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回七九当农民-下
作者: | 分类:穿越 | 字数:136.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五卷 辉煌 第二百二十五章 震撼(下)
txt之梦-10-8 19:46:17 本章字数:2342
吴专员,实在不好意思,家里的条件太差了,让您见\晓峰的父亲,面对着吴永成局促不安地连声说道。
面对着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就赶制出来的桌子上的十二个菜,吴永成的眼圈有些发红了。
桌子上有鸡、有鱼,还有其他的一些猪肉菜肴,熟悉基层情况的吴永成知道,人家这是把自己当作了最为高贵的客人来看待的:这十二个菜,那也是有讲究的,象征着一年四季,而鸡、鱼,则预示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要是在平川地方、集镇上附近的乡村的话,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匆忙地收拾这么一桌丰盛的酒席,吴永成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可这是在远离集镇十几里的地方呀,还是连车都通不进来的深山里面。
为了拾掇这么一桌菜,刘晓峰的的父亲,不知道在这个极为贫瘠、而又偏远的山沟里,跑了多少户人家,说不准全村他都动员起来了。
“老刘,你这真是太客气了。要是下次还是这样的话,那我可真不敢再来了。”
面对着G省老百姓们淳朴的一片情意,吴永成的嘴里只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了。
“吴专员,我们穷山僻壤的,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像您这么大的领导,那可是第一次来我们这里啊!要是招待不好的话,全村里的老百姓们恐怕都要骂死我们的。”
这时闻讯而来的村支部书记刘存生说话了,他的话更证实了吴永成的猜测:这桌饭菜还就是集全村的力量置办出来的,否则的话,别说刘晓峰家是否有这么多的材料,即使有的话,要在这一个多的小时里,把这些材料煮熟,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那,我就谢谢乡亲们了。来,大家请一起坐下来吃吧。”
吴永成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再矫情,那也太有点对不起刘家寨老百姓们的一片心意了,只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加努力,来报答这一桌丰盛饭菜的情意了。
“二叔、牛老师、爹。李师傅。大家快坐啊!”这个时候。刘晓峰张罗着大家陪着吴永成一起往桌子边走。
本来牛长根老师是坚决不肯来地。用他地话说:今天还不到下课地时候。作为老师。他现在地岗位在教室里。
但吴永成看到他嘴上是这么说。脸上却是一脸地希冀。也就笑着把他一块叫来了。
老师走了。全校地学生们自然也就能暂时休息半天了。刘晓华和刘晓香两个人。也高高兴兴地提前放学、回到了家里。
此时。懂事地刘晓香帮着母亲在外面地厨房里添柴、烧火。而只有七岁地刘晓华。却一脸馋相地望着那桌子上地饭菜。口水不自觉地流出了足够三尺长。
好家伙。那饭菜自己在过年地时候。也未必能吃得上啊!
“小李,你那两个碗来,给小家伙们把这菜拨一些,这么多菜,咱们几个人哪能吃得完呢!”刘晓华的小动作,自然被有心的吴永成看在里眼里。
司机小李不顾刘晓峰的再三阻拦,径自从外面拿回来两个碗,把桌子上那些油水厚的一些菜,给两个小家伙们拨出了一些,当拿到刘晓华的跟前的时候,小家伙眼睛一亮,根本不管老大刘晓峰那能杀了人的目光,一把把两个碗抱在了怀中,嘴里喊着:“姐姐、姐姐,你快来啊,咱有肉吃了。”
边说边跑出了家门。
屋里的人们听着小家伙欢欣的叫声,发出了一阵会意的笑声,而只有吴永成的心里却是一阵真的酸楚:改革开放十几年了,对于刘晓峰家乡的孩子们来说,能吃到一点肉还是那么的艰难,这本身就是对自己这种地方官员们的一种嘲讽,说明了自己肩膀上的责任,还重得多呀!
“老刘,为什么你们村子里现在只有你们家的两个小孩在上学呢?!难道说,这个村子里就再没有适龄的上学儿童了?!”
到了这个时候,吴永成一直憋在肚子里的那个问题再以忍不住了,他对刘家寨村的支部书记刘存生问道。
“这个…”刘存生面对着吴永成阴沉的脸色,不由得先叹了一口气:“吴专员,这个事情怎么说呢?这倒也不是说,除了晓峰的两个弟弟、妹妹之外,我们村就再没有了一个上学的适龄儿童。这么说吧,在一九八六年的那会儿,我们刘家寨小学可是最为辉煌的,是我们岚羌县最大的一个山村学校。当时至少有一百五十多个学生。”
吴永成半信半疑地问道:“是吗?!还有过那么辉煌的历史啊!”
刘存生骄傲地说道:“那当然了这个我还敢哄你吴专员吗?!不瞒您说,在那时候,我们这个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办过初中和幼儿园呢。不信,您问我大哥,当时他就是我们这个村的支部书记。”
一旁坐着的刘晓峰的父亲点点头,证实道:“吴专员,是有那么一回事。当时我们的这里好热闹!孩子们的读书声,在对面的山上都听得到。”
说到这里,他指着屋外对面假设的一个灰色的喇叭说,“当时,学生们还都会做广播体操,可现在连喇叭都坏了!”
“吴专员,两位刘书记说得一点也没有错。”牛长根老师补充道:“当年,不少年轻的师范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这所基层小学。那些老师们,也经常带着同学们玩击鼓传花、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时候还会跳起我们G省的民间舞蹈。老师们之间还会谈恋爱,据说如今丹阳市的一位副市长,当年就是在这所小学里找到了女朋友。
呵呵,当年像我这种身份的民办教师,要想分到这个学校来教书,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吴永成知道,他们描绘的都是那个时代“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教育模式,当时,“村村办学”是农村教育的主流。
可他还是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不难以理解。
“八六年?!那现在才到了九五年啊,这么在这么短短的十年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吴永成更感到困惑不解了:“应该说,这学校是有了那么好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