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秦武王篇(5)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186 更新时间:2025-02-08 01:40:19

秦武王与张仪

张仪和魏章等魏籍大臣,在秦国的势力,不容忽视。秦武王想要游刃有余处理,还不能引发秦国朝政动荡。如果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会怎么做?

一个字:杀。

因为他们只会找到最快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会考虑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会带来什么样可怕的后果。

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呢?

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简单,粗暴。

但,稍有不慎,会引发大祸,殃及自身。

张仪在秦国混了这么多年,也不是白混的。想要除掉他,也不是那么容易。

秦武王要想很周全善后这件事,那就要有智慧,还要有手段。他要斗得过张仪,才能赢得胜利。

秦武王会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剪除张仪在秦国的势力?

摆在秦武王的面前,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杀了张仪,杜绝后患。

第二个:用,但不重用。

第三个:赶走他们。

张仪是靠嘴吃饭的男人,他的本事,有目共睹。秦惠文王有了张仪,不用公孙衍。公孙衍离开秦国,去了魏国,来了一个五国伐秦,差点亡了秦国。

难保不齐,张仪就是下一个公孙衍。不被自己所用,也不能被他人所用,最好的方式:杀。

可,张仪是功臣,又没过错,也没背叛秦国。

诛杀功臣,不仅会让秦武王背上骂名,还会引发动乱。秦武王不恨张仪,只是讨厌。

讨厌一个人,就不能杀了吧!所以,秦武王清楚的知道,张仪是杀不得,也不能杀。

第二个选择,不用考虑。秦武王是不会用,更不会重用。

冷落他,还会浪费钱财和粮食。

那么,秦武王只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赶走张仪。

秦武王为何要赶走张仪?

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三观不符合。

秦武王个性张扬,行事磊落。爱用拳头,证明实力。

张仪个性阴沉,擅长阴谋诡计。只要能够达成目的,无所不用。

秦武王和张仪告诉我们:三观不合的两个人,不能成为恋人,也不能共同打天下。

秦武王隐忍了这么久,不打算忍了。如今,国内、国外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一刻,秦武王决定要向张仪摊牌。与此同时,张仪也决定向秦武王摊牌。

张仪靠嘴吃饭,混上高位。他玩这种小把戏的时候,秦武王还没有出生。

秦武王以樗里疾为右相,以甘茂为左相。他这个有功勋的老人,却什么也没有。这个信号,说明秦武王不会用他,是要对他出手。

不仅张仪一个人这样认为,魏章等魏籍朝臣,也感受到新王对他们的态度。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当然,这个高难度的任务,需要能说会道的人去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人比张仪更合适。

张仪在秦国混了这么多年,有困难,他上。毕竟,这些小弟都是他照顾的。关键时刻掉链子,以后这些人谁跟他混。

于是,张仪入宫试探。

秦武王见张仪来了,嘘寒问暖是不能少的。毕竟,张仪除了对秦国有功,还是个老人。尊老爱幼,这个传统不能少。秦武王不喜欢他,表面上也要保持和平友好。至少面子上,过得去。

张仪和秦武王说了很多话,绕来绕去,都没有切入正题。

你攻,我守。

你守,我攻。

不主动捅破话题,聊个几天几夜,也是白费。

张仪不打算这样下去,面带笑容:以后,我还能在秦国混吗?

秦武王没想到这个老人会问得如此直接,心想:你知道就行了,何必把话语挑破。我表现这么明显,你那么聪明,还看不出。

秦武王表现太明显了,张仪不是看不出来。张仪是想要得到确却的答案。万一,是自己会错了意思。

秦武王见他把话语挑明,也不用维持原有和谐的气氛。对方要答案,那就给:你知道就好。

这才是最真实的秦武王的个性。

这几个字,还有其他意思,是的,我不用你。为了照顾你老人的身份,我说话够含蓄了吧!

张仪听到这句话,吸了一口凉气。

这样,也挺好。至少,他得到了明确的答案,也不用刻意去猜测秦武王的心思。

张仪说不伤心,那是不可能的。毕竟,他在秦国混了近二十年,有功劳,也有苦劳。张仪心里虽然早有准备,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感觉到有些失落。

既然话题都说破了,张仪单刀直入:你打算对我怎么办。

秦武王没有表明态度,反问:你教教我。

张仪本想问出一个答案,结果,对方让他来回答。秦武王比他想象之中,还难对付。

无论张仪如何回答,秦武王考虑之后,可以按照他说的去执行。这相当于是张仪,挖了一个坑,把自己埋了。张仪自讨苦吃,但还能掌握话语权,将最坏的打算说了出来:你要杀我。

秦武王反问:你觉得我会杀你?

