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吴起篇(10)
英雄悲歌
有句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吴起在楚悼王鼎立支持下,在楚国境内,以铁腕的手段进行变法和军事改革。吴起之举,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甚至在楚国朝臣眼中,是危害社稷的祸人。人人欲杀之而后快。
有楚悼王的支持,这些贵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
吴起变法三年,就要展示成果。用行动,比说,更有说服力。楚国强了,才能进一步得到楚悼王的信任,才能镇住反对者。
吴起挥出了变法后的第一剑:南平百越。
吴起先打百越,有以下考虑:
1、 检验变法成果。
让楚悼王和国人看到变法成果,进而堵住反对者的嘴。
2、 进行战略考虑。
百越是威胁楚国的一支力量。当年楚国与中原诸侯争天下,就是因为先有吴国,后有越国出来捣乱。百年前吴王阖闾在名将伍子胥、兵圣孙武的联合下,攻破了楚国国都。楚国要与中原诸侯抗衡,首先要解决百越的问题。
在吴起的指挥下,楚军打得相当出色,不仅平定百越,还开拓了大片疆土。史料留下一句话: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等地。
楚悼王继位至吴起未入楚之前,他的人生过得是相当屈辱,一直处于被打,还丢了中原重镇(大梁、榆关)。吴起平定百越,让楚悼王看到了希望,也燃起了大国梦、强国梦。
可以说,吴起南平百越,开拓疆土,是一剂镇定剂。不仅,证明了变法的成果。同时,也深得楚悼王的信任。
吴起南平百越,又亮出了变法后的第二剑:对陈、蔡用兵。
陈、蔡两国,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大国、强国,也是十大公国的诸侯之一。楚惠王时期,先后灭陈(公元前478年)、亡蔡(公元前447年)。陈、蔡地区成为楚国中原地区最重要之一。楚虽灭两国,却被晋国占了便宜。
韩、赵、魏三家分晋,陈、蔡地区,又被魏国接管。
吴起北并陈、蔡,这是楚国北上,与魏国争雄的信号。同时,也是为楚国下一步收复中原重镇(大梁、榆关)做准备。吴起不愧是名将之姿,在他的带领下,连战连胜,再添军功,兼并陈、蔡。
吴起变法后两次亮剑: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彻底点燃了楚悼王大国梦、强国梦的崛起。
于是,吴起亮出了变法后的第三剑:饮马黄河,收复中原。
但,魏国的实力很强,还有韩、赵两兄弟帮忙。吴起没有冒然亮出楚剑,做了一个决定:等。
很快,吴起等到了一个北上伐魏,饮马黄河,收复中原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赵国求援楚国,南北夹击魏国。
魏、赵两国是好兄弟,为什么从合作走向分裂。无论是赵襄子时代,三家亡知,架空晋君,共掌中山;还是魏文侯时代,一起打齐国,跨国远征中山,建立诸侯国。魏武侯时代,也有一起打楚国的合作经历。为什么不到十年,魏赵两兄弟交恶,从合作伙伴,成为敌人?
这就要从赵敬侯说起。
公元前386年,赵国又换新君。赵武公甍,赵烈侯之子继位,是为赵敬侯。
说来赵敬侯的命运,还真是跌宕起伏。公元前400年,赵烈侯甍,本该赵敬侯继位。但,赵敬侯因为年幼,被他的叔叔赵武公夺去了君位。赵敬侯熬到叔叔死去之后,又一次成为赵国国君。
赵敬候继位,他叔叔赵武公的儿子公子朝不干。赵敬侯国君之位被叔叔抢去了一次,怎能让叔叔的儿子再次抢去。赵敬侯继位后,做了第一件事,平定公子朝叛乱。
公子朝打不赢,又不得民心,转而向魏国求援。魏武侯仗着自己国力强盛,插手赵国内政,以达到削弱赵国的目的。赵国的家务事,上升为诸侯外来干涉。同时,也导致魏国和赵国关系破裂。令,魏武侯没想到的是他被赵国打败了。
魏武侯忙于插手齐国内政,助齐太公田和建立诸侯国,没有找赵国的麻烦。赵敬侯没事,攻伐田氏齐国(公元前386年建国),还救援魏国打齐国。本以为魏赵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会得到大力改善。
结果,魏、齐两国从敌对关系,走向合作,还联合起来打赵国。
事情的起因是赵敬侯攻伐卫国,卫慎公不能抵挡,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火拚,标志着三晋联盟瓦解。
魏武侯趁着大败赵军,拉拢齐国,以赵国欺负卫国的名义,共同伐赵。田氏代齐之后,总是被赵氏欺负。齐太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魏、齐联合,打败赵国,占据平城。
赵国打不赢魏、齐两国,只能向诸侯求援。秦国被魏国打得没有脾气,秦献公归国后效仿魏国,正在大力改革。韩国太弱,不想惹事。宋、鲁等诸侯没有发言权。有实力帮赵国的诸侯,只有楚国。
赵国求救,给了吴起机会,也让楚悼王打开了局面。
对于魏、齐伐赵,赵向楚求救。楚国君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救与不救。
