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之无双天下

作者:宅男书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34.9万

第八章 乱京都(中)

书名:三国之无双天下 作者:宅男书生 字数:3347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3:21

上回说到董卓进京,欲废帝而立陈留王,遭到丁原的反对,畏惧于丁原手下李弘的厉害,董卓却是不敢动手,恰好其手下有人张渺与那李弘为同门师兄弟,董卓命其去说服,使得李弘斩了丁原头颅来降。

这一幕和历史上吕布投董卓的情景何其相似,丁原的结局并没有因为吕布被李锋收服而改变多少,当李锋听闻丁原的结局之时,也是吃惊不已,实在是没有想到去了一个吕布,丁原还能够遇到一个李弘,这李弘的出现,告诉李锋,如今的三国历史已经开始改变,而且许多历史上未有记载的人物,隐秘开始慢慢的因为乱世的即将到来而浮出水面。

不过对于洛阳的局势发展,李锋并没有急着带人来洛阳,一则他需要趁此机会安排好并州事宜,以待乱世的来临,一则是他自己的修为却是即将突破,抽不出手来,而且他的手下吕布和关羽等猛将也是即将突破之际,一个个都在闭关修行,哪里有时间管洛阳之事,还好李锋以前就埋了后手在洛阳,西园八校尉一支赵云带领的,就是他埋伏在洛阳的棋子,如今这一支虽然表面上服从董卓,实际上真正的控制之人是李锋。

而京都这一边,自李弘斩丁原以后,官吏一个个对于董卓的行为敢怒不敢言,而董卓自是威势越大,自领前将军事,封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封李弘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趁此机会,李儒劝卓早定废立之计。董卓乃于省中设宴,会集公卿,令李弘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是日,太傅袁隗与百官皆到。酒行数巡,董卓按剑说:“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群臣惶怖莫敢对。

中军校尉袁绍挺身而出说道:“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董卓见依然有人反对自己,顿时大怒威胁说道:“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

听到董卓的威胁,袁绍毫不畏惧,亦拔剑说道:“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两个在筵上对敌。正是:丁原仗义身先丧,却是身死局未解;董卓再议废立事,袁绍争锋势又危。

眼看双方冲突就起,剑拔弩张,欲血溅三步,李儒连忙出来制止说道:“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董卓对着太傅袁隗不满的说道:“你的侄子太过于无礼了,吾是因为看在你的面子上才饶过他,如今,对于废立之事,你是怎么看的?”

却是董卓看袁绍反对,打算曲线救国,从其袁隗这边做工作,到时候只要袁隗支持废立之事,就算是袁绍反对也于事无补,毕竟袁绍还年轻,不能够真正的代表山东世家的利益,袁隗才是山东世家集团的真正掌门人。

听闻董卓的话,袁隗自然知道若是不答应,恐怕会有祸事,因此只好说道:“太尉拿主意就是了。”董卓听之,顿时大感满意,然后对着百官的面威风凛凛的说道:“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

宴罢,董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说:“袁绍此去若何?”周毖回答道:“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伍琼却说:“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董卓从之,即日差人拜袁绍为渤海太守。

这时候,李儒说道:“公若废帝再立,那李锋的意见也是重要的,如今那李锋坐拥并州,手下兵强马壮,乃是心腹大患,若不稳住他,说不定会生乱事,且儒近闻那李锋有带兵入京之势,不可不防。”

听到李儒提到李锋,董卓的脸色很是不好看,要知道他董卓无法无天,唯一的就是在李锋手上吃过亏,所以对于李锋又是憎恨,又是忌惮,只听董卓说道:“这李锋素有野心,而且实力强横,乃是心腹大患,不知如何能够除之?”

对于李锋这个老仇人,董卓无时无刻都在想着除掉,而且他也知道李锋也想除掉自己,更何况其欲逐鹿天下,这李锋就是最大的障碍。

李儒说道:“如今主公初入京城,威望未建,根基未稳,暂时不宜与此人为敌,不如先稳住对方,等废立之事成功,主公根基稳固之后,在对其徐徐图之,若是现在为敌,对于主公很是不利,实为不智。”

董卓虽然狂妄,但是现在还不是听不进意见的时候,特别是在对李锋这个老仇人的情况下,只见董卓虚心的问道:“计将安出?”

李儒说道:“吾有两计,一则封将李锋和刘虞的封地对调,封李锋为幽州刺史,刘虞为并州刺史,这样他二人必然会彼此敌对,对于主公的大业大为有利,这李锋强横,刘虞也不差,且刘虞为汉室宗亲,二人都是心腹大患,此计可使其二人牵制,不能够对主公产生威胁。”

董卓说道:“此计虽好,恐李锋和刘虞二人非蠢货,不会上当。”

李儒说道:“此时阳谋,只要那李锋有野心,定然不会放弃吞并幽州的打算,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而刘虞本来就是之前灵帝放在北方牵制李锋的棋子,这个机会他也不会放过的,只要二人争斗,就无暇顾及京都之事。”

“好计,只是李锋不是简单的人物,恐怕不会上当,而且其本身就是并州州牧,吾若是只是将其封地和别人对调,那李锋定然知道吾之计策,到时候反而仇视于吾,反而对大局不利。”

董卓的担心,李儒丝毫不在意,只听他胸有成竹的说道:“这就要借助第二条计策了,主公可一并将幽燕之地,乃至以北全部封给那李锋,李锋定然不会以为是计,而且其要发展,必然会大肆征伐这些新封土地,一旦刀兵起,就很难收手,到时候由不得那李锋还能够管到京都之事。”

此二计虽好,但是董卓还是不看好,实在是他对于李锋心中没有底,故而问道:“那要是李锋不上当呢?”

李儒说道:“如果李锋不上当,却也不会马上出手对付主公,事情可以拖延,一旦废立之事完结,到时候就算那李锋反应过来,也是于事无补。”董卓觉得可行,于是就命人封李锋为幽燕河东大总管,却又封刘虞为并州刺史。

不提刘虞和李锋收到封赏如何应对,却说京都,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董卓拔剑在手,对众大臣说道:“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

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董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骂说道:“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董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董卓命牵出斩之。

丁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董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董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于永安宫闲住,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董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李儒劝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又有王允、卢植之流。董卓从其言命征之,若有不赴者。董卓使人威胁说:“如不来,当灭汝族。”众名流惧,只得应命而至。

眼看各名流应命,董卓对于自己的威势很是满意,将这些名流一一封官,以收人望。

唯蔡邕听闻董卓强征为官,顿时大怒,回家对其女儿蔡琰说道:“吾观董卓此人残暴不堪,得志便猖狂,成不了大事,今强征吾为官,吾若应之,日后必不会有好下场,且死后遗臭万年,如之奈何!”

蔡邕之女蔡琰虽然只有十四五岁,却是长得花容月貌,且素有才气,听闻父亲的担心,于是献计说道:“今董卓入京,京都已成是非地,吾听闻并州州牧李锋将并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如今乱世少有的乐土,父亲欲做学问,或者做官造福百姓,不如投之,也好过给那董卓做官,留下骂名的好。”

蔡邕听闻,心中异动,但是还拿不定主意说道:“董卓残暴,若不从之,必有性命之忧,吾死且不惧,只怕连累孩儿。”

蔡琰说道:“父亲一文人,董卓必不担心父亲逃走,不如连夜出城,等到董卓反应过来以后,也许我们已经逃到并州了。”

蔡邕考虑再三,觉得可行,于是父女二人连夜收拾行李,出城逃难,朝着并州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