张仪不说话,那道眼神告诉秦武王:会。

秦惠文王继位,敢腰斩商鞅。秦武王,难道不敢杀他。

秦武王没从对方眼神之中读到害怕,反而看到了镇静,心想:这个老人,不好对付。

眼神的交流,两人都懂。

张仪主动打破了沉默,引颈就戮:你要杀我,就杀吧!还请,放过其他人。

秦武王没想到‘势利小人’张仪,还挺有骨气。突然之间,秦武王也没觉得张仪,有那么讨厌。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秦武王也没什么好顾忌,说了一句:你是聪明人,知道我为什么容不下你。

张仪很大方地说:我的存在,让你感受到了威胁。

秦武王放慢语速:为了秦国,我就不能容你。

张仪看到这个少年君王,破五国、平蜀乱、伐义渠的手段。不动,则已。若动,必有万全之策。

看来,自己也会晚节不保啊!然,他错了。当他听到,秦武王下句话的时候。

“你走吧!我不杀你。”

“你不杀我?”张仪不确定自己耳朵,听到的这几个字。

秦武王明确地告诉他,不会杀他,但也不会让他留在秦国。

张仪听到这个消息,不知道是庆幸这个少年君王的仁慈,饶了他一命。还是应该,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

张仪一生,为了秦国,鞠躬尽瘁。

结果,却落得这般田地。

张仪重拾悲伤,问:你不杀我。就不怕我去了诸侯国,来找秦国麻烦。

张仪的这个问题,秦武王也曾认真想过。

杀与不杀,秦武王也反复权衡。

以张仪的才能,去任何诸侯国,都会得到重用,也会威胁到秦国。

秦武王不怕张仪吗?

说不怕,肯定是假的。

因为怕,但又念及他的辛苦,不能杀,才要赶走。

此举会引发什么风波,秦武王也知道。但,这一切都在他承受能力之内。

“你还是把我杀了吧!”张仪见秦武王没有说话,却从对方的眼神之中,感受到了杀气。

秦武王收敛杀气,轻飘飘地送来几个字:我不会杀你。

张:为何不杀我。

秦:我不会让你得偿所愿。

张仪希望秦武王杀了他,这样还能博得美名,说了一句求死的话:你不杀我会后悔的。

秦武王问自己,会后悔吗?

答案:他的世界里,没有后悔两个字。

张仪只求一死,替对方找了一个杀他的理由:你杀了我,不仅可以震慑朝臣,还能立威。

秦武王知道这个老人想的是什么,也不动怒。破五国,平巴蜀,伐义渠。无人能够动摇他的地位。想要成全张仪的名声,秦武王才不上当。

张仪见秦武王是真的没有想杀的意思,问:你不怕我做出什么不利于秦国的事来。

秦武王笑了,他就等着这句话。

放眼天下,能够与他为敌的人,还真不多。

如果张仪能够对秦国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来。他会觉得遇到了一个对手。

有对手的人生,才不会感到寂寞。

秦武王回了三个字:我等着。

张仪得到了答案,不再多说,行了君臣之礼,大踏步离开了大殿。

从此之后,这里,再也不会有他的影子。

张仪出了王宫,离开咸阳。

来时,一个人。

走时,也是一个人。

二十年的时光,转眼即逝啊!

什么王权富贵,什么征战杀伐,刀光剑影,最终成为了过眼云烟。

张仪啊!张仪。

你还真是可怜啊!

你一生都在为秦国,却落得如此结局。

一怒诸侯惧,一安天下歇的男儿,最终还是输给了年少的君王。

输了,彻底地输了。

张仪是庆幸的。

因为秦武王没有让那十二个字落到他的身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也说明秦武王有气度、有雅量。

张仪望着惨淡的云层,心想:天下之大,他又该前往何处。

想起他的一生,出生魏国,受辱楚国,来到秦国,遇到了秦惠文王。这位君王,让他扬名立万,身居高堂,成为秦相。

这里是他的起点,也成为了他的终点。

张仪离开秦国,什么都不是。哪国诸侯会喜欢他呢?天下诸侯都被他得罪了。

天下之大,哪有他容身之所。

若要形容,就四个字:悲呼张仪。

或许,这也是张仪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