不救:
1、 三晋自相残杀是好事,楚国没有必要为了救赵国而损耗自己的兵力。
2、 赵国帮魏国揍楚国,是敌人,不能救。
3、 赵、楚不接壤,救了没好处,还会得罪魏、齐,划不来。
吴起力排众议,主张救:
1、 魏国主力伐赵,国内空虚。
2、 北上争霸中原,收复失地,需要盟友。
3、 与赵结盟,就能南北夹击魏国。有了赵国在北方牵制,魏国不敢南下与楚国争锋。
4、 魏齐欺负了赵国,实力壮大。下一步就会欺负楚国,救赵等于助楚。
楚悼王赞成吴起的主张:吴起改变了楚国落后挨打的现状,变法后的楚国征战诸侯,也没有让楚悼王失望。同时,楚悼王也认为,这是北上伐魏,收复中原,饮马黄河的最佳时机。
吴起抓住赵国求援这个机会,亮出了第三剑:亲自率军攻打魏国。
楚军在吴起的带领下,取得了骄傲的成绩:吴起不愧是举世不出的名将,不仅解了赵国之难,还连战连捷,攻入魏国腹地,打到了黄河南岸。
收复中原失地,问鼎中原,指日可待
这也是,楚国自从楚庄王饮马黄河之后,再次问鼎中原。吴起崛起楚国,军事实力盛极一时。按照楚国的攻势,兵临大梁,收复中原失地,再现霸业。
一件事的出现,改变了格局,不仅吴起名将梦、封卿拜相之梦破碎。还让楚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吴起变法的成果荡然无存。
那么是什么事呢?这就是支持吴起的楚悼王,突然暴毙。
对于楚悼王死,有以下几种猜测:
1、 楚悼王染疾,病死的。
2、 楚悼王太高兴,导致死亡。(脑血管、心血管疾病,太过兴奋,容易猝死)
3、 楚悼王是被害。
至于,楚悼王是如何死的,只留下了两个字:暴毙。
简单说,楚悼王死得太突然了。
因为楚悼王的死,打乱了所有的步骤。吴起变法最巅峰的时候,随着雄才伟略的楚悼王突然暴毙,发生了变化。
没有了支持者,吴起的处境就很危险。
为了见楚悼王最后一面,吴起从前线赶了回来。但,吴起不知道一场针对他的刺杀运动正在酝酿。
吴起回到郢都,穿上丧服,前去祭奠楚悼王。等待吴起的是杀身之祸。
那些在变法被吴起剥夺失去一切的贵族,看准时机,密谋除去吴起这个祸害。当吴起来到别宫,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察觉出气氛不对。但,他已经没有撤退可言。想要脱身,已经没希望。
吴起想着自己快六十岁,没有几年可活。他变法得罪了很多人,支持他的人也死了,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退一步说,吴起离开楚国,又能去哪国诸侯?想起自己的一生,吴起心灰意冷。不走了,不逃了,他为了功名,四处流亡,奔波了大半生,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
念及此处,吴起决定用自己的性命,为楚悼王做了最后一件事:铲除反对势力,巩固新政成果。
同时,也为新王楚声王,送一份厚礼。他死了,若楚声王延续变法成果,虽死无憾,也对得起楚悼王知遇之恩。
吴起祭奠楚悼王,贵族万箭齐发。吴起伏尸,乱箭也射中了楚悼王。吴起虽被射杀,却也报了仇,还肃清反对势力。可惜,楚声王没有楚悼王霸气,没有巩固变法成果,更没有延续变法。吴起变法之功,化为乌有,楚国又一次回到了解放前。
千古名将,英雄梦。吴起,走完了最后的岁月。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吴起回到郢都,知道贵族要对他动手?
答案:不知道。
如果吴起知道暗藏杀机,是不会回去。即使要回去,也要带兵回去。也许是吴起为令尹多年,自认为功高,镇住了反对者。或许,吴起认为楚声王也会支持他。
总之,吴起以被射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吴起的一生,太过曲折坎坷。但,面对命运不幸,他总敢逆天而行,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出生在卫国,从小立下大志,封君拜将,却报国无门,流亡诸侯。
弃卫入鲁,立志不为卿相,不入卫,不见母。求学儒家,被除名。助弱鲁胜强齐,一战成名,却被驱逐。
入魏遇到了赏识他的君臣:魏文侯、翟璜等人。他伐河西,再显名将之姿。随着魏文侯死,他的一切都发生了变法。
魏武侯时,他淬炼的魏武卒,横扫河西,威震天下,却又弃魏入楚。
来到楚国,又遇到了一个明君:楚悼王。
吴起得以封卿拜相,一展所长:国内变法、军事改革。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求援赵国,打到了黄河南岸。眼见,收复中原,问鼎天下,指日可待。可惜啊!随着楚悼王的暴毙,化为灰烬。
真是那句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吴起的舞台,落下了帷幕。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英雄悲歌。
那么,在战国七雄时代初期,名将吴起的一生,你又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