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作者:比拉夫大王 | 分类:都市 | 字数:169.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3章 大扫货
到了饭店,一进包间,李未看向上首的位置,那里坐的人果然是他预先猜测的那位,“黄公子,好久不见!”
“小李现在的生意可是越做越大了,看来内地果然是块沃土啊!”印尼黄家的嫡系子弟黄鸿年起身把李未迎到他旁边坐下,“一转眼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已经快十年时间了,这十年里我几乎原地不动,小李却是越来越发达了!”
“黄公子说笑了,我这点小场面那敢和您比!现在谁不知道中策在香江是如日中天!”李未客套一番坐了下来,自从他第一次去香江之后,他俩确实没有再见过,食品厂新建方便面生产线的时候,倒是从黄鸿年这儿买过橄榄油,不过大方向他俩在电话里就沟通好了,并没有面谈。
而中策是黄鸿年去年在香江新成立的公司,全名是香江中国策略投资公司,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黄鸿年已经决定正式进军内地市场了;因为早年间在中国插过队、结识了许多朋友的缘故,中策刚一成立,就受到了许多海内外投资者的关注,他们都想借用黄鸿年的人脉进入内地市场,所以中策确实当得起如日中天这四个字的评价!
先边吃边喝边聊,说了一会儿家常琐事后,三人就不约而同的把话题转移到生意上,黄鸿年也说起了自己准备进军内地市场的原因,“首先肯定是邓公南巡,去年的时候报纸上争得那么凶,我也难免有些担心,而自从《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文章刊出之后,我那些老同学、老朋友就不停地邀请我来内地考察!”
“另外就是正大和杭州青春宝的合作了!那位冯先生的确是个人才,青春宝也是一家好企业,你们两家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我也希望能在内地遇到几家青春宝这样的企业!”
第一个原因自不必说,第二个还要好好解释一番,杭州青春宝是一家国有中药企业,前身是百年老店杭州胡庆余堂的一个制胶车间,1972年独立为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李未也见过,88年的时候和他一起领取了优秀企业家的奖项,第二中药厂也在他的领导下发展势头很勐,从一家小中药厂变成华东地区知名度最高、最赚钱的药厂。
但企业再好那也是国家的,冯根生今年已经五十九岁,按照正常情况,明年他就必须退休;一手把第二中药厂拉扯大的冯根生自然不甘心,于是他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引入外资,把国有企业变成合资企业,如此以来,冯根生就可以不受退休年龄的限制,继续担任第二中药厂的掌门人。
经过一番操作,正大集团以净资产核算的低廉价格获得了第二中药厂的控股权,而且正大还对冯根生做出承诺,他可以做到不再想做的那一天,杭州第二中药厂更名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冯根生成了总经理,然后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去世。
正大兑现了当初的诺言,没有动他的位置,冯根生也没有辜负正大的信任,将青春宝发展成中国纳税百强企业,一度在中药制造企业中名列全国第一。
黄鸿年的话大部分还是客套,然而这件事也让许多国有企业掌门人眼前一亮,他们也面临着冯根生一样的情况,头上婆婆太多没办法施展手脚,就算冒着风险把企业做大做强,上级一份文件照样能让他们走人;可要是能够引入外资,不仅可以把头上的婆婆甩到一边儿,还能获取丰厚的回报。
于是在此后的日子里,引入外资改变企业性质变成了许多国有企业掌舵人的共同选择,他们不断地和或真或假的外商谈判,然后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企业,最后实现华丽变身,从国有企业的领导变成外资企业的高管。
黄鸿年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再加上老同学、老朋友的邀请,便动身来了内地,准备推着小推车开始扫货;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原本只打算买一小推车商品回去,内地却送了他一集装箱的礼物。
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不管到了哪个城市,当地领导都会邀请他投资,黄鸿年的中策集团开始了大扫货,他们斥资4.52亿美元购入了196家国营企业,随后又陆续收购了100多家,后虽因中国政府的干预中止了部分合同,但中策仍在短短的时间内组建了庞大的企业帝国。
这些并购最后大多都以失败告终,不过黄鸿年却没有亏,他利用这些并购为噱头推高中策的股价,在金融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只可惜那些被收购的企业,最后大多数都成了一地鸡毛。
“黄公子如果去中原省考察的话,一定要提前说一声,我好做个东道,感谢这些年黄公子对我的照顾!”李未客客气气说道,虽然他对那些企业的结局感到遗憾,但这也不能全怪黄鸿年,就算没有黄公子,也有蓝公子、吕公子......迫切想要解绑的国企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当地政府也未必不知道他们把企业卖的亏了,然而就跟陈光一样,他们都无力改变这些国有企业日渐没落的现实,把企业卖掉就当是甩包袱,卖给当地人还有可能受到上级的责问,卖给外企却是万无一失,现在国家实在是太渴望外资了,引入外资不仅不会被苛责,还会受到表彰奖励,所以他们才会如此迫切地给黄鸿年他们推销企业。
“一定一定!”又喝了几杯,黄鸿年说起了他最近接触的几个项目,其中有一个引起了李未的关注,如今方便面领域的王者——华丰方便面厂最近正在改制,而当地政府也邀请了黄鸿年参与这次改制,其实就是想让黄鸿年买下华丰厂。
1958年,日本商人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并将其控制的企业改名为日清食品,一跃成为方便面领域的霸主。
六十年代国内食品企业也开始尝试生产方便面,最早是bj食品厂,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不过关,他们用鸭油炸的方便面总有一种怪味,还没上市就消失了;直到1970年,他曾经工作过的上海益民食品厂采用高压蒸面油炸工艺,成功生产出了国内第一批方便面,开启了我国的标准化方便面生产时代。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都开始从日本引进方便面生产线,广东也不例外;1984年,广东农垦办引进了一条生产线,原计划给珠海农场,但是珠海农场不要,因为那时候处于物资贵乏时代,农场的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他们完全没想过要开发新产品。
珠海另一家农场平沙华侨农场的领导却不这么看,听说消息后马上将这条生产线争取过来,交给农场生活服务站站长熊毅武管理,熊毅武马上带领员工开始学习如何操作生产线,并根据当地人的喜好开发出了四四方方黄色塑料包装的“华丰牌三鲜尹面”!
