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魏延不一样
作者:想要一只狸花猫 | 分类:历史 | 字数:141.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六章 农耕神器
翌日
百姓们养的公鸡纷纷打鸣,将沉寂一夜的革新镇重新激活。
百姓们在吃过早饭后,不管老弱还是妇孺,均提上工具,在队长那里领取任务后,便三三两两的结伴离去。
在革新镇,只要你肯劳动,就有相应的收获,这对被压迫的百姓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毕竟有希望,就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他们格外珍惜当下,每天都不用队长的催促,便早早的排队领取任务。
看到这样的场景,魏延虽脸色不变,内心却已乐得找不到北,改善百姓的生活,让所有都吃饱饭,这才是穿越者该做的,去特么的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就算成为天下至尊又如何,不改底层百姓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和以前的皇帝又有何区别,不过是换了一个人剥削罢了。
“将军,我们是去匠作坊,还是去堆肥厂”
“先去匠作坊吧”
魏延沉吟片刻,决定先去城内的匠作坊视察,至于堆肥厂,他有点心理阴影,还是离开的时候再说吧。
“诺”
……
匠作坊,是革新镇还在规划阶段,就被魏延敲定成立的第一个官办机构,其中聚集了荆州各地的大匠,从事工具的研发与改良,位于革新镇北部,一片低矮的小院里。
而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就是在直辕犁的基础上,改造出曲辕犁。
曲辕犁,可以说是穿越者种田必备,特别是在南方,曲辕犁的出现,至少能提高耕作效率三成以上。
改造直辕犁,不是魏延一拍就脑袋决定的,而是经过他研究与观察,熟悉它的工作原理后,才让工匠们开始改造的。
直辕犁,两头牛在前扛辕,带动犁头犁地,因为犁头较重,所以经常需要一两个壮汉,在后面将其扶住掌握方向,使其不会左右摇摆倾斜,偏离耕作轨迹。
因为它是直辕的缘故,所以牛儿拉犁时,总是斜向受力的,这样就会导致犁头时不时的跳出地面。
为了不让犁头出地,犁头就必须放置重物,如此一来,直辕犁将会变得非常沉重,耕作效率极其低下。
又因为犁非常之重,所以就需要二头牛来牵引,这样一来,就导致直辕犁转弯半径非常大,在北方大面积种植还好,一到南方,面对星罗棋布的小块碎田,直辕犁也无用武之地。
而且牛儿何其珍贵,魏延怎么舍得使用双牛拉犁。
为此,在魏延幼时,活跃在外公手上的曲辕犁,便成为了他复制的不二之选。
曲辕犁有多么优秀,不需要魏延过多的赘述,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直到二十一世纪初,还活跃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南方的丘陵地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存着一架。
犁头小巧,能深耕土地,转弯半径小,这些优点都源自于一个小小的改变——曲辕。
它虽然只有一点点改动,但它改变了受力的方向,使斜向牵引受力,变成直向牵引受力,这样犁头就不会跳出地面,也就不需要放置重物,使犁变得娇小轻便。
如此一来,只需一牛一人,就可以完成操作,同时,转弯半径也变小,一些犄角旮旯都能犁到,非常适合南方的小田。
为此,他着手成立匠作坊,在荆州各地招募大匠,只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直辕犁的改良,让生产队的开荒,变得更加快捷。
在匠作坊完工后,他就给领头的匠人,详细阐述过曲辕犁的工作原理,同时也手绘过一张草图,希望能给他们一点思路。
他相信荆州的匠人们,不会让他失望的,毕竟连诸葛亮都能成为大发明家,那么专业的匠人或许更厉害。
……
还没进入匠作坊,叮叮当当的声音就传了过来,不知为何,听起来竟有些悦耳。
走入匠作坊和监事随便寒暄几句,便寻着声音走了过去。
进入一旁的小院子,他的目光就被墙角靠着的两把犁给吸引了去。
先不论被拆掉的犁铲、遍布全身的新鲜泥土,单单从外表来看有一点曲辕犁的雏形,不过仔细一瞧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魏延见猎心喜走上前去提了提,可不提不要紧,一提魏延脸色就拉了下来。
这曲辕犁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沉重,要想将它稳稳掌握必须得青壮来才行,而且不要忘了,这把犁还有铁制的犁铲没有安装。
这样一来,曲辕犁只能靠牛、驼马来驱动,而魏延想象中的妇女掌犁,人力背负驱动将变成痴心妄想。
想不明白的魏延蹲下身来仔细端详这把半成品,还别说真让他找到了原因。
魏延印象中的曲辕犁是经过一千多年沉淀的,不知经过多少能工巧匠层层改良过。
而眼前的这把犁,是工匠在接受魏延的建议后直接将直辕改成曲辕,至于其他结构并未改动太多,像犁梢和犁床并不是一个主体,而是靠榫卯结构相连的。
再加上去掉了一些用来固定结构的的横、竖木,这就导致单薄的曲辕犁在开荒时,一旦遇到有大量草根、碎石存在的土地时,就经受不住巨大的横向受力,很容易散架或者折断。
所以,工匠在魏延提出的轻便与牢固之间一直找不到平衡点,为轻便做出来不牢固,为牢固做出来的不轻便。
见此情景,魏延知道要想搞出那种流线型的曲辕犁,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摸索,而他最缺的就是时间啊。
不过就眼前的曲辕犁来讲,如何在轻便与牢固之间找到平衡点,魏延正好有个解决方案,就是使用钉子来代替木条固定结构,来过渡到完全体曲辕犁被制造出来。
钉子,对于现代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说不定在家里的某个犄角旮旯里,就藏有几颗。
当然,钉子在东汉末年也不是没有,犁头处几个楔形的孔洞,以及孔洞周围红褐色的铁锈,佐证了这一点。
但从孔洞大小来判断,也不能称呼为钉子,称之为楔子更合适一些,你见过一厘米见方的钉子么。
所以,工匠们对于钉子的使用和铸造,恐怕仍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规格标准。
相信这也是工匠采用榫卯结构来加强强度,而不尝试使用铁钉来固定的原因,毕竟那么大的钉子敲入木头里,再好的木材也会破裂。
找到原因后魏延便不在屋外耽搁,让亲卫们抬起一把犁就向着屋内走去,他要今天就将曲辕犁的问题给解决了,为未来的种田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