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沐英
作者:不得不晚 | 分类:历史 | 字数:58.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六十五章 赏赐使者
马皇后边走边对朱元璋说:“皇上,沐儿这几年捷报频传,却还只是一个忠毅将军,跟他一起的人都封侯封爵了,这是不是对他不公平啊。”
朱元璋笑着说:“他是自家的孩子,朕给他封王都不为过,不着急,朕还要用他试试一些人,看这些人是否对朝廷忠心、是否真心为朝廷办事。”
马皇后说:“委屈这孩子了,他是从无怨言的,几个媳妇在家也是日夜盼着他回来。”
朱元璋笑着说:“不会是你想他了吧?等远洋商队出发了,他就可以回来了,徐达可是盼着他回来呢。”
马皇后说:“前几天标儿、棣儿他们还在问,沐英哥哥啥时候回来啊,我们还想跟他过过招,看这几年我们的功夫是否有长进了。”
朱元璋还有句话,当着马皇后不好说,那就是沐英手中的那支隐形力量,现在还没着落,这也是朱元璋不想放权给他的原因。多年的行伍经验,是朱元璋养成了个习惯,任何事必须要搞个明明白白的,有来有去、有因有果,凡事不可含糊,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不搞个清清楚楚,朱元璋就不会给他放权,沐英如此、蓝玉也是如此、李文忠也是如此,徐达等大将们更是如此。也就是沐英,换成是别人,陈一民早就安排锦衣卫找个机会给做掉了,朱元璋永远不会给对手有成长的机会的。
当年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不就是做错了事,差点被朱元璋杀了,要不是马皇后、沐英几人的求情,自己哥哥一家就这个骨肉了,早杀了,现在仍然在监禁着,由此可见皇帝朱元璋的心性如此,你想糊弄他,或者骗他,亦或暗地里做小动作,那就离死不远了。
这就是为何早起跟随朱元璋的大将们,没有一个背叛他的,更没有一个敢欺骗他的,只有后来的,类似于胡惟庸之类的,不了解朱元璋的心性,以为这个叫花子出生的皇帝不懂政事、好糊弄,殊不知,朱元璋的心最为细致了,凡事搞不明白的,就慢慢的去琢磨,一直到琢磨透彻为止。
使者们继续留在了大明,与胡惟庸、李善长等一起,商讨细节上的事。福州水师陈均他们早就将自己的主张,与三国国王沟通过了,得到了三国国王的认可,并形成文字上报了朝廷,按照最早福州水师提出的五条原则;
第一、三个国王必须派出特使,出使大明朝,向大明王朝递交臣服的国书,最好是派出自己的王弟和亲信;
其二、年年向大明朝贡;
其三、使团里带上各种工匠,去大明王朝,与那里的工匠们进行沟通、交流,相互传授经验;
其四、在福建与琉球群岛之间,建立通商、通行的专用码头,允许民间的贸易,和两地的通航;
其五、大明水师将在琉球群岛建立水师军用码头,常年会派出一支舰队,驻守琉球群岛,以保护琉球群岛不受侵犯;中山国、北山国、南山国必须提供,我大明水师常年在的给养补充。
在这五条的基础上,大臣们增加了大明与琉球群岛之间的民间交流,初步确定,大明为了增加琉球群岛国的人口,不定时向琉球群岛迁移部分人口过去,确保琉球群岛人口的昌盛。
这是皇上朱元璋的意思,这也叫人口渗透,将中国福建的那些大家族迁移部分过去,用不了几年,琉球群岛的风俗习惯、语言、生活全都会被汉化,不久以后就不叫属国了,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海外琉球省了。
在商谈各项条件时,中山国的使者王弟泰期、北山国的使者王弟雅尼,两人完全是晕晕乎乎的,他们没见过这种真实,在足智多谋的大臣面前,他们几乎是被牵着鼻子在走,大臣们每说一条,他们都是机械的表现,点头、点头、再点头。
只有南山国使者托菲尔一直在说:“洛、洛、洛,这不公平,这很不公平。”不管他愿不愿意,最终所有的条款全部敲定了,双方在文件上签字画押,形成了备忘。
托菲尔的不高兴,很快就被大明皇帝的赏赐消除了,大明皇帝朱元璋,给每个使者和出使人员的赏赐,是异常丰厚的,以至于托菲尔都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反而沾沾自喜了。
