23章 盛事
十月初八清早,各州州城的百姓发现,一群衣裳簇新的半大孩子背着个大布包,手里抱着一小摞满是文字的纸张,从才开不久的官办育孤堂里出来,涌入大街小巷。
这年头失去父母或被抛弃的孩子很多,原先的吴朝并没有公办的慈善机构,但各地世族大户为了彰显仁善名声,会出资开一些小型的育孤堂,南阳州的育孤堂便全是由秦家开的。
不过这种育孤堂能力有限,而且常有借此掩饰干人口买卖勾当的,不是所有大户都如秦家这般,纯为了救济孤儿做好事。
确定禅位一事后,等待的半年时间里,秦家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了在各个州城选址建造育孤堂和学堂。
育孤堂在复国当日即十月初一同步开放,开始接纳周遭孤儿。学堂虽也建好了,但因师资不到位,还有招生宣传排课等等都要时间,要到明年一月才开学。
十月初六,首期大秦报定稿,送往由各地由秦家情报机构改制成的大秦出版社分社,各分社的雕版师傅将准备好的活字组合好,全力开始印制。
秦仪君可以直接找祖国购买最先进高档的打印机,但出版社不再是从前隐藏颇深的情报机构,这种技术跨越过多的大家伙拿出来消息瞒不住,而且过多干涉反而会让这个世界的技术停滞不前。
路要一步一步走,所以大秦报还是用活字印刷的方式印制的。
十月初七,被接收到育孤堂的孩子们领到了簇新的衣裳,年纪大些懂事的孩子还领到一个大布包,并学了几句叫卖的话语。
这几天在育孤堂吃饱穿暖的孩子们,早把这里当成了新家。
一听去卖这报纸每天还有十文工钱拿,没领到大布包的都争抢着说要去,不过都被管事的拒了,只说长大了才能出去挣钱,年龄小的以后还有其他可以在育孤堂里做的活儿。
年龄太小的孩子出去卖报,若被抢钱欺负了都跑不掉,大孩子有点还手之力还能逃走。
至于卖了报自己昧下银钱逃走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但只要不太蠢,都知道百多文钱和长远的饱暖收入该选哪个。
各州城的十月初八从清晨起,报童们清亮的叫卖声便此起彼伏,响彻街头巷尾。
“卖报卖报,一文钱一份!历法改革,今天是大秦历一四三二年十月初八!”
“大秦朝廷官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一份只卖一文钱!”
“大秦报首期征文,优胜者朝廷为其着书立说!”
……
这样新奇的东西,那么大一张写满字的纸只要一文钱,还是朝廷亲发的,但凡识字的人都会掏出铜板买上一份。
州城有足够多的报童帮忙叫卖,但其他的城村还没普及育孤堂,便只能由出版社安排人运去售卖。
好在是月刊,时效长来得及。
不过秦仪君低估了时下商户的敏锐度,从第一天起,就有州城走商的大批量购买
一份报纸,在分处两级的商户和读书人之间掀起了狂潮。
技术拍卖会是所有商户的盛事,而主题征文是所有读书人的盛事!
“子厚……子厚!你快看!”
傍晚,高昂洪亮的叫喊打破了一室宁静。
张载张子厚手下稳稳地写完几个字,才放下毛笔,抬头看向手里扬着几张大纸,冒冒失失跑进来的老友。
真奇妙,在另一个世界是二程表叔的张载,这个世界竟和朱熹成了同窗,还比朱熹活得久。
两人曾是好友,同在翠华书院任教,只是后来因观念分歧,张载离开了翠华书院,回到老家淮州,时年六十九的张载如今正在淮州城外的谭渊书院继续做教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