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挑战历史:在宋朝建设现代化国家

作者:昆工第一深情 | 分类: | 字数:37.9万

第24章 钱多得放不下咯

书名:挑战历史:在宋朝建设现代化国家 作者:昆工第一深情 字数:2376 更新时间:2024-10-25 02:37:33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把镜子写进了诗词歌赋当中,作为一个浪漫而独特的意象贯穿了古人的审美和抒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或是表达怀才不遇只能孤芳自赏的仕途遭遇,或是描写女子梳妆打扮的慵懒美态,或是刻画半鬓白发的苍老形象,借此来抒发壮志未酬的愁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美学的欣赏,本质上,镜子不过是一种日用品。

然而,制作镜子的工具材料依托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所能用的也有水镜、石镜和铜镜。

唐代时,铜镜逐渐流行,各种精美绝伦的铜镜上雕刻着华丽的花纹,作为日用品的同时也彰显着主人的身份。虽然镜面还算比较光洁,具备了基本的识人功能,但在现代人眼里,铜镜的画质还不如岛国马赛克片。

制镜厂给赵构打造了一面用金框镶嵌的穿衣镜,四年了,他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剑眉星目,面如冠玉,在龙袍的衬托下更显王者风范。而且,竟然跟前世的自己有七八分相似!

难怪当年菜市场门口那个算命老头说自己有王霸之气,嘿嘿,还真就当了皇帝。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如何在短时间内将镜子的名声打出去呢?

答案很简单:我是赵构,我为自己代言!

朝会那天,赵构在城墙、宫门、殿门外都放置了一面两米高的镜子。官员们无不对镜子的清晰程度感到啧啧称奇,争相在镜子前面驻足不前,整整衣冠、挪挪官帽。

朝会即将结束的时候,赵构又给一品以上官员每人赠送了一面做工精巧的手中镜。得到镜子的人把手中镜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走两步就拿出来照一照,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宝贝。

没有得到镜子的官员十分沮丧,而后就各方打探消息,表示愿意花重金得到一面镜子。

打探无果后,甚至有胆儿肥的官员专门写奏折给赵构索要,表示自己干活儿多么卖力,对赵构多么忠诚,理应得到一面镜子。

赵构并没有急着把镜子推出去,他还需要继续造势,蹭着镜子的流量把国营商店推出去。

第二次朝会结束后,赵构又邀请二品以上官员到一座阁楼里参加宴会。众人面面相觑,天天初定,莫非陛下又要再来一次“杯酒释兵权”?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阁楼,各种阴霾顿时烟消云散,整栋楼窗户采用玻璃制作,屋子里采光很好,显得大气而明亮。

茶具、酒杯、碗碟乃至饭桌通通都是玻璃的。

官员们在心里暗骂皇帝骄奢淫逸,竟然用宝石来做桌子,暴殄天物啊!但这些家伙并不是啥高尚之辈,心里边儿也想拥有同样规格的华丽用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攀比心理人皆有之,本质上是贪欲。

在宴会开始前,赵构先是对诸位大臣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工作的肯定,而后又宣布了国营商店的开业。

还说了一大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之类的客套话。大体意思就是说:这么好的东西,本来是皇帝专用的,我呢要与民同乐,允许全天下的人使用,在国营商店可以买到,想用就去买吧。

就这样,国营商店的名头打响了。

还没开业,门口挤满了数千人,刨除一些看热闹的,大部分都是有钱有势的达官贵族。

开业后,每次只允许五百人进入,半个时辰换一批人。各种玻璃制作的日用品和器皿摆在了货架上,价格也轻易地标注在下方,亮晶晶的光泽令人购物欲爆棚。

开业不到半个时辰,货架上的玻璃器皿就被抢光了,工作人员上货都忙不过来。

在商店中央的玻璃展柜里,则摆放着十面精美绝伦的镜子,采取拍卖制度,五千两起拍。

赵构还是远远低估了富人们的购买力,五千两起拍,竟然有四五百人竞拍,宋人的富裕真不是吹的。

“五千三百两,六千两……八千两!”

“还有出价更高的吗?如果没人出更高价,那么这面镜子就要被这位公子拍走了!”

拍卖员挥舞着手中的锤子,用略带煽动性的口吻说道。

“一万两!我出一万两!”人群中一个衣着华丽,腰配宝剑,头顶玉冠的青年涨红了脸大吼一声。

顿时,全体目光都看向了那位公子,众人议论纷纷。

“卧艹,这位大哥是谁家公子啊,真有钱!”

“周公子你都不认识?人家三代为官,权势滔天,喝的茶叶都是二十万的,房产田亩无数,收租收到手抽筋。一万两对他来说算什么哟?”

“算了算了,惹不起惹不起,不要因为一面镜子得罪了周家。”

周公子马上让随从抬出几大箱银子,当场点清后扬长而去,头都懒得回。

……

接着,第二面、第三面……第十面镜子都很快被拍卖出去,价格大多在一万两上下浮动。

最后店长说:“各位客官对不住,镜子卖完了,下一批货到的时候,在下一定提前通知大家。”

没有买到镜子的人只得悻悻离去,哀叹痛惋,临走前还不忘督促店长及时补货。

不到半天时间,整个国营商店的玻璃制品也全部卖完了,本来一个月的库存量,没想到这么抢手。

第一天开业,含泪赚了三十万两银子。

赵构狂喜,交代国营商店搞一个月的饥饿营销,先割一波富人的韭菜,再慢慢放出存量割中产阶层,最后再让价格平民化。

之后,国营商店又推出了订制款,赵构题字款等各种款式的镜子,每天十面销量供应,光是靠镜子就赚了一百多万两。

玻璃厂那边,拉足马力生产了大量玻璃窗,并且提供上门安装服务。短短一个月间,大名府内的达官贵人之家,高档酒楼全都装上了玻璃窗。

还有很多外地州县的富人慕名而来,专程到大名府购买镜子和玻璃,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赵构又派人在一些繁华的州府开设国营商店。

直到把大宋的富人都割得差不多了,赵构才放出产品的代理权,允许商人代售。

国内已经有多家国营商店垄断几乎无利可图,商人们只能把目光瞄准海外。

络绎不绝的商船满载玻璃器皿和镜子驶向他国,又运送着大量的黄金、白银而归,为市舶司创造了巨额的关税。

短短几个月,玻璃和镜子直接或间接带来的收益就高达一千多万两白银。

财政问题解决了,户部官员再次感到焦头烂额——这钱多得放不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