三鲜尹面这个名字也是有讲究的,传说清代大书法家尹秉绶办寿宴,府里的厨子误将面条下入锅中油炸,无奈只能将错就错把炸熟的面条重新煮一遍,再浇上鸡、海鲜等炖成的高汤,宾客吃后都赞不绝口,将这种面称为尹面。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换源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huanyuanapp 】
华丰牌三鲜尹面和做法、味道和尹面非常相似,于是熊毅武就用了这个名字,他们用猪骨、海鲜、鸡肉熬出来的调料包,以最小的成本给消费者带来了最丰富的味觉体验,所以很快便成为方便面领域的霸主。
尽管之后方便面行业开始了无序扩张,全国各地都在引进生产性、兴建新厂,退出不同品牌的方便面,但除了惠农的白象等少数品牌之外,其它品牌往往都是昙花一现,红火不了多久就泯然众人矣。
华丰方便面的霸主地位依旧不可动摇,黄色包装的三鲜尹面依旧是许多人购买方便面的第一选择,华丰厂门口拉货的货车天天都排着长队,那怕先款后货也没有一名批发商有意见,因为华丰的方便面确实好卖,其它牌子的方便面倒是可以先货后款,卖不出去、赚不到钱又有啥用?
这么说吧,如今的华丰在方便面领域的地位比日后的康师傅还要高,产销量一度占到全国总量的四成以上,每年都会给国家上缴数千万的利税,现在珠海连这种企业都肯拿出来,他们对外资的渴望由此可见一斑。
“华丰和黄公子的确是天作之合,华丰有品牌、有名气、更有一支专业的团队,黄公子又掌握着棕榈油产业,你们两家合作还能把成本往下打不少,我的白象未来日子不好过啊!”李未开始试探了。
“这家企业确实不错!”黄鸿年的反应则比较平澹,一来他并不打算做实业,华丰厂虽然好,但价格太高,而且对香江人来说,华丰厂的名气毫无意义,他们压根就没听说过,与其花一大笔钱收购华丰厂,还不如少花点钱多收购几家企业,这样也能推高中策的股价。
二来么,他虽然帮李未联系过棕榈油,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涉足黄家的棕榈油产业,这门生意归其它黄家子弟负责,就算收购了华丰厂,也是帮别人做嫁衣而已,他并不能获得太多好处。
“哇,这么好的企业黄公子都没什么兴趣,看来黄公子所图甚大啊!”见他如此反应,李未心中暗喜,既然黄鸿年对华丰没什么兴趣,那自己是不是就能趁机把华丰拿下了?
心里这么想,脸上却不动声色,毕竟谢立人还在旁边呢,正大跟惠农一样,旗下都有食品企业,这要是引起了谢立人的兴趣,以眼下各地政府对外资的渴望,惠农很难竞争地过正大。
所以接下来李未只字不提华丰,而是和黄鸿年聊着一些他当年在国内待过的地方的一些趣事。
这个小插曲让李未打消了马上回家的计划,他继续留在特区,关注着黄鸿年的动向,黄鸿年确实忙碌,今天去见这位领导,明天又同另一位领导一起吃饭,所到之处都是焦点。
这些领导跟黄鸿年见面的时候,往往都带着本地的企业名册,只要黄鸿年能看上,马上就可以卖!价格、优惠政策统统都不是问题;这些待遇让李未羡慕不已,他的惠农要是有这一半儿就好了。
怪不得有那么多企业老板都选择了移民,以来么出事儿跑路方便,二来么,这种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差异化待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试想一下,你用国内身份去和人家谈,人家理都不理;回头办个外国国籍,立马就能成为领导的座上宾,有多少人能忍住这个诱惑?
这天,李未和黄鸿年又在高尔夫球场偶遇了,李未提前打听到黄鸿年要过来放松,就赶在他前面到了球场,黄鸿年看到熟人自然要打招呼,于是俩人便一起打球。
李未同样全程没有谈生意上的事儿,黄鸿年很高兴,他最近谈生意谈的很累,今天就是想来休息休息,于是打完球后主动邀请李未吃饭。
在饭桌上,黄鸿年回忆起了俩人八三年在香江见面时候的场景,“我记得那时候你很看好东南亚的棕榈油价格,我不相信,还跟你打了个赌!最后我输了,要答应帮你做件事。”
李未正愁该怎么开口呢,没想到黄鸿年主动提起来了,于是他马上接了下去,“其实,我最近确实有事需要黄公子帮忙!”
“哦?是什么事?提高棕榈油供货量,还是降低供应价格?”黄鸿年问道。
“都不是!上次黄公子不是提到过华丰厂么?我想请黄公子帮我把华丰厂买下来!”这件事要是办成,日后估计就没康师傅啥事了。
“华丰厂确实是优质资产,但收购成本太高,对我来说不划算啊!”黄鸿年摇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