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 分类:历史 | 字数:323.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063章 布日哈图说图们(下)
其实布日哈图最后这番话,还保留了几分没有说完,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图们这次西征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那么大蒙古国丢失的恐怕不仅仅是土默特,还要包括鄂尔多斯万户和青海土默特。
也就是说,整个右翼蒙古要全丢。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土默特夹在察哈尔部和鄂尔多斯部的中间,将此二部完全隔断,且鄂尔多斯部和青海土默特原本就都是受土默特部影响、听命于俺答的。
所以俺答的继承人,新任彻辰汗只要不乱来,这两部因为要依靠顺义王的主持互市大权来保证与大明的贸易,就只能继续听命于土默特。
指望他们单纯的出于“蒙古一家亲”而放弃互市的巨大利益而与土默特唱反调,甚至直接跳反去追随图们汗?
呵呵,你图们哪边脸长得漂亮些?
切尽黄台吉一贯都是俺答的追随者,而且他是个很理智的人,对于互市的重要性一清二楚,肯定不会脑子一热就放弃已经到手的巨大利益去追随图们这个空头大汗;
火落赤比切尽黄台吉的野心可能要稍微大一点,但他原本就是永谢布的首领,跟随俺答多年才被俺答派去青海独掌一方。为此,他甚至留下了三成左右的实力作为“谢礼”或者说交换,现在他在青海刚刚站稳脚跟,极其需要通过与大明的互市贸易来给自己“补血”,这种情况下他能放弃互市吗?铁定不能啊!
所以,图们汗这次如果对土默特的变局不做干涉,或者因为后院起火而收兵东归,那么他和大蒙古国要失去的不会只是一个土默特,而是整个右翼蒙古。
或许,在段时间内土默特也好,鄂尔多斯与青海土默特也罢,都会暂时保留在大蒙古国的政治框架之内。可是,大明只花了短短十余年时间,就把右翼蒙古如此牢牢地绑住,倘若再有十年、二十年,这右翼蒙古还存在吗?它将会真正成为“大明金国”。
【无风注:大明金国即历史上俺答建立的国家,由于这个政权解释起来异常复杂,本书没有详述,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百度,不过这可能需要找几篇收费的学术论文才能搞清楚。】
布日哈图已经把高务实的动机和做法分析得相当清楚了,图们汗虽然“有智而迟”,现在也已经基本明白了自己所处的境况之危险。
自达延汗之后,蒙古统一的大好局面竟然就因为俺答之死,被那个叫高务实的家伙一番操弄给弄得近乎崩溃!
图们汗第一次领教到了“高务实”三个字的巨大压力。
作为全蒙古的大汗,他经历过嘉靖、隆庆和如今的万历三个大明皇帝。
在他的眼里,嘉靖对内厉害,而对外无能,偏偏为人又好面子,嘉靖时期的大明现在想来,似乎最好欺负;
隆庆对内仁厚或者说软弱,但对外反倒颇有一套,现在回想起来,那似乎是因为用人得当,高拱的西怀东制策略让他很是不好受。而且也正是在隆庆时期,土默特毅然投入了大明的怀抱,从此越来越和他这个全蒙古大汗离心离德;
万历呢?这个小皇帝此前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独特的地方,一开始一切都是高拱在主持,高拱去世后又沿用高拱的盟友郭朴,萧规曹随地执行西怀东制,使得自己数次骚扰明境都在戚继光和李成梁的反击下遭到可耻的失败。
但当时来说,似乎也就仅止于此了:戚继光只是固守,李成梁偶尔出兵扫荡但从不赶尽杀绝,双方始终保持在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上面,看起来只是明蒙二百年漫长战争的正常延续。
直到此前郭朴致仕,小皇帝开始正式亲政,一切忽然大变。
这次大变的契机,自然是俺答的去世,但随着小皇帝出人意料地使用高务实为全权钦使开始,大明的政策似乎出现了某种诡异的转变。
“西怀东制”的“西怀”被进一步提升,大明对“西”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怀”,它现在似乎已经要提高到“控”了。
一个完全掌握右翼蒙古的大明,想想都觉得可怕啊!
两百年前,朱棣手中只是有兀良哈三部,大明就压着蒙古打,五伐漠北,倘若现在让他们拥有了整个右翼,那会是个什么局面?自己在察罕浩特还能呆得下去么?
这个高务实太厉害了!如果这次不打乱他的计划,蒙古的统一和复兴将遥遥无期!
图们汗被布日哈图说服了,他现在已经把高务实看做是高拱一样的大敌,而且和高拱执政于朝廷稳扎稳打不同的是,高务实现在人就在漠南,就在土默特!
图们汗咬紧牙关,下定决心:不能退兵,这次必须彻底斩断高务实伸出的魔爪!
“本汗已经决定。”图们汗目露坚定之色:“先击败把汉那吉,擒下明廷钦使,以高务实之首级祭旗!”
切尽黄台吉等人心中暗叹,扯力克和布日哈图兄弟则立刻高声叫好,大力称颂图们汗的英明决策。
其实图们不知道的是,高务实对于朱棣的五伐漠北其实没有多少感觉,甚至私底下还有些腹诽。
按照后世不少人的观点来看,五伐漠北,扬威于天下,如此盛举,你腹诽个啥?
