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种田:我竟成了农门显眼包
作者:当真无可奈何 | 分类: | 字数:57.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3章 亩产翻倍,大丰收!
老黄牛拉动石盘大磨,一遍一遍的围着一个中心点转圈。
麦粒则在磨盘一次一次的碾压下,从颗粒变成了粉末,这是最粗糙的面粉,用手一抹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杂质颇多。
这些新麦子磨的面粉,可以在粮商那里卖个还算不错的价钱,所以每到秋季收获,榆树村的人都会磨上一些。
只是老黄牛真的年岁太大了,再如何吃苦耐劳也架不住一天七、八个时辰的劳作。
云家的地算是榆树村里收得最快的,这也是依赖家里的三个劳动力,当然还有强身健体丸的功效。
云澜从几个月前就开始时不时在家里的饭中,悄悄掺强身健体丸的粉末。
潜移默化之下,别说大堂哥云峰和二堂哥云海了,就说二叔和二婶,两个人都觉得身体强健了不少。
为此云二山一直说这是云澜的功劳,谁让这阵子家里的饭基本都是云澜做的呢。
云澜做的饭那么好吃,大家吃的开心,自然就会多吃些。
在老百姓心里,能吃是福,能吃身体就健康。
秋收的时候,云澜又恢复了每日给二叔他们送中午饭的习惯。
云峰抱着一大捆小麦,冲着远远走来的云澜喊道:“堂妹,今天中午吃什么好吃的啊?”
云海听到自家大哥的声音也跟着抬起头,云澜已经走到了近前,只是午饭仍旧藏在她手里的筐内,但他还是隐隐约约闻到了一股香味儿,馋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哪儿的饭都不如家里的饭好吃啊,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饭是云澜做的。
昨天晚饭后,他听到父母在讨论他的婚事,说是看好了隔壁村有几家的女儿,当时云海就在一旁说:“旁的都可以放一放,但厨艺一定要好。”
李氏笑了笑,无奈地说道:“你当谁都有澜儿的手艺呢?不过嘛……厨艺若是好一些,到时候也可以帮衬一二,澜儿也不用每天那么辛苦了。”
何氏也在一旁点头,“说起来,等这孩子生了之后,我得好好跟堂妹学学做饭,那东坡肉实在是好吃,连我娘家那边都有人想请堂妹去做宴席厨娘呢。”
云澜只是旁边笑着不说话,现在普通的宴席她可没空去,秋收之后云上小馆就要上火锅了,这可是大杀器,她得好好监督一番。
另外,秋收之后就是农闲时节了,而南北运河的疏通听说也快结束了,到时候她想在村里买一块地,起一座宅院。
农家乐得提上日程了。
……
秋高气爽,黛山远,斜阳照。
云澜和二婶李氏正在把已经晾晒了一天的麦子收好,要是就这么摊着如果晚上下雨可就全都淋湿了。
云二山在一旁查看已经晾晒了几天的麦子,那麦粒泛着浅黄色,颗粒饱满又圆润,只是从外形上来看,就知道今年的庄稼可以称得上丰收二字。
“你们来看看,这一穗麦子颗粒都是又大又圆,根本没有瘪粒儿。”云二山蹲在那里,直接从收好的麦子里拿出了一枝还很完整的麦穗。
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对着麦穗轻轻一搓,同时不停地对着手掌吹气。
那已经基本干透的麦子壳就这么脱落了,手掌中便只剩下了几十个麦粒。
二婶李氏也跟着看了好几眼,“这麦粒可真大,我过几天把其中个头大的麦粒筛出来,到时候绝对能卖个好价钱。”
云二山则是若有所思,他抬头看了看云澜,但终究只是张了张嘴没有说出什么来。
云澜也有样学样的拿起一枝麦穗,心想这谷神麦的种子果真不一样,只是不知道这些如果做种粮,二代种植的效果如何。
“二婶,这么大的麦粒要不留一些做种粮吧。”
“澜儿说的有道理,如果明年咱家地里都能种上这样的麦种,收成应该会更好。”云峰这几天也发现,有个别麦子特别粗壮,像是发生了什么变异似的。
田地里长出什么都不奇怪,更不用说只是粗壮一些的麦子了,以前他们种地也经常能发现长势格外好的粮食或蔬菜。
通常来说有想法的农民,就会将这些不一样的植物收集起来,尝试自己培育。
之前村里人种土豆就是这样的想法,只是没有摸索出更好的种植方法,这才导致种出来的土豆没有在山里挖的多。
随着云家地里的麦子全都收割完毕,就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上称环节。
看着地上满满当当的麻袋,云二山估摸着说:“这绝对超过两百斤了。”
二婶李氏神色一凝,随即眼角和眉梢都挂上了喜色,“真的能有那么多吗?”
