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 分类:历史 | 字数:41.2万

第七十一章 徐晃凯旋

书名:汉灵大帝 作者:大石浪 字数:2720 更新时间:2024-11-25 22:42:35

当牛弘抛出南下战略构想时,众人来了兴趣。

太傅认为,帝国现在的靖边策略很成功。每次靖边将领来京述职,帝国边境控制和影响区域都在向外扩展,北方边境的压力大减,有足够的条件南下。

太尉说,蜀道崎岖,从永昌郡南下,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有一定的压力。当年孝武皇帝在受挫后不得已放弃从南边联络天竺的想法,也是受制于道路的遥远和难行。

桥玄还是很好战,他认为,帝国洛阳太学的学生被捉,这是不可接受的,有损帝国的威严,应该兴师问罪。

刘庞认为,帝国设置永昌郡后,已数百年。别看永昌郡地处边陲,现在已成为帝国仅次于南阳郡的第二人口大郡。现在南下的条件比孝武皇帝时期好的多。只是南下无论在地形上,还是对手上,同以往大不相同。

刘庞说,中原和北方边境主要是开阔地,而南方多山,帝国军队的兵器配备和训练是否适应是个问题。掸人受天竺影响比较大,信佛教,与游族民族也有不同。应该详尽了解,才能保证旗开得胜。

参议刘庞的观点牛弘很赞赏。

牛弘说,南下是近几年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开疆辟土,对帝国南方开发也是个推动。只是这等大事,也要多方考虑。要求帝国高层搜集相关信息,十天后再确定方案。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次大陆。宗教与种姓制度形成了那里的社会基本结构。那是与大汉帝国全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朔到雅利安人入侵后创立的吠陀文明(约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早期的吠陀信仰到中期逐渐演变为信仰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抬高了婆罗门的地位。

种姓制度把人分成五等。最高等的是婆罗门。社会分工为教授吠陀经,司祭和接受奉献。

第二等是刹帝力。社会分工是战士和统治者,享有政治和军事权力,但没有宗教权力。

第三等是吠舍。社会分工是农人或牧人,生产食物,提供祭品。

第四等是首陀罗。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社会分工是提供各种服务。

第五等是贱民。贱民是没有姓氏的,有姓氏的人如果做了违背教义的大罪也可削夺姓氏沦为贱民。贱民专门做一些被认为是最下贱的工作。

上面两个是高等种姓,只是在政治和宗教权力上面作了分工。

宗教信仰就象一具无形的枷锁,强化了这种种姓制度。为了让下等种姓的人无冤无悔地为高等种姓的人服务,婆罗门教提出了一种转世轮回的学说。这一学说告诉你,你现在受苦买力是应该的,因为你出身在低等种姓家庭。想出头也很简单,只要你这一辈子服从命运的安排,不违背宗教信仰,那么下一辈子就会投胎到高等种姓家庭。

无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印度教等,强调因果报应。如果你虔诚相信宗教,下一辈子就能得到好的报应,投胎到高种姓家庭。反之则降级。

如果你碰到一个吠陀种姓的人,你告诉他,征召他作战士,也可以享受食物。他会先摸一下你的额头,如果没发烧的话,他马上会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因为你说的话是违背常理的。

婆罗门和刹帝力种姓的女人是不能下嫁低等种姓的男人的,而低种姓的女人可以高攀高种姓的男人。高种姓的男子死后,他的老婆不仅不能改嫁,还要投火自尽殉夫。如果那女子正好来了“好事”,还被认为不洁,不能马上殉夫。要等干净后,再全身沐浴,才可以自尽殉夫。低种姓男子的老婆就没有这种规矩,男子死后是可以改嫁的。

吠陀文化没落后,佛教开始兴起。那也只是拜的神不一样,对于教义中维持种姓制度的那一套说辞,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佛教表面上也对种姓制度提出过批评,允许所有种姓的人入教等等,但低等种姓的人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只是刹帝力也分享了波罗门的宗教权力。

