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 分类:历史 | 字数:250.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一章 号角起,铁骑连(上)
“不能打一百个回合,何以谓马军!”
——金军骑兵
第二天,何志也让翟呈信作了安排,将夺粮食的恶少年被处死的事宣谕全县,且补充了法律程序,有关刑法的事现在完全由翟呈信负责,最近他和高俊从北方“护送”而来的县令邹乃济聊的很好,几乎成了忘年交,前者有司法实践,后者这些年一直潜心研究刑律之学,交情很不错。
这些现在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石抹明安已经率领滚滚铁骑越过大名府,直奔寿张县而来,他们好像是一头沿着血迹搜寻的狼,仔细嗅着高俊的踪迹。
敌军分为三阵:大将石抹尼昆率领两千契丹骑兵为前军,士兵并不携带过多辎重,绕过大名府,直奔阳谷县城。石抹明安、也古、撒察别乞率领五千骑兵为中军,跟在前军后面,到达阳谷县之后就对寿张两翼包抄,防止高俊逃跑,现存的七百名蒙古骑兵也赫然在列。
后军由移剌讹里答负责,仅有千余人,他们留在大名府外监视大名守军的动向,并且在城外抓捕壮丁,送到前军充用。
前军从大名府出发的同时,高俊亲自率军进入阳谷县城,软禁了阳谷县令,接手县仓的一切物资,带走了全部愿意跟随的百姓,并且嘱咐留守的人绝对不可抵抗。
高俊的防御面积很大,以寿张县城、小山墩堡为两个核心,邰家庄、心观寺、北寨、大石村、安仁里、西潭、十字坡七喂,把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个屯兵点为支点,修建了环绕整个地域的沟濠,根据何志也的统计,整片防御区的周长约合380金里,沟濠总长度近一千里,这是巨大的工程,完成之时,全寿张县都找不到一把完整的铁锹了。
与此同时,高俊实施暴力性的临时扩军,原有的九个都兵力补充充足,人数为九百人。高俊又下令,每名军兵手下要编入两名民兵,一下子就把正军的军额扩大至2700人;随后,又给每个都配备了一个人数相等的民兵都,战斗兵力扩大至5400人。
与此同时,一部分经验丰富的民兵并没有编入到这5400人当中,而是指派给了各管、各街的主首,在何志也已经建立起行政机构的各管中组建了土兵四千多人,尤其是陈秉彝的父亲——陈太公陈恪把家里的庄户全都派了出来,仅仅一家就贡献了一百多人。这些人的指挥是原来寿张县的县尉吴广亭。这些人没有铠甲,但是有朴刀和弓箭,宋代民间本来就武器丰富,但是高俊也没想到居然能够武装四千多人,还吃了一惊。
灾民更加不能放过,高俊、何志也把从灾民里面募集民兵的任务交给了张成武,那些在河北见识过黑鞑凶残的灾民主动作证,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的灾民纷纷响应。再者,上阵的民兵每天可以吃一升半的粟米,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几天内,募集灾民六万多人。
这些人只有破衣烂衫得以蔽体,使用的武器是长木杆和曳石。
这些长木杆是早在一个月前,何志也就向殷有贵购买的,当时就有充作民兵武器的考虑,木料一般,也并不经用,但是还算便宜;倒是曳石是何志也的别出心裁。
弓箭需要使用者长时间的训练,弩的造价又太贵,绞尽脑汁考虑之后,何志也突然想起了罗马军团的投石索,这种东西既好训练又便宜,比较适合民兵使用。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投石索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曳石,还加了一条木杆以便增强力量,但是出于造价的考虑,何志也这个版本的曳石依旧是只有绳子,民兵们对这种武器表示满意,也有一些人练得很不错,在四五十米内能打得很有准头。
想要管理这群庞大的灾民是一个难题,六万多人虽然听起来很有气势,但是如果缺少合格的军官的话,再多的人也只是乌合之众,为此,高俊和何志也绞尽脑汁。
首先是让灾民们自发选举出一些领袖来,李素儿也在这个时候找到了弟弟李光,劝说他为高俊效力。
这段时间李光的心情很不好,他发觉自己变成了“少数派”,理光和他的老乡们是早在黑鞑入侵之前就被郭延嗣送到寿张县的,他们没有见识过敌军的凶残,对高俊的行为并不心怀感激,反而因为时常要忍饥挨饿而怨气连天。
可是现在灾民的主体都是被黑鞑的兵燹驱赶而来的,在危急苦难之时拽住了高俊这个救命稻草,举家举村赖以得活,在这群朴素的人眼里,高俊是个挺善良的人——至少不像李光说的那么阴险狡诈。
虽然在这一方面好,李光成了少数派,但是因为他重感情、讲义气,倒也是认识了不少朋友,在灾民当中也有些号召力。正因为如此,李素儿才找到自己的弟弟,劝他不要怄气,以大局为重。李光答应了,但还是嘴硬。
“我对高俊这人没什么好话,但是你是我姐姐,郭延嗣也算是我的姐夫,我也只能勉为其难帮他一把。”
郭延嗣老老实实的把自己小舅子的动态报告给高俊,而后者只是一笑了之,粗略的将这六万灾民分成了一百多个都之后,高俊想办法往里面安排了两百名民兵作为军官,将它们分配给军兵的九个度使用。
这些灾民组成的民兵力量薄弱,只能依靠木栅和沟濠,高俊向军使们强调,这些灾民是用来填充战线的,很难移动,真正具有攻击力和移动能力的刀锋还是咱们军兵。
军官们明白高俊的意思,他们把分配到手的民兵安排在壕沟里面,木栅后面,确保战线的每一丈都有人看守,这些民兵还负责看管烽火台——在整片防御地域内安排了上百座烽火台,用于传递各种信号,光是为了储备烽火台需要的柴禾就安排了上万人去樵采。
军兵的七个都分别安排在七个屯兵点,各自负责一段防线,6万名三名交给他们,天成整个防线,确保黑鞑进来之后,看到的除了敌人还是敌人。
鼓舞人心的另一项举措,就要借某些人的项上人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