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23.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吴起篇(8)
横扫西河
有句话说得很好:学习,总会让人进步。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吴起学习之后,取得了怎样惊人的成绩:魏武卒是怎样炼成的。
吴起拜子夏为师,一边学习兵道,另一边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吴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且有不败的战绩。因此,吴起向魏文侯上书:训练一支能打的劲旅。
魏文侯响应了吴起的提议,并大力支持。魏文侯有一支能打的劲旅,何愁不能扫荡诸侯。
吴起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战场积累的经验,悟出了一个道理:兵不在多,而在于‘治’。得到魏文侯大力支持,吴起开始了严格的选拔标准,训练闻名天下的劲旅:魏武卒。
那么,这支在战国初期最能打的劲旅,是如何训练成功?
答案:魔鬼训练。
据史料记载,尤其是荀子《议兵篇》介绍了魏武卒的选拔标准: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你要想当魏武卒,体力这关很重要。你要穿重甲,携带重兵器,跑百里,还要立马能作战。这个要求,是相当严格。但,入选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国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赋租税,还奖田宅房产,待遇也是极好。这支劲旅是以步兵为主的重甲兵。
简单说,魏武卒入选不是拼爹、拼妈、拼背景,也不是拼出身、论血统,而是靠真本事。这也是那些没背景、没后台,却有真本领的人,改变命运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打破了用人的原则和平衡。
为什么吴起能够训练魏武卒,其他诸侯模仿都不能成型?
我想有以下原因:
1、 魏氏先祖魏献子是第一个以步兵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也是被后人称之为魏舒方阵。
2、 魏氏身居中原地带,缺少良马。
3、 车战是西周、春秋时期衡量一个国力的重要指标,其他诸侯受其影响,根深蒂固,不敢打破常规。
4、 魏文侯、吴起,这对君臣,总爱挑战未知,不安常理出牌。
总之,魏武卒方阵之所以能够横行天下,除了魏氏有步兵制的传统,以及受地理影响,缺少战马。再加上,魏文侯是开明的君主,敢干。吴起这位名将,敢想。
一个敢想,一个敢干。魏武卒这支劲旅历经艰辛,被吴起打造出来。
吴起训练好魏武卒,接下来,他要静待时机,展示他的成果。
然,一件事又突如其来的发生了。那就是赏识吴起的一代雄主:魏文侯去世了。
也可以说,魏文侯没有看到吴起训练成型的魏武卒名震天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活了近八十岁,在战国时代,绝对是长寿老人。魏文侯去世,对魏国上下来说,一点也不奇怪。
有句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
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吴起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告别了他的时代。同时,魏国迎来了,魏武侯时代。
魏武侯继位后,就要树立自己无上的军威。同时,也要提拔忠于自己的臣子,打压一些居功自傲的臣子。吴起,首先被魏武侯纳入重点考核范围。此人,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
魏武侯不是昏聩之主。他继承君位后,没有大刀阔斧进行人事改革,而是执行魏文侯身前的遗策,休养生息。同时,静待时机,一展宏图,征战天下,迎接属于他的时代。
公元前393年,魏武侯三年,证明他征战天下时代到来。
魏武侯两线作战,东边攻郑国,西边打秦国。攻打秦国的任务,就落到了吴起。吴起为了表明忠心,出战很给力:大败秦军于注城。
魏武侯东胜郑,西败秦,两线作战取得胜利,迎来了他征战天下的时代。
魏武侯大展身手,想要折腾出大的动静,联合三晋伐楚。这一次,魏武侯的目光看准了楚国在中原的军事重镇:大梁、榆关。
这个时代,三晋无敌于天下,诸侯不敢惹。齐国被三晋打得不敢还手,秦国被压缩在洛河以西,郑、宋、卫小国连发声都不敢。楚国在三晋的攻打下,也不例外,接连失败,不仅丢了大梁、榆关,还被三晋攻到腹地。
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悼王。公元前402年,楚声王被盗杀,楚悼王与其兄公子定争夺王位,楚悼王胜出。公元前401年,公子定逃到魏国,引三晋入楚。
楚被三晋击败于乘丘,楚悼王刚继位就被三晋欺负,还打了败仗。
这一次(公元前393年),三晋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为了彻底把楚国打趴下,攻占楚国在中原地区的重镇:大梁、榆关。
楚悼王丢了中原重镇,又被攻到腹地,楚国君臣极为恐慌,主动求和。
三晋很霸道:拒绝。
楚悼王求和不成,拉拢被三晋欺负的诸侯:秦国、齐国。
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破宜阳,占领六城。齐国攻伐魏国,取襄陵。
魏武侯见楚、齐、秦三国联手,伐楚之时,后院起火。为了帮助难弟韩国,结束与楚国的战争,集中兵力伐秦。三晋和秦国战于武城,结果不分胜负。吴起为了遏制秦军的攻势,设置陕县,密切注视着秦军的动向。
公元前389年,对秦国和魏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年。同时,也是吴起再次扬名立万的一年,更是检验魏武卒这支劲旅的时候。
这一年,秦国举国之力,攻伐西河,收回落在魏国手中的西河地区。
那么,秦国为什么要举国亲征收复西河,就不怕被三晋揍?