这种改变显然是受制于具有政治权力的刹帝力,为刹帝力服务的(一直到现代,种姓制度的影响因为宗教而固化,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中经历了印度教的兴起,英国人的殖民,现代的独立。现在阿三常常把民主挂在嘴上,好象与西方接轨了,就是优秀的社会制度了。实际上是狗屁,还是个野蛮的种姓社会。独立后他们的宪法规定,废除种姓制度,但直到今天,占人口不到4%的婆罗门种姓的人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在议会里占有一半以上的议席)。

现在月氏帝国在印度次大陆的北部推崇大乘佛教,做的比较成功,使得占人口少数的月氏人把那一大片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南边和靠近孟加拉湾地区,则有很多小国,甚至还有不属于任何小国的村寨。那儿的人也信教,拜的神五花八门,但在维护种姓制度社会结构这一点上没有根本的区别。

掸人尽管由于地缘接近,受佛教的影响,也信佛。但掸人不搞种姓,甚至掸人没有姓氏,只有名字。

牛弘相信,如果帝国选择南下,大汉帝国的文化在帝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助推下,只会向那一片地区扩张。随着交往的频繁,佛教必然也会向帝国传播。在大汉帝国这样一个世俗社会,影响肯定有,但佛教很难成为完全左右人们行为方式的宗教的。

阳春三月,风吹在人的脸上再也不象冬天那么冷了。人们纷纷换掉了冬衣,行动也轻快了许多。

徐晃接到调令后,日夜兼程,回到了洛阳。既有军功在身,又闻皇帝赐婚,用春风得意四个字来形容徐晃还略显不足。

由于徐晃的事迹在洛阳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当徐晃一行人出现在洛阳街头时,整个洛阳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都去欢迎扬威西域的徐晃了,这场面不亚于当年张蹇回长安。

欢迎队伍中还不时响起女孩子的尖叫声。帝国在文化上还没有后世的礼法对女子的限制,女子可以抛头露面。连赵娆也不甘寂寞,邀了几个洛阳姐妹上街看帅哥去了。

徐晃二十来岁,中等身材。他身上没有富家子弟从小养成的风流倜傥,却有长期军队训练带来的威严,男人气十足。怎能不让那些小女生叫声连连呢。

牛弘率文武百官在皇宫嘉殿前广场上迎接徐晃回帝都。徐晃很老成,心里清楚,自己这点军功,比起前年尹端董卓围剿叛羌还差的很远。只是天子重视,才有今天的荣耀。一路上也威风够了,还没到皇宫就下马进宫。

这点让牛弘很欣赏,徐晃在牛弘心里的份量又重了一分。在此之前牛弘还有一丝担心,怕万一徐晃恃宠而骄,不知自爱。要是那样的话,牛弘不得不适度打压,没法顾及辰儿的感受了。

牛弘下诏,任命徐晃为左中郎。同时,给徐晃与辰儿赐婚,让徐晃择日完婚。

徐晃当然高兴了,有官做,还有美女做老婆。非常非常诚恳地谢恩了。

左中郎是光禄寺左中郎将的下属,品秩六百石,算是跨进了帝国高级干部的门槛了。光禄寺下属的部队属于皇宫的侍卫和礼仪部队。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都有下属部队。

光禄寺下属的部队一般人进不来,大都是一些帝国高官和豪族的子弟。在讨论徐晃的职位任命时,太尉和刘庞倾向于把徐晃安排到司隶校尉手下。太傅提议后才安排进光禄寺的。徐晃是占了辰儿的光。

徐晃也算是个急性子,三天后就迎娶辰儿。

徐晃家境不怎么样,但在北军中有一批好哥们。现在徐晃是他们的光荣,当然不能把婚事马虎了。在他们的帮助下,徐晃的婚事到也办得风风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