朱元璋给每个使者的赏赐是: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绫罗绸缎十匹、陶瓷工艺品一箱。泰期与雅尼不大懂这些东西的价值,但托菲尔懂啊,在欧洲,这些东西价值连城啊,托菲尔一扫先前签约时的沮丧,现在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
随使人员也各有赏赐,无非就是银子百两、汉人的服饰若干,就这些,也让这些随使人员受宠若惊了,要知道大明朝的服饰的做工,不是海中小岛国可以比拟的。如果说,大明朝的服饰做工精巧,那么岛上的服装简直就是野人穿的破烂了。
侍郎杨基安排礼部官员,陪同三国使者游览京城,尽量让他们看到大明王朝的辉煌的一面,好好地震慑一下这些化外之民,让他们回去后,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向自己的国王禀报。
当三国使者在京城玩得不亦乐乎时,朝堂上,今天讨论的两个话题,其一、三国使者既然来朝贡了,那么,大明朝就必须也要派出使者,前往琉球三国宣读皇帝的诏书,派谁出使,所带多少随从;其二、既然对方朝贡了,我大明朝也不能有失礼仪,还得赏赐三国礼品。
琉球三国的朝贡品有:马、刀、金银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擢子扇、泥金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硫黄、磨刀石。
在这个名单里,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壳之类,确实是琉球的土产。但是此外还有很多东西,显然不是琉球所有的。比如“苏木、胡椒、黄熟、降、檀诸香”,以及象牙及精制刀具。事实上,琉球国进贡的苏木、胡椒、香料以及象牙都是来自东南亚诸国,而刀具中的大部分则是来自倭国。
虽然按理说,贡物应该是朝贡国心甘情愿献给大明朝,不要求任何回报的,但中土历来是非常“讲究”的,在朝贡体系中一直采取“厚往薄来”政策。就好比晚辈来拜年,总会给红包一样,所谓“厚往薄来”,就是当朝贡国前来进贡时,中土帝国对他们的赏赐往往比他们进贡的东西要多得多,以此来证明天朝只是欣赏他们的恭顺,并不想占他们任何便宜。
大臣们在打发使者的问题上,各抒己见,有大臣说:“意思意思下得了,随便给一点,打发算了。”也有大臣说:“我大明泱泱大国,岂能沾小岛国的便宜,厚赏薄收,方显大国风范。”
徐达说:“送些有代表性的礼品,比如说土特产、陶瓷、茶叶、刀剑、服饰等。”
刘伯温说:“简单的工艺和制造,可以让他们的人在此学习,军事方面,就不能教他们了,防止他们将来造反。”
李善长说:“多赏赐物品,不传授技艺,以后让他们拿物资来换,这才是符合易货换货的商贸之道。”
胡惟庸说:“加大赏赐,让他们眼花缭乱,对我大明产生依赖性,迫使他们年年朝贡。”
最后,皇上朱元璋曰:“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于是,朝廷开始征调各种物资,黄金白银、绫罗绸缎、珠宝字画、陶瓷制品、刀枪剑戟、茶叶白酒、骡马牛羊、种子树苗,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的回礼,让使者们满载而归。
在谴派使者的问题上,胡惟庸力推自己的学生吏部侍郎张德平,而徐达要求让福州水师代表朝廷即可,毕竟是化外岛国,以武臣服较为合适,文人前去,稍有不慎,恐有不测,再说,之前就是水师在与对方打交道,水师代表朝廷名正言顺。
刘伯温、李善长等大臣们,还是力推杨基前往。皇上朱元璋思考再三,即令杨基为正使,福州水师黄缇敏为副使,出使琉球三国,宣读皇帝诏书,以示大国恩威。
工匠司根据福州水师提供的航海图,用大幅丝绸描绘出了三幅大明帝国版图,在版图的东南角很远的地方,用丝绸标注的一串小黑点,代表着琉球群岛三国。
给琉球三国的礼品,装满了整整三船,大明国以自己博大的胸怀、丰富的资源、几千年的传统工艺、强大的军事实力,恩威并重的拉拢这些小国,尽力感化这群海外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