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逆贼
作者:冰淇琳 | 分类: | 字数:4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8章 丧心病狂
楚王终于心安理得坐上皇位,享受万人之上的感觉,群臣再次高呼万岁,这让李泯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朕受先帝嘱托登基称帝,今后望吾等尽心竭力为朕效忠,顺者昌,逆者亡!”李泯目露杀气,言之凿凿。
“臣等愿为吾皇效死!”
李泯脸色阴沉,怒喝:“将逆贼拉上来。”
一声令下。
赫然看见一位遍体鳞伤,衣衫褴褛,头发凌乱的男子被将士拖上朝殿。
定睛一看,居然是羽林卫左统领,方儒!
谁不知道,方儒是忠实的皇帝党。
莫非,楚王是想用方儒施行杀鸡儆猴之法?
“李乾安。”李泯直呼姓名。
废帝李乾安不敢迟疑,立马恭敬询问:“侄儿在,不知皇叔要侄儿做什么?”
“你是否真心臣服于朕?”
“侄儿自是心悦诚服!”
闻听此言,方儒的忠心彻底死了。
这就是让他誓死效忠的皇帝吗?
如此没有骨气,不堪一击!
“既如此,便由你亲手杀了方儒,以示拳拳之心。”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乾安彻底傻眼。
如果他真的亲手杀了方儒,那往后谁还敢跟他扯上关系?
不得不说,李泯这招是真的损。
官兵闻听此言,毫不犹豫拔出柳叶刀丢给废帝李乾安。
李乾安惴惴不安拿起柳叶刀,颤颤巍巍走向心如死灰的方儒。
“要么一刀杀了方儒,要么你去替将死之人!”
最后通牒已下,李乾安不想死。
举起柳叶刀对准方儒的脑袋,绝望闭上双眼。
方儒,朕有愧于你。
黄泉路上,你莫怪朕!
一刀落下,人头滚滚。
方儒就此身死,至此皇帝党以金宪为首的官员,彻底放弃了希望。
李泯计谋得逞,哈哈大笑。
废帝李乾安跟着仰天大笑,然而两行清泪跟着滑落脸庞。
“启禀陛下…”
护卫军统领战战兢兢站出来,支支吾吾地说:“各地谣言四起,说您就是血莲教的鬼王,百姓们因此闹到各地知府衙门,扬言要陛下给个交代。”
李泯脸色骤变,怒骂:“刁民!全是刁民!既然天下人不服朕,朕就让他们心服口服!”
语出惊人,文武百官闻声色变。
你可以纵容叛军在京城屠戮,但绝对不能屠戮天下人啊!
如果天下百姓都死了,那么你这个皇帝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文武百官,不谋而合站出来劝阻。
“陛下万万不可,百姓可杀,但天下不可一日无人啊!”
“皇位得之不易,请陛下三思而行。”
“请陛下三思而行。”
李泯脸色阴霾,目不转睛看着一名全副武装的青年男子,问道:“陈将军,你意下如何?”
“臣谨遵陛下旨意,不敢妄自揣测。”
李泯冷声道:“传旨各州郡官员,凡有人故意传播谣言则处以重刑,朕倒要看看杀鸡儆猴,能不能镇住那些宵小之辈!”
“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又一名大臣站出来禀报:“陛下,据臣得到的小道消息,血莲教在白羊山与听雨阁狭路相逢,双方冲击致使血莲教经此役元气大伤,不仅教众尸骨无存,哪怕其判官亦被听雨阁拿下。”
此话一出,李泯紧张的豁然起立。
世人只知李恪非是他楚王义子,可又有谁知道李恪非是他的独子。
当然,湘江郡主的确是楚王心头肉。
那么多年以来,他从未放弃任何希望机会,可事与愿违,老天总是让他不能如愿。
失去了女儿,绝不能再失去李恪非!
“听雨阁如此嚣张,朕岂能容它。”李泯牙齿咬的咯咯作响。
于情于理,听雨阁都是威胁。
兵部尚书唯唯诺诺地说:“陛下,只怕我们没有精力对抗听雨阁了。”
“为何?”李泯不由得一愣。
“匈奴大军趁我朝分身乏术之际,已然攻克雁门关,占领并州诸多县郡,现已分兵南下,冀州、雍州岌岌可危!”
语如雷贯,满朝皆惊。
对于虎视眈眈的匈奴他们早就收到风声,原本李泯就打算等他登上大宝,然后就让陈志强率军讨伐匈奴,谁知匈奴先发制人,打乱了他的计划。
“陈将军,朕命你立即召集大军抵御匈奴入侵,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匈奴驱逐中原。”
“臣遵旨。”陈志强绝尘而去。
李泯的目光随之落在羽林卫大统领年置身上,沉声道:“朕初登基,诸事百废待兴,皇宫经此一事已经大乱,你需将宫里的人清洗干净。”
言外之意,便是女的该杀的杀,该逐出宫就逐出宫,李泯现在需要的是身家干净的宫女太监。
年置镇定自若,恭敬道:“臣遵旨。”
“户部尚书。”
“臣在。”
“你速去探查贱民的户籍,倘若身家清白就招入宫中为奴为婢。”
户部尚书苦着一张脸,说道:“京城经此大乱,哪还有清清白白的人家。”
纵兵杀戮,抢劫等诸多恶事。
哪一家会清清白白,又有几户人家肯把自家儿女送入皇宫啊!
李泯大怒,喝道:“朕不管你户部去抢也好,偷也罢,皇宫的人必须大换血,如若不能完成,你户部尚书的位置也不是不可以换人。”
“臣遵旨!”
…
祁朝南铖帝一十三年六月初,南铖帝正式禅位楚王李泯,年号南惠帝,结束了十几年的荒唐执政。
新帝登基,李泯颁布第一道圣旨。
即。
将前南铖帝贬为庶人,永世囚禁于皇家庄园辛苦耕作。至于李乾安的妃嫔,全部遭受叛军屈辱后,一律被李泯下令就地处死。
现在的李乾安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每天就是浑浑噩噩在庄园辛苦劳作,连看守庄园的仆从,都可以肆无忌惮对他拳脚相加。
除此之外,李泯针对百姓之事越发寸步难移,那些百姓根本不畏惧官府的震慑之策。甚至民风彪悍一点的地方,百姓不但当众把人救下来,反而把当官的砍了。
祁朝局势动荡,匈奴又伺机而入,平民百姓看不见生的希望。于是将最后一根稻草寄托在了听雨阁上,沿途看去,那些百姓争先恐后前往听雨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