两百斤是个什么概念。
年景不好的时候,小麦产出骤减那是常有的事情,去年榆树村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云家二十多亩地的平均亩产也不过才一百五十斤。
两百斤,那得是大丰收年,才偶尔有一块地能达到这个亩产。
云二山想着小时候家里就只有两亩田地,从他爹到他,轮番上阵日夜伺候田地,也才打了一百八十多斤的粮食。
第73章 亩产翻倍,大丰收!
而榆树村的粮食亩产最高数量,是八年前村长家的地创下的记录,一亩地打了两百二十斤麦子,至今无人打破。
如果今天自家地里的粮食能超过两百斤,那么说不定……
云二山跟李氏对视了一眼,两人心里此时的想法都差不多。
云澜在一旁也十分焦急,她之前往家里的种粮里掺谷神麦种的时候,并没有经过详细的计算,基本就是随手往里掺的。
现在她既想家里的麦子大丰收,就害怕丰收的太过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在古代这是永远都绕不过的问题。
一袋一袋的过秤,村长的大儿子在账簿上一个一个的记录,亩产的数据正在累积。
“这……这都有将近三百斤了吧!”张大民在心里计算了一下问道。
云二山强忍着心里的激动,沉声道:“嗯,还有几袋没称完。”
“还有几袋?”张大民心里感叹,“咱们村的粮食收成有新的记录了……”
虽然对于自家前些年创造的记录被打破,张大民还是有些感慨,可当今皇帝重视农耕这是大魏朝百姓都知道的事。
任何村、县、城若是丰收,且粮食产量增长不但对于当地百姓是个好消息,对于当地的官员那也是大大的政绩。
所以只要粮食产量不是夸张到跟假的似的,那一般当地的父母官都会上报。
而嘉禾本身就是祥瑞的一种。
嘉禾泛指茁壮的禾稻,奇特美好的谷物,在大魏朝大丰收也可以归在这一类中。
“称完了。”
云澜下意识地问道:“多少?”
“三百……三百三十斤!”张大民说完这数字,下一秒就又低头看了看手上的账簿。
他扒拉着算盘珠,仿佛自己刚才的计算有误一样。
木质的算盘珠被打的“噼啪”作响。
一个个麻袋的重量被相加、进位……
三百三十斤!
准确无误!
张大民转过头看向了云二山,还有负责将麻袋搬上秤的几人,没想到大家都是一脸震惊的模样。
云澜也只能装出一副震惊的样子,但心里其实相当不以为然。
谷神麦种亩产一千七百斤,要不是一百五十斤对比一千七百斤太过惊世骇俗,她也不至于只掺了少量的麦种进去。
如今三百三十斤产量虽然仍旧是一百五十斤均产的两百有余,但还不算特别夸张。
因为云澜知道,今年榆树村,家家都是丰产!
有人在一旁问道:“是不是算错了啊?”
只是看到账簿上一条条记录分明,而且粗略算算就知道,确实有三百来斤。
“要不……再称一遍?”云二山也有些拿不准。
张大民想了想,又翻看了一下账簿,严肃道:“再来一遍吧!”
说完他又看着周围等待称粮的村民,高声道:“都让开一些,我们要复核云家的粮食,大家不要将自己的粮食跟人家弄混了。”
张大民看了看云二山,“云叔,你确定这是一亩产的粮食?”
“我确定。”云二山点点头,表情和语气都十分坚定。
“好!”张大民的脸上抑制不住地兴奋,随后对着云二山说:“云叔,那你自己来搬上秤,然后将重量大声说出来。”
“好嘞。”云二山答应的非常痛快,“那我这就开始了?”
“35斤。”
“41斤。”
……
“38斤……”
……
“我的天啊,真的有三百三十斤!”
复测之后的重量让所有人都发出了如此的惊叹。
村长本来只想过来看看今年村里的收成,此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听着大家都在喊着什么“三百三十斤”,不由得发出了疑问。
“什么东西,三百三十斤?”
