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冲冠一怒为红颜

作者:碧血汗青 | 分类:历史 | 字数:17.4万

一,阮、马公案及明季东林党人之失(七)

书名:冲冠一怒为红颜 作者:碧血汗青 字数:2010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3:01

那些东林党人对马、阮攻击的另外一说,则是指控马士英和阮大铖为了对应“逆案”,蓄意制造“顺案”和东林党人针锋相对,借北都之难来迫害东林党人。

事实上这又是一句不尽不实之语。

阮大铖起复后,确实对东林和复社人士进行了报复,就目前资料来看,他确实企图掀起所谓的“顺案”来进行报复,但最后却因被马士英所阻,这个企图没有成功。

其实阮大铖真正想报复的,是南中《防乱公揭》一事中的几名发起人,而后来他也确实对这些人采取了行动,像陈贞慧、侯方域、周镳,包括黄宗羲在内的一批人,都被他抓的抓、杀的杀。但是他们这些人,并非全是因投靠李自成的所谓“顺案”被下狱,象陷害侯方域等人的罪名是在左良玉起兵后,说他们试图联络左良玉做内应,弘光朝真正因为投靠大顺军被杀的,就只有光时亨、周钟、武愫三人。

要说起来,这三人也确实人品不怎么地,尤其是那位光时亨,熟悉崇祯朝掌故的人我想十之**都会说杀得一点都不冤枉,杀得好。而周钟给李自成上劝进表,将崇祯辱骂得一塌糊涂,武愫被李自成拜为防御使,说到李自成时为避其名讳,将其名字写为“字丞”等等,都查有实据,杀他们还真是一点都不冤枉,更别说马士英最后还化解了阮大铖这一企图。而和周钟有牵连的周镳之死,则原因比较复杂,也算是一桩公案了,我们留后再说。

因此终弘光一朝,根本就没兴过什么“顺案”,至于说马士英和阮大铖一起搞顺案,更是无稽之谈,纯粹属于污蔑。

阮大铖得势后,大约先后策划了三次比较大的对东林系人士的报复行动,一次是企图掀起“顺案”,另一次则是想借“南渡三案”中的“僧大悲案”牵连东林,第三次便是借左良玉东下内讧之事而发作。

但是,马士英虽然为报恩起复了阮大铖,可他并不想与东林势成水火,诚如顾诚先生所说,他是很想和东林,尤其是东林的头面人物联手“造成众望所归、和衷共济的局面”的。是以正是在他的阻挡下,阮大铖的前两次报复计划均未能得逞。如前所引杜登春所说:“复社中失节者(即在北京降大顺者)贵阳阳加叹恨,阴为矜怜,悉欲置末减”,诚为当时实情,而“大悲”一案,阮大铖已捏造了十八罗汉、五十三参、七十二菩萨的名单,准备牵连东林复社人士,最后还是由于弘光和“马辅士英亦不欲,故止诛大悲(39)”,是以此两次均未能起大狱。

至于第三次借左良玉起兵发,盖此事不但涉及阮大铖,更危及到了弘光帝和整个弘光朝的安危,故阮大铖得以成功,但牵连的主要是“防乱公揭”中的一些为首人士,如陈贞慧、侯方域、黄宗羲等,并没有大规模地血洗整个东林党,且此行动也很快因清军入侵、弘光被俘而告终,没有掀起真正的大风波。

黄宗羲等东林——复社党人,于弘光朝之记载和评论上,多有此类不尽不实之举,他们出于门户之见、争权失败后之怨念以及个人恩怨等等各种原因,采取制造假材料、散布谣言等各种手段,从各个方面对弘光帝本人以及马士英等人进行了一系列攻击,甚至在人死后还依然不放过,竭尽污蔑之能事,其行为和影响是相当恶劣的。

东林党人之所以攻击弘光与马士英,并非是因为什么马士英要翻“逆案”、制造“顺案”,也不是什么忠奸之争,所有的一切,全是因为他们先前在“定策”事件中的全面失败而起。

弘光帝登基以后任用参与“定策”的马士英、阮大铖以及四镇武将等人,使东林党人一方面对弘光心怀恐惧,担心弘光报复万历时期与东林的过节以及先前“拥潞”之事,一方面又对马士英等人由于“定策”一事平步青云而心怀嫉妒和不屑,可他们又不敢就此和弘光正面冲突,因为一来确实没任何理由可以针对弘光发难,二则他们自己心中也心虚得很,所以把怒火和妒火一古脑儿全都倾泻到了马士英头上,抓住起用阮大铖之事大做文章。

同时,他们虽然无法直接对弘光发难,但却又采取各种手段,明里暗里地造谣说弘光和老福王妃的身份有疑,以此暗示弘光继位的合法性,并借“假太子”等“南渡三案”煽动朝野人士对弘光和马士英等人的不满。这其中,又尤以黄宗羲为最,其他如林时对、钱秉镫、金堡等人则紧跟其后,推波助澜。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曾对“南渡三案”之真伪和影响,专门做了考据和详细论证,有兴趣者不妨去查阅一下,在这里我就不重复赘述了。

黄宗羲等人的这一系列行为,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在南京以外,影响极大,说得严重一些,甚至可说直接影响到了弘光朝的存亡。

当时在长江上游拥兵自重的左良玉,本就对四镇的提拔过速有所不满,而朝中部分东林党人又想依靠左镇来对抗定策四镇将和马士英,因此不但不为大局着想对其进行安抚,反而一再推波助澜,使得左良玉借“假太子”等案频频向南京**及弘光本人发难,甚至发展到后来,左良玉为了躲避与大顺军主力的决战,干脆以“清君侧”为借口顺流东下,开始与南京**进行武装内讧,这直接导致了弘光朝被清军和左军两面夹击,兵力部署顾此失彼。在黄得功等一线战将被调去抵抗西面的左良玉部后,北面的清军一路长驱直入轻易攻入南京,致使弘光朝一朝倾覆,这其中,东林——复社的部分人士是断断难辞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