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在漠北
作者:当时明月在99 | 分类: | 字数:54.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十六章 分田到户 接洽朝廷
第36章 分田到户 接洽朝廷
搞定了蔚州老家的家人和族人的事情后,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也到了需要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那就是大锅饭问题,刚刚迁来漠北时,诸事开头难,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所以必须选择集体行动制度,但现在安定下来后,再继续大锅饭就很影响效率了,马爌作为穿越者,当然更清楚大锅饭的弊端,他的建议是要把所有的耕地都分包到户,所有的牛羊牲畜等也都分下去,因为北华的牧场辽阔无垠,可以暂时不分,作为共有的牧地。
土地问题历来是大事,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为慎重起见,马林把北华所有千户以上级别的各级官员,包括享受千户待遇的镇长都召集起来共同商讨土地问题。
经过几天的讨论,一部完全有别于传统;甚至可以说划时代的北华土地法出台了。
它主要是根据马爌的建议蓝图,再由北华的所有官员和乡绅大户们集体商讨完善的。
北华土地法主要内容为:
为了防止土地兼并,若干年后又出现历代土地集中,导致大量无地贫民活不下去的情况,北华采取土地国有制政策,
主旨是所有土地都是国家的,个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也不能私自出售,将来不管管北华扩张到哪里,哪里的土地就都是国有的,这样就算将来再贫困的家庭,至少还拥有可以糊口的保命田。
当前暂定的是每人口粮田五亩,以现在北华的土地条件,五亩耕地的产出绝对足够一个人食用且远有富裕,此田又被称作“永业田”。
但是北华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不能买卖,除永业田之外,所有土地皆可买卖,国家的土地一旦被私人购买,即为该私人所有,他今后想要转卖皆是自由的。
人均五亩的永业田是北华所有人都有的,哪怕你现在不是农户耕种不了,比如匠户家庭,或者是城里的官员士绅等,都是人均五亩。暂时没有条件耕种的,可以先记录在册,表明其每人五亩的口粮田还未领取,未领取之人不缴纳田赋。
着有司统计所有人口并造册登记,今后人家或添丁或减口,口粮田要及时更改,必须保证所有人的口粮田不得遗漏。
如将来北华土地扩大,一人从某地迁往某地,可申报口粮田变更所居地等等。
现在北华总人口二十多万,而耕地只有五十多万亩,人均尚不足按五亩耕地分配,各户不足之田地可自行开垦,无人耕种的家庭可暂时不申领口粮田。如将来人口扩大,种粮有利可图,愿扩大耕地者,亦可自行开荒或者租赁他人的熟地,其数量上不封顶,但前提是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今年将是最后一年集体耕种,待秋收后就将土地分配下去,现有的五十多万亩耕地首先分配给居住于城外村屯的农户。居住于三城的非农户的田地暂且着有司记录在案。
从明年开始,北华的耕种和收割以及开垦荒地都由农户各自施行,除应缴纳的田赋外,剩余收获亦归耕种者所有。
各家自行开垦的新耕地收获归自家所有,但前提是,田赋和耕种面积是挂钩的,哪怕是自家开垦的土地依然要根据北华政府的需要以及土地的肥沃程度征收相应的田赋,遇天灾减产或绝收可酌情减免田赋。
贸易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且促进交流,增长见识。所以北华采取农商并重的政策,鼓励百姓经商。
风险较大的商业活动,可由官府予以扶持,如有商人前往险峻之地,如北去俄罗斯、深入蒙古各部、或者前往大明及西域等地,均可视情况由官府协助。
如将来北华财政富裕,将会视情况减免甚至取消农业赋税,财政不足时再酌情恢复。但商税不在减免之列,商人不事耕稼,赚取利差,缴税乃天经地义之事。
鉴于现在北华几乎所的青壮都是军人,民间壮劳力严重不足,长期这样影响生产,又制定了北华的军制:
北华所有年满十七岁(周岁,以后所有年龄改为周岁,场景需要时另行注明),及四十五岁以下身体健康无残疾的男子,全部都是在籍军士,超过四十五岁后方可着有司解除军籍,每五千人编做一卫。
其中自萨尔浒撤归的五千人设为常设常备军。其他各卫每三个月一轮,轮流当值,是为轮换常备军。常设常备军和当值的轮换军为北华脱产待命的常备军。
其中常设常备军的普通军士退役年龄为四十五岁,军官另有规定,但年满三十五岁后可自行决定退役与否,其军饷要远高于轮换常备军,升迁亦享受优先。