难道是粮食的亩产?
村长摇了摇头,心说绝对不可能,自己也是想瞎了心了。
三百三十斤亩产的小麦是什么概念?
两亩地才能有这个分量呢,还得是收成好的年景。
而且若是种地不勤奋的人家,怕是得三亩地才能有这么多的粮食。
只是村长到底还是有些期待的。
万一是真的呢?
“村长,是云老二家,他家今年一亩地产了三百三十斤粮食!”
村长掏了掏耳朵,以为自己是出现幻觉了,下意识地又问了一遍,“多少?”
“村长你也不信吧。”在旁边等着称重的村民继续说道:“刚刚第一次称完我们也都不信,这不又称了第二次,确实是三百三十斤!”
村长颇有些激动,“好啊,好啊,这事儿我得上报衙门!”
说着就转身往家里去,准备套车去淳安县。
另一边,云二山也是一脸的兴奋,说起来他确实挑了自己感觉收获最多的一亩田作为此次称重的重点。
原以为不过两百多斤,如果能超过村长家几年前的记录,也算是老怀安慰了,可没想到竟然有三百三十斤那么多。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其他田地里的粮食产的也不少。
如果说一亩地产量高可能是偶然,那若是十亩地产量都是这样,甚至二十亩地都是这样呢?
自家要发达了?!
刚刚村长离开准备去县衙报备,说不定他家麦子的产量可以直达天听呢。
他们这种泥腿子农民,别说皇帝了,就算是一府的府尹都没见过,如今自己种的粮食却能直达天听……
让人有种仿佛置身梦里的感觉。
“云澜,你家一亩地产了三百三十斤粮食,你怎么看着一点都不激动呢?”
云澜刚刚震惊的神情并没有维持多久,毕竟不是演员出身,很难时时刻刻维持住自己的表情。
而且她真的没什么好激动的,因为她就是亩产三百三十斤的“始作俑者”啊。
系统出品的高产粮食种子,再加上灵泉水、灵肥的加成,还有二叔每天精心的照料,这要是还只有亩产一百来斤。
那这系统的金手指就不是外挂,而是废物了!
但是这话云澜不能说。
系统的秘密,她不相信任何人,她不想再考验人性了,所以这个秘密永远属于她自己。
她尴尬地笑了笑,“我这是太震惊了,而且我家土豆产得更多呢!”
家里的苗圃大概有五分之一亩地的大小,可却产出了大几百斤的土豆,说起来这亩产三百三十斤的小麦,在土豆面前真就是个弟弟。
问话那人险些一口气没上来,小麦可是三大主要粮食之一,土豆充其量算是个果腹的辅助菜肴。
“云澜,土豆那玩意儿大家都种过,长得好都是意外,哪能跟小麦比啊。这地里的事情你还是得多跟你二叔学习。”
云澜哭笑不得的看了这位一眼,心说等土豆覆膜法推广开来,你就知道这种不起眼的土蛋蛋为什么有“救世主”的称号了。
只是面对人家的语重心长,云澜也只能微笑着点头。
唉,拥有系统的人生,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是寂寞如雪啊。
……
榆树村云家一亩地打了三百三十斤小麦的事情,在淳安县衙炸开了锅。
宋斐然作为“县令的侄子”这复核重量,实地调查事情真伪的任务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
自从生日宴那天自己掉了马甲,宋斐然就一直没有去找过云澜,就连云上小馆去的都少了。
不过他倒是没有亏着自己的肚子,都是让人去云上小馆打包送到衙门或者家里吃的。
没去找云澜一方面是因为宋斐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从前他游历大魏各地的时候,也结交过几个好友,可那些人无一例外在得知他的身份后,就开始变得要么拘谨、要么疏离、要么就是令人作呕的巴结。
他很怕云澜也会变成这样。
而另一方面,那日晚间跟齐玄知的一番讨论,也让宋斐然下意识地不想将云澜牵扯进来。
皇位争夺从来都是血腥的,甚至如前朝那般每次一皇位更替都伴随着血雨腥风,甚至不惜极端手段。
他实在不想将醉心美食与田园的云澜搅入其中。
“罢了,如今是公事公办,云澜……应该能理解吧!”
宋斐然带着农正还有衙役、账房,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进了榆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