但高务实的思路,一贯对于虚名不看重,他看重的是实际效果。
五伐漠北的实效是什么?大明在五伐漠北之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由于兀良哈部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从战有功,最开始朱棣对于蒙古还是持有怀柔态度的,但是,到了永乐七年,这个思想有所转变。
当时东蒙古的首领本雅失里汗先是将大明的使臣郭骥给斩杀了,随后又在胪朐河之战中将大明的十万大军系数歼灭,使得大明损失惨重。朱棣得知这个消息后雷霆震怒,亲自带领着五十万大军前去讨伐。
由此,揭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北伐之战,与蒙古展开了殊死较量。那么,这十四年的仗打得到底怎么样呢?
永乐八年,朱棣开始了第一次征讨。这次的战果实际上有点尴尬,因为,朱棣二月份发兵征讨,但是在前三个月里,大明军队根本找不到本雅失里汗的大部队,朱棣带着这五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却犹如围场狩猎,打不到几个蒙古兵。直到五月份,明军才小有收获——杀了蒙古几个兵,缴了几匹马羊,车辆。
直到他们抵达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明军才跟此次的战略目标本雅失里相遇,开始了真正的激战。此次战斗,明军倒是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蒙古兵,但是遗憾的是,却没能将本雅失里汗杀死,还让他向着西边逃跑了。
同时由于明军的粮草经过数月兼程,已经消耗殆尽,使得很多大明将士都饿死了,这事没办法,朱棣只能将这场维持了五个月的北伐之战草草结束。
永乐十二年,二次征战漠北地区。这个时候,蒙古的瓦剌部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对于大明的边境有了骚扰和威胁,于是,朱棣又领着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御驾亲征。
大明军队在图拉河处,用大炮向瓦剌部队发起了进攻,使其伤亡惨重。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军此次战役“杀敌数百”。这次朱棣采用了乘胜追击的方式,炮轰之后,开始了近距离厮杀。
wωω ✿ттkan ✿¢ ○
双方在激战过程中,死伤都很多,但是瓦剌部损失更为惨重,后来被当时在表面上臣服于大明的鞑靼部阿鲁台吞并。阿鲁台后期势力逐渐强大,然后便停止了进贡,再后来,这支军队更是发展成了犯明大军。
永乐二十年,第三次北伐开始了。这次朱棣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鞑靼部的阿鲁台。阿鲁台由于实力的差距,不敢跟大明正面冲突,所以在朱棣的大部队还没到达蒙古的时候,阿鲁台就带着自己手下的一众将领逃跑了。
所以,朱棣和他的三十万大军在到达蒙古之后,连敌方的人影儿都没看到。本来朱棣还想追杀阿鲁台,但却在九月末的时候改变了主意,打道回府了。这次征讨的战果是……杀敌数十人。
第二年,第四次征漠战开始。由于上一次没有打到阿鲁台,而且其本身也是贼心不死,再次集结兵马卷土重来,迫使朱棣开始了第四次亲征。但是这次阿鲁台依旧不肯与明军正面交锋,采用的迂回躲避的战术。
不过,这一次征伐的运气比上次要好,在零星的交战过程中,明军也歼灭了阿鲁台大部分兵力,使其最后被削减甚多,以至于最终被死灰复燃的蒙古瓦剌部落歼灭了。
又过了一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征战漠北开始了。这是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也是最后一次出兵蒙古,但即使如此,这次依旧是空手而回。
明军来到蒙古,当地的敌军就是拒不出战,而是开始了躲猫猫一般的游击战。
朱棣虽然派人对各个山谷、狭道进行了反复的搜查,想要找到敌军,但是都没有看到敌军的一兵一卒。后来,有人提出建议,想要利用一个月的军粮做诱饵,来个诱敌深入,但是朱棣却担心,由于自己离敌军的腹地太近会有遭遇什么不测,所以拒绝了这个提议,班师回朝了。
更糟糕的是,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明军只能加速还京,结束此次北征。
所以在高务实看来,朱棣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且五战五捷,看似丰功伟业,但是与宣传并不相符的是,事实上这五次胜利,并没有杀敌无数,也没有将大明边塞的困扰彻底清除,反倒只是让大明与蒙古的仇怨越结越深。
结仇倒是无所谓,问题在于这五次漠北讨伐,大明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胜利,而每次都带着数十万大军的朱棣,其征战之路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却战果平平,基本上被敌军溜了个够,劳师动众,一无所获。
而且大明如此兴师动众,连续北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蒙古军相比,显然更加吃亏。即便明初之时国力强盛,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还不如七下西洋来得有用——七下西洋其实并不亏本,只不过赚钱的是皇帝的内帑罢了,甚至大明还获得了阿拉伯的特产染料,开启了青花瓷时代。
但朱棣并不是笨蛋,既然几次北伐都做了无用功,那么他为什么还是屡试不爽呢?
朱棣的目标其实并非什么军事目标,他北伐考虑的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