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作者:武渣 | 分类:历史 | 字数:80.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1章 修路
“另外,还有一法,可多获财富,只是前期投入颇高,就看王爷愿不愿意了。”
何秋强忍着心中的小情绪,又给朱棣说道。
朱棣被何秋弄得有些懵,一般人能有晒盐法这么一个聚财的手段就很厉害了,可你何秋又是香水、炸鸡等,又是高炉炼钢,还有晒盐、冷冻制盐,现在还跟我说,你还有个聚财的法子?
你何秋不是神仙,谁是神仙?这何秋还应该是大大的财神啊!
朱棣干脆问道:“你到底还有多少法子,一并说来罢。”
何秋放下手中的茶杯,摸着脑门说,“我也不知道,记不清了,到时候想起来一个,就跟你说一个吧。”
颇有几分无赖色彩,转而又泛泛的问道:“王爷可还记得,我们从北平到京城,走了有多久?”
朱棣有些纳闷,现在问这个干什么?
不过也知道这恐怕和何秋所言聚财之法有关,就认真回道:“回来路上走的最快,差不多有一个多月,若是走运河可能会快些。”
何秋就道:“若是从北平到我适才所言的河北沧县呢?”
朱棣心中迟疑,这条路他也没走过,斟酌了下语气:“怎么着也要十天半月的吧?”
何秋点了点头,没做评价,“你看我们出行,一般有马有车,走起来比普通人要快上不少,可还要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在赶路上。可想而知,一般的百姓和经商之人有多难了。”
“若是王爷能把燕王藩范围内的各处道路,修整一番,不说别的,往来的商人就能多上不少,北平自然会比如今更为繁华。”
“修通到沧县的道路,往后把盐场的盐转运到北平,就方便很多了,甚至可以让北平成为盐货交易的最大市场。”
“若是能把京城和北平的要道修通,那更能使南北之间财货流通变快,收到更多商税,此后不管是运兵还是运粮都能方便不少。”
朱棣闻言,先是激动,复又平静了下去,苦笑道:“先生说的太简单了,若想要修路,不说别的,大兴徭役,就足以让百官上书攻讦我。而且燕王藩内的道路,和到沧县的道路还好说,我咬咬牙就干了。”
“可是京城和北平两地的,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先要上书父皇看,就算父皇允了,还要和户部、工部商讨,里面复杂的事太多了。”
何秋点了点头,说道:“理论上讲,确实如此。可是我们总不能看到困难就不去做了吧?如此畏难,王爷又何必欲行逆势之举?”
朱棣听了心中一震,长长的出了口气,“先生所言有理,可这修路之利实在不够大,看不到足够的好处,我身为一个藩王,是很难去推动的。”
姚广孝在一旁喝着茶,说道:“燕王所言有理,不过何秋之前所言修北平和京城之间的道理,我看王爷应该大力推动。这万一事有不谐,王爷举兵南下,这就是一桩大大的好处了。”
何秋心里一汗,这姚广孝也太想造反了吧,这时候就想到挥军南下之时,这些道路的作用了。
朱棣沉默了半晌才道:“这修路之事,从来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若想让道路坚固耐用,除非像秦直道那般,将土和盐碱一同翻炒,之后再把土夯实。若不然,单单是道路长草,天降大雨,这些道路没几年也就会被毁了,除非年年再往里面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维修。”
说到这,朱棣忍不住摇了摇头,“可这样一来,这路修了,不说挣钱了,又会加大对沿路百姓的负担,更会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以天下的财赋来看,朝廷是决计撑不起这么大的开销的。”
“更何况,你们也说了,我父皇想要伐北元,在这种时候,花费巨资修路,我不觉得能说服得了我父皇。”
何秋狡黠的一笑:“一步一步来就是了,而且我有配方,修路时不必来回夯土,也可使道路坚固耐用。”
何秋点头称是,“在我的书房里放着,我这就让何能去把它拿过来。”
朱棣有些激动,想要亲自去拿,却被何秋和姚广孝制止了,要耐住心,沉住气啊。
很快,何能就把何秋所说的那沓纸拿了过来, 这上面就抄着五六十年代时的水泥配方。
何秋拿给朱棣看,在他看的时候说:“我所说的这个东西叫水泥,制备原料为石灰石、高岭土,加上贝壳和一些矿渣也行。
通过类似高炉那样的炉窑,先把石头烧成粉,再和高岭土、石膏等混合,再详细的,都在这份手稿里面了。”
说到这,何秋还有些遗憾:“这玩意制备难度不算太高,花费上应当没有以往修路高。只是这水泥强度不是太够,只能用来修路,盖房,没法用来修建堤坝。”
其实何秋心里很清楚,不是前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候的水泥配方强度不够,而是他对大明的工艺水平不信任。
就这种手工作坊弄出来的水泥,用来修路到还好,大明也没什么特别重的车马,只要注重保养,应该没什么大事。
但若是真的用在修建堤坝上,恐怕洪水一来,这堤坝就毁了。
朱棣不太在意这个,“能有这水泥用来修路,就已经减少了修路的大量成本了,我已经很满足了。”
何秋听了只是摇头,“我话还没说完呢,这水泥制备过程中会产生不少废料,可以用来制造三合土。
这三合土制备起来会比水泥相对麻烦一点,费时费力,但是用来修筑城墙、堤坝定然是坚固耐用,可比水泥好用多了。
它的制备方法,也在这份手稿后面附着,王爷看到后面应该就能找到了。”
朱棣喜不自胜,连连夸到:“好,好,好。先生于社稷真是有大工啊。”
何秋不以为意,反而认真的和朱棣讲道:“殿下,你一定要知道一个道理,要想富,先修路,唯有道路通了,财富才会慢慢出现。
而且您想一下,若是大明各个州县不管有多偏僻,都被上好的道路连接,大军挥指可至,又有那个地方敢叛乱呢?”
何秋说到这,突然发现自己这话有些不妥,眼前这位燕王可是有打算反叛的,这不是往人家心口上戳吗。
不由得止住了话头,朱棣没在乎这个,他心里很清楚,这些东西对他朱家的江山社稷是有大功的,是可以稳固统治的好东西,自然就不会在乎这些小节了。
三人又在一起商议了一会儿,相谈甚欢,眼看太阳都快要落山了,朱棣才打算告辞。
只是朱棣这次从何秋这又捞了这么多好处,心里也有些不好意思,握着何秋的手一直不放,把何秋弄得好不尴尬,最后只得说,“以后有机会,你再好好封赏我算了。”
待到朱棣和姚广孝走后,何秋回到书房,才又叹了口气,他最后和朱棣说的算是假话,都说功高盖主,功高难赏。
若是朱棣真的和历史上一样,奉天靖难,登上了王位,他的功劳不说多的,自比为汉初的萧何是没有问题的。
这么大功劳,朱棣不猜忌他就是好的了,恐怕朱棣登基之日,就是他何秋跑路之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