常设常备军的兵源补充为自愿原则,但自愿补充不足时,则为强制征召,被征召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否则交有司论罪处置。
今后需随着人口的增加,卫所数量也会增加,男性青壮人口每增加五千人后则设一新卫,以数字命名,常设常备军为第一卫,以此类推,依次为二、三、四卫等。
第三十六章 分田到户 接洽朝廷
不当值的在籍军士农忙时节在家为民,非农忙季节每月集中训练十天,其他时间自行安排,战时听候召集则为兵。
各级官员、有司,匠户、矿工,常备军,当值的卫所军士等脱产人员则各有薪俸,由民人赋税俸养。
北华北城矿区的开采作业由不当值的卫所军士兼任,采矿期间,有司给予薪俸。
另外,北华常设常备军和卫所轮换当值常备军,以及农闲时节每月十天集训的军士,如有重大事宜需要办理者,可以请假,但最长请假时间不得超过连续三个月,轮换当值常备军士请假不得一个月,如有大事实在不能脱身,则应如实反映有司,酌情定夺。
新的的政策制度施行不久,北华就要开始今年的春播了,这也是最后一次集体耕种。
由于今年的耕地面积是五十多万亩,全部的劳动量还是非常大的,整个北华都被动员起来了,连平时从没有劳动要求的半大孩子也被要求协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随着北华在漠北一天天壮大,并且通过贸易以及互惠政策和周边的各蒙古部落关系都处理还可以,即便是隔着整个咯尔喀蒙古——远在南边的察哈尔蒙古,现在也和北华取得了联系。
察哈尔部鉴于后金日益强大,且在逐步蚕食察哈尔部东南方的各个蒙古小部落,现在急需遏制后金的扩张势头。
那些加在察哈尔和后金之间的蒙古小部落,原本都是尊察哈尔大汗为共主的,他们同时还是察哈尔和后金之间的屏障藩篱。现在却被后金逐步蚕食。
无奈后金势大,察哈尔一家也无力独自对抗后金,往日的盟友大明因为连番变故,暂时无心也无力顾及后金。所以势单力孤的察哈尔大汗林丹,面对北方华夏部的主动示好赶紧接受。
看着逐渐远去的北华商队和使团,林丹汗连声感慨道:“没想到啊!想那个所谓的华夏部两年前还被建奴打得如丧家之犬,仓皇北逃,这才短短两年时间就咸鱼翻了身,在北方创下这么大一份家业,看来过去倒是小瞧了马林,到底是马太师的儿子,虎父无犬子啊。”
“听说马林所创的华夏部现在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万人了,还在漠北广采煤铁,开办作坊,大量制作兵器农具等,还在漠北开垦了大量耕地?”林丹向身旁的一名问询道。
“是的大汗,”那名亲信应声答到。
“没想到一贯荒寒贫瘠的漠北竟然什么都有,不但有煤铁和金银,竟然连庄稼都种得出来!”
那名亲信接口道:“大汗!等将来咱们灭了建奴,再挥师漠北,马林那份家业还不都是您的,”听到亲信的阿谀之言,林丹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春末,刚刚完成春播的北华众头领们齐聚都指挥使司衙门大堂议事。
来到北华已经两整年了,虽说已经站稳了脚跟,但发展的瓶颈却也出现了,北华地处漠北,气候恶劣,很多东西是自己不能出产的。比如布帛,两年前从开原带来的棉麻布料、丝绸等已经基本消耗尽。
但北华的气候又种不了棉花,更生产不了丝绸,周边的蒙古部落更加落后,就是想交换都没地方交换。
漠北蒙古各部的贵族头人们自己穿用的棉布丝绸,也都是高价从大明交换购买的,至于普通牧民,一辈子都是皮衣皮袍加身,穿丝绸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虽然华夏部也不缺皮张,但咱们华夏部是文明人呀?冬天冷时咱穿皮衣皮袍没问题,但大夏天时,总不能也像蒙古人那样被皮袍捂得浑身腥膻吧?
可是华夏部因为身份尴尬,暂时偏偏还不能和大明直接贸易,通过蒙古部落转手购进的各种棉麻丝绸的价格则是高得离谱。华夏部买不起不说,人家蒙古人还不愿意多卖呢!人家蒙古人也是好不容易从大明哪里搞来的,自家贵族老爷们还不够用呢。
今天北华都司的一众头领们商议的正是接洽朝廷的事情,从辽东出走已经两年多了,综合各种消息都可以确定,朝廷早已知晓了北华的情况。之所以到现在还没动静,也没翻脸,说明朝廷也在观望。吃不准北华的意图,怕自己先出牌了将来被动,又不想在没摸清底细前翻脸,给自己在北方再树一个敌人,估计现在也是在看情况而定。
刘源的意思就是,是时候向朝廷上报北华的事情了,咱不能先让朝廷给咱们找台阶,应该是咱们先给朝廷找好台阶。
“该是安派人回京请罪的时候了,咱们不能老这样困守漠北,就凭咱们这点儿人口,若没有朝廷的移民补充和互通有无,猴年马月才能壮大起来,至少我老刘是看不到那天了,接洽朝廷的事儿刻不容暖。倘若别人回去诸位不放心,怕把事情搞砸了,那咱家刘源就豁出去这条老命,回京去向皇上负荆请罪。”
“咱家本就是皇上的家奴,回去后皇上就是把咱家剐了,只要皇上能够消气,咱家这条命能够堵住众大臣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