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廉颇篇(5)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字数:3336 更新时间:2024-10-11 11:11:58

守卫邯郸

秦、赵两国战事陷入僵持,这是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都不想看到的。秦昭襄王想要速胜,赵孝成王也想速胜。可,秦国和赵国实力相当。廉颇和王龁,也不分伯仲。

秦昭襄王增兵,攻破赵国防线。

结果:寸步未进。

赵孝成王逼迫廉颇主动出击,廉颇也不听诏令。

秦昭襄王、王龁和赵孝成王、廉颇都明白。谁挺住了,胜利将会属于谁。秦、赵这场持久战,持续了三年。赵孝成王是年轻人,心性不稳,性子也急躁,第一个挺不住了。

赵孝成王不顾虞卿等人的意见,派郑朱入秦议和。

郑朱去了咸阳,秦昭襄王和范雎得到一个结论:赵国挺不住了。

赵国主动亮出底牌,秦昭襄王权衡少许,本来以王龁为将只是为了试探,不是真的想和赵国扩大升级。然,秦、赵开战。诸侯也没帮赵国,赵国君臣抵抗意志不强,害怕秦国。

秦昭襄王得到了一个信息:此战,可以打,还能打赢。他要扩大战争,一战把赵国揍趴下。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彻底把赵国打趴下。秦昭襄王还做出了许多假动作,迷惑对手赵孝成王。

1、假装议和,却扣押郑朱不放。

2、孤立赵国,做戏给诸侯看。

3、加紧备战。

这些假动作,还不能稳操胜券。秦昭襄王知道,秦国有个强大的对手。这个人就是廉颇。

廉颇的事迹,秦昭襄王岂能不知。只要廉颇在,秦军很难攻克赵国的防线。即使攻克了廉颇的防线,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为了增加胜算,秦昭襄王又走了两步棋。

1、鼓噪声势,说秦国害怕马服君。

2、散步谣言说廉颇叛国。

赵孝成王最想听的话和最担心的事,在邯郸城传的沸沸扬扬。赵孝成王不得不慎重起见,考虑换下廉颇。如果冤枉了廉颇,赵国的江山社稷还在。廉颇真的叛国,赵国社稷将亡。这就像东汉末年曹操说的那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可惜的是赵孝成王太年轻了,没有见过世面,远不及曹操。赵孝成王虽不相信廉颇会背叛赵国,但,他的心中对廉颇也多了间隙。尤其是廉颇拒不出战,更加让赵孝成王坐立不安。

廉颇是功臣,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若因为猜忌,就杀了廉颇,不仅会动摇士气,寒了国人的心,还会让赵孝成王背负诛杀功臣的骂名。

在赵孝成王眼中,廉颇不能用,也不能杀。只能找人取代廉颇,击秦复疆。

可,廉颇的功勋、资历、威望,除了马服君赵奢,赵国无人能及。换下廉颇,说很简单。谁又能取代廉颇,稳定军心,击败秦国,这是很困难。再加上,临阵换将,也是兵家大忌,会动摇士气。

就在这时,赵孝成王听到了一句话:秦国惧怕马服君。

想到马服君,就想到了马服子。尤其是马服君和马服子论战,还输了。赵国很多人都与马服子论战,全都败了。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此时的马服子有何军功,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也可以说没有作战经验。他的出现,史料是简单一提,长平之战,赵王(赵孝成王)以赵括为将取代廉颇。

赵孝成王以没有战场经验的赵括取代用战功累积出的廉颇,遭到了两个人反对:

1、蔺相如。

2、赵括母。

赵孝成王没有听蔺相如、赵括母的意见,拜赵括为将,取代廉颇。那么,赵孝成王之举,平原君、平阳君、虞卿、楼昌等人是什么意见?

史料没记载,也许记载了,缺失了。

总之,赵孝成王以马服子赵括为将,取代廉颇,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认可。这其中的原因,也耐人寻味。

公元前260年,马服子赵括,奉赵孝成王之命,领兵二十万,前去取代老将廉颇。那么,廉颇被能力远不如自己的人取代,他是什么反应?