毕竟,东边骄傲了数百年的齐国,被三晋打得低下了头。南方敢与周室分庭抗礼的楚国,也不敢挑战。春秋小霸王郑国,被打了,不敢还手。宋、卫小诸侯,不说话。秦国被魏氏打得,退出西河,怎么又要举国出征,要和魏氏打到底呢?
这是因为,局势发生了变化。
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秦惠公成为接班人。这个接班人是主动进攻型,且富有朝气的选手。
公元前393年,秦国伐韩大胜,与三晋对战,不落下风,助赵了秦惠公的自信。
秦国和楚国、齐国结盟,共谋三晋。
因此,秦惠公的底气和实力来自与以下:
1、 从秦简公手中接班,稳定国政,厉兵秣马十年。
2、 打了胜仗:伐韩宜阳,占六城;与三晋对战武城,不落败。
3、 有盟友:齐、楚、秦三国互谋三晋。
简单说,秦惠公认为可以打,打得赢。是时候,将失去的一切,重新拿回来。
面对秦惠公举国亲征,魏武侯、吴起这对君臣,又会如何应对。
一个字:打。
此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武侯,与公元前396年,接替魏文侯的班。魏武侯是多久出生的,年龄有好大,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魏惠王接班的时候,有三十岁。魏文侯死的时候,也有七十六岁。以及魏武侯二十岁亲自伐秦的事迹可以推断出,魏武侯出生应该在公元前432年。
此时,魏武侯的年龄应该在三十九岁至四十岁左右。
魏武侯为什么选择打?
有以下原因:
1、 魏武侯喜欢打仗(公元前412年,出征西河)。
2、 管理过中山(公元前406年乐羊灭中山,魏武侯被魏文侯派去管理)。
3、 有战功:两线作战(西伐秦,东打郑)、伐楚开疆(大梁)。
4、 蔑视秦国(秦国被魏氏多次打败)。
简单说:魏武侯敢打,是因为经历造就了他是敢打的个性。
吴起为什么要打?有以下原因:
1、 魏武侯要打。
2、 吴起也想打(检验魏武卒的成果)。
3、 封君拜相的梦想激烈着他。
吴起想打,不仅是为了向魏武侯表明忠心,也是为了封君拜相的梦想,更是为了检验魏武卒训练的成果。
面对,秦惠公举国出征,魏武侯和吴起,又如何打好这一仗?
现在来看一下,战国七雄初期,魏国和秦国之间的大战:阴晋之战(第二次河西之战)。
秦简公要收复河西,面对两个对手:魏武侯、吴起。
尤其是吴起,简直是秦国的噩梦。魏氏和秦国打了十年(公元前419年魏氏伐西河到公元前409年),秦国虽败,但其势力也没有退出西河地区。吴起的到来,只用了两年(公元前409年、公元前408年)时间,就将秦国的势力,彻底挤出西河,并吓得秦简公沿河设防、修筑长城,不敢东向。
秦惠公要收复西河,就要击败吴起。吴起是秦国最强、最棘手的敌人。为了打好这一仗,秦惠公不惜下了血本,举国亲征,据传兵力有五十万。
面对秦国五十万之众,吴起没有被吓破胆,相反,战意盎然。
为了打好这一仗,吴起也做了以下准备:
1、 层层阻截,消耗、磨灭秦军的士气。
2、 争取得到魏武侯的大力支持:a、请魏武侯来西河,凝聚人心;b、举行庆功宴,鼓舞士气。
庆功宴不只是简单吃喝、犒赏,是相当有学问的。吴起让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
吴起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将士争先立功,激发将士的斗志。
3、 挑选出征的将士:未立功的人。
魏武侯大力支持吴起的工作,又问他怎么打,如何打,要多少将士。
吴起拿出了作战的名单:他亲自出征,率领五万未立功的魏武卒。
此战胜负,关系到魏国能否掌控西河,魏武侯不敢大意。为了保险起见,魏武侯又给了一部分兵力。
于是,魏国作战部署出来了:
1、魏武侯坐镇西河。
2、吴起亲自出征,率领未立功的五万魏武卒。
3、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
紧接着,吴起又拿出了作战方案:
1、派出大量斥候收集情报,趁着秦军未大举进攻之前,先发制人。
2、吴起励士: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
3、分析敌方的劣势:秦军人多,武装不良,战斗力不行,是乌合之众。
一切准备就绪,秦、魏之间的大战,拉开了序幕:阴晋之战。
此战细节,史书一笔概括:魏军在吴起的率领下,反复冲杀,秦军溃不成军,落荒而逃。魏军胜,秦军败,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秦军为什么人多会败,败得有多惨,都没有记载。或许,记载了,失传了。或许,秦扫六合,抹掉了秦国不堪回首的屈辱也说不一定。总之,此战之后,魏国不仅守住了河西,也开启了诸侯鄙秦之路。秦国和魏国争夺河西,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画上句号。
吴起横扫西河,震惊中原,建立不世军功。魏武卒的大名,更是扬名天下。可,谁也没想到,吴起建立大功,封君拜相指日可待,上天又给吴起开了一个玩笑:离魏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