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懒锦鲤被迫996

作者:七悠悠 | 分类: | 字数:182.1万

第173章 佛渡有缘人!

书名:懒锦鲤被迫996 作者:七悠悠 字数:2332 更新时间:2025-02-14 01:55:18

一行五人,刚到城门口就被眼前有条不紊的热闹景象给吓到了。

这是大雪封路?

这个时节能看到这般热闹的景象?

难道不该是哀嚎遍地、饿殍千里???

一万斤粮食就能改变这么多?

五个人都大受震撼……

时间还得回到半个月前。

连绵的小雨刚歇,整个青阳县进入速冻模式。

冬日对华国百姓来说,本就难熬,特别是普通老百姓。

往年冬日,大街上或村子里,冬日去世的老人数量比其他三个季节的要多得多。

都以为是百老过世去的,可这里面又有多少人是被冻死的、被饿死的。

只是大部分时候,家里后辈子侄更愿意落个好名声。

老死的,怎么也比冻死饿死要说的好听些。

冬日,因为天气太冷,老百姓们抵御严寒的手段不外乎多穿衣少劳作。

少劳作,这个容易,冬日本就是猫冬的好日子,田地间的活计也不需要每日去点卯。

多穿衣多盖被,就属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吃不饱穿不暖,绝不是一句空话。

这六个字就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真实生活写照。

甚至有的人家,家里留一套厚棉袄,谁需要的时候谁穿着出门,剩下的人只能窝在家。

好一点的烧个炭盆、盖个被子取取暖。

不好的,在家穿个能蔽体的夏日薄衣服,取暖只能靠抖。

所以,往年冬日,老百姓们御寒的常用手段就是,这个季节不出门,一家老小窝在一起相互取暖。

家里壮劳动力多的人家,会趁着天气好的时候,烧些炭,留着冬日用。

可大部分普通人家,根本就不知道怎样烧出好炭来。

与其浪费,他们大部分时候会选择直接囤多些柴火。

家中平日做饭烧水也需要大量的柴火,所以最后舍不舍得拿来取暖,还得另说。

更何况,附近山林就那么大,几个村子甚至十几个村子都盯着那么点柴火,大家一分,一家能囤多少柴火?

不是谁家都像蓝家似的有自己山林,还有能力护住。

积雪加霜冻,不出意外的好多家屋子塌了。

破旧不堪的屋子,刚经历四年干旱,再经历一场积雪加霜冻,它们终究承受不住积雪的压力,垮了下去。

唯一庆幸的就是,第一批坍塌的屋子大部分都是那些风中飘摇的茅草屋。

因为是茅草屋,所以屋子里的人大部分没受伤,或者是受了点轻伤。

人员几乎没有伤亡。

不幸的是,他们彻底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冬日里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不亚于一条腿跨进了棺材。

最不幸的是,他们就算死了,连副棺材也都没有。

干旱四年,粮食比银子还值钱,多少人的棺材本拿出来贴补了家计。

生存都困难,谁有闲工夫考虑死后的事?

同时,茅草屋的坍塌,也给村子里的人提了个醒,夜里睡觉大家都不自觉的警醒着些。

然后,陆陆续续的好多屋子接二连三的坍塌了。

看着坍塌在眼前的房屋,逃出来的人只顾着从废墟里把家里人扒拉出来。

“这日子还怎么过下去啊!”

年纪大的有生活经验的老人愁容满面的看着眼前的废墟,一个个心拔凉拔凉的。

这才是开始,就仿佛置身无间地狱。

后面还有风雪、冬雨、三九天……

他们已经能提前看到自己的结局。

白茫茫一片,很是凄凉!

慢慢的,众人在废墟里扒拉亲友的手上动作慢了又慢。

一个是天实在太冷了。

另一个,他们一时间怀疑起救人到底是错还是对了。

就算扒拉出来,活了下去,又能撑多久呢?

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消极的情绪笼罩在所有人的心头。

就连施救者里都有人生出了轻生的年头来。

这时候,方知县安排的去附近村落发公告的捕快掐点进村。

“捕快来了!县衙的捕快来了!”

村子里随处响起的声音里,透露出来的是一股不安的情绪。

在他们印象中,捕快来村子里,准没啥好事。

这是村子里谁家人在外面犯事了?

得是多大的错事啊?

冰天雪地的,捕快都能追到村子里来?

好奇了一会儿,众人又投入悲伤中。

谁知道捕快大人一开口,竟然带来个好消息。

“知县大人担心村子里有房屋坍塌的情况发生,这十多日一直带着师爷在县城附近走访。

前几日正好找到几个大小不一的山洞,大人带着我们已经提前打扫好,那里可以给村子里房屋坍塌的人家避难,做一个临时的避难所。

村子里受难的老人、小孩和妇女,都可以跟着我进东城门那山边的山洞休整休整。

有受伤的,也可以到我这来登记,方知县临时征用了医馆的大夫,到时候帮大家治疗。”

“至于没受伤的壮劳动力,家中还有多少存粮、棉衣、棉被什么的,合力把坍塌的房子挖开,把能用上的都东西挖出来,去了山洞,都能用。”

捕快话音落下,绝望的众人眼里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当他们以为被这个世界遗弃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官却没有放弃他们。

不光早早的帮他们寻好住处,就连这后面的安置工作,他都一并安排好了。

一瞬间,众人意识到了主心骨的作用。

在主心骨的安排下,所有村民都有条不紊的行动起来。

于是,妇人带着孩子搀扶着家中的老人和受伤的人跟在一个捕快后面,往县城走去。

按理说附近也是有山林的,有山林就肯定有山洞。

可这个时候,没人敢去那些山洞,安全不能保证。

他们更担心的是,那山洞能住人吗?暖和吗?

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吃什么?

还是祈祷者家中男人们能多挖粮食出来吧。

一路上,不时的有人汇入队伍中去。

转眼间,几十人的队伍,变成了几百人的队伍。

离东城门越来越近,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方知县把所有的人集结到东城门附近,也有他的考量在里面。

县衙的人员数量毕竟有限,兼顾不到太多村落。

只能将有限的人员都放在东城门。

熬煮粥需要人、施粥也需要人、维持秩序更需要人。

还得没日没夜的需要人来值守。

在此前提下,这是方扬兄弟能想到的最高效的法子。

村民们累几个时辰,后面能省不少的事。

若是有那嫌弃路途遥远的,方知县给的命令是不强求。

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

佛渡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