要知道,燕国伐齐,以乐毅为将,破七十城。燕惠王以骑劫为将,取代乐毅。乐毅的反应是相当刚烈:逃亡赵国。

廉颇会学乐毅,逃亡诸侯吗?毕竟,乐毅亡赵,这件事廉颇是亲身经历的,身为将者也能感同身受。按照廉颇暴跳如雷的个性,被一个能力比不上自己的人取代,他定会不服。

当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的反应是相当不满。甚至在公众场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继位,以乐乘取代廉颇。廉颇不服,挥兵攻打乐乘,逃亡诸侯。

Www☢ttk an☢c○

面对这种情况,廉颇有三种选择:

1、领命。

2、抗命。

3、逃亡。

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廉颇领命。

这场赵国最高层军事指挥权交接仪式,充满和平。

这里有个问题?赵括取代廉颇,为什么廉颇没有剧烈的反应?这一点都不像是廉颇老将军的个性。

有以下几种观点:

1、廉颇认可赵括的能力。

2、廉颇也不想打。

3、赵孝成王换将之举,寒了廉颇之心。

4、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努力做思想工作。

5、廉颇出战失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以上观点,我还是比较赞成的。秦国撒播谣言,说廉颇叛国。赵孝成王不仅信了,还以赵括取代他主帅之位。这件事,对于廉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令人心寒。

廉颇出战不利,赵孝成王只是换下他,没有其他处罚,这也说得过去。再加上蔺相如、平原君等人的介入,廉颇认识到是自己伐秦无功在前,被换再后。他有气,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办好领导交代的事情。

既然是自己的原因,被换,也怪不了别人。也许,廉颇真的是不想打了。或者说,他也相信赵括的能力,可以出奇制胜,战胜秦国。又或者说,赵括是马服君的儿子,总要给其父一个面子。

但,根据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还是得出了廉颇被换时候的表情:怒、不舍、落寞。

廉颇被换,为了不动摇军心,找了一个地方,和平交接权力。并对赵括交代了如何对战秦国。赵括不听,弃而不用,还说廉颇老了,不知道变通。

廉颇被后生晚辈这么说,心里不爽,顿时大怒,交出帅印,奔回邯郸。

回邯郸的途中,因为不舍,留下了几个名字:三甲村(将帽、铠甲、战靴)、徘徊村(赵王诏书催他回邯郸,他又不想走)、换马村(为了不让百姓认出他,换了良驹)。

廉颇失势,门客尽去,也让他心中落寞。脑洞够大,不如发挥一下想象。赵孝成王担心换将突生变故,会不会留有杀招对付廉颇。

毕竟,赵国邯郸流言蜚语说廉颇叛国。赵孝成王换将,惹怒廉颇,对方一气之下降秦,怎么办。赵括善兵法,会不会用兵法中的杀招让廉颇心甘情愿接受赵孝成王的命令。

总之,赵括与廉颇交接权力,成为了对战秦国的主帅。

这也说明,赵括还是有能力。与骑劫换下乐毅相比,赵括的方法还是比较灵活些。没让换将的过程,落下不愉快,也没让老将军廉颇气得逃亡诸侯。

殊不知,赵国换下廉颇。秦国给初出茅庐的赵括,准备了一个大神级别的对手。这个人就是从出道以来,征战诸侯三十多年,未尝一败的武安君白起。

廉颇被取代后,《史记》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赵括被射杀,赵卒被坑杀四十五万。

如果廉颇不被换下,能否挽救长平溃败?

这个问题,不好说。历史,不能假设。秦国认可廉颇的本事,有他在,不好打。因此,才会使出离间计。如果廉颇不被换,秦国想赢,也不会太轻松。这也让廉颇和白起又一次完美错过了交手的机会,成为千古遗憾。

战国时代,最为的惨烈的长平之战,随着赵括战死,白起坑杀赵卒数十多万,最终落下了帷幕。且不论,白起坑杀降卒,是对,还是错。

长平之战后,赵国历经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代人,积累的力量,毁于一旦。赵国精壮之男,尽殁长平。赵国的军力消耗殆尽,邯郸也危在旦夕。

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但,战争的余波,还在继续蔓延。

长平之战后,秦国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是效仿伐楚之战,乘胜追击,攻破邯郸,掘赵王陵,一举灭掉赵国?还是与赵国和谈,保住战果,让赵国苟延残喘?

答案:短暂的和平。

赵国以顶级说客苏厉,前往秦国做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的思想工作,又让平原君入秦求和,赵国以割五城,赔偿秦国的损失,最终换取了议和。进而,让秦昭襄王否定了白起携胜攻伐赵国邯郸的建议。

事后,赵国又拒绝割城议和,与秦国血战到底。秦赵两国又爆发了新的大战:邯郸之战。

至于,秦昭襄王、范雎为什么会反对白起的意见?赵孝成王为什么以赵括取代廉颇?赵国好不容易与秦国议和,又为什么再掀起战争。我在《赵孝成王英烈传》和《君王篇之赵孝成王》讲解了这段历史,大家有时间去看。这里就不多说了。

公元前259年,九月。秦、赵两国议和谈崩了。秦昭襄王不顾任何人劝阻,拜王陵为将,领兵二十万,攻伐赵国邯郸。长平之战后,又一场声势浩大的邯郸之战,拉开了序幕。

面对国破家亡,廉颇不计个人荣辱,又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邯郸保卫战。那么,邯郸之战,关乎赵氏存亡,又将走向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