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乐不太成功的自传
作者:尉迟敬祖 | 分类:都市 | 字数:22.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六章
医院里,于德忠在大舅子的陪同下给张玉英办理了住院。张玉英的大哥也就是于德忠的大舅子是个老实人,心地善良,对自己的妹子疼爱有加,担心于德忠没钱,瞒着老婆偷偷的带了些钱一直跟着跑前跑后。他是妻管严,他老婆跟他二弟的媳妇于秀娥一样,把控着家里的财政大权,往家拿东西可以,往外拿,门都没有。这要是偷偷接济一下谁,免不了一顿闹腾,正印证了一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于乐长大后,听他母亲跟他聊家常讲以前的故事的时候,他并没有对他的大舅妈和姑姑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多年良好的教育让他学会了换位思考。其实,从他记事起,于乐家里虽然还是很穷,但外债还差不多了,不需要靠借钱过日子了,外人对他们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于乐的舅妈和姑姑待他不错。而且当时大家都很穷,首先应该保证家里的吃穿用度,帮外人不是义务。于乐这一点看得很透。
如果不出意外,于德忠借的钱还是够的。为了防止被窃,于德忠家里很多出门要穿的衣服,在最贴身的那一面都缝了个口袋,有的口袋会缝在内裤上。于德忠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扎紧的塑料袋,里面是手帕包起来的一卷纸币,一块的、两块的、十块的、五十一百的,还有一些毛币,基本上从大到小,家里能划拉的,外面借得到的都带来了。交完住院押金,大家都陪在张玉英旁边开始焦急的等待。
夜里十一点,张玉英被推进了产房,老天并没有为难这对穷苦的小夫妻,十一点四十左右,顺产成功,母子平安。大家焦急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都沉寂在添丁的喜悦当中。
于秀娥的预产期比张玉英晚三个月左右,张玉英的二哥算是带着好奇的心,奔着学习的目的跟着一起跑前忙后的。第二天一早,张玉英的大哥就离开了,他先到于德忠家通知他老父亲得了个孙子并告知他两天后就能出院,然后又顺路去了其他亲戚家报喜,最后才回到了自己家。张玉英的二哥一直陪到两天后张玉英出院,然后回家跟他老婆传授经验去了。
出院那天,于德忠算了一下,手头还剩了三分之一左右的钱。他出去买了些鸡蛋营养品,破天荒的人生第一次打了一辆车,医院门口的黑出租。出月子前,孕妇怕见风,再坐拖拉机就不是很合适了。
于宣正在得知有了大孙子的第一时间,看着他的疯婆娘说“咱家添人口了,你儿子也生了个儿子,你也有大孙子了。你听没听到?”他老婆还是那个样子,不骂街的时候时哭时笑的,嘴里叽叽咕咕的不知道说着什么,她这个时候正在呵呵的傻笑,于宣正叹了口气“跟你说什么都没用,唉”。于宣正转身出门又加入了他的“队伍”当中,满心的兴奋总要有人分享。“队伍”是村子里消息的集散地,过了中午一顿饭的功夫,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知道老于家添了男丁。下午的时候,每个见到于宣正的人都会恭喜两句“大兄弟,听说你儿媳妇给你生了个大孙子,真好,以后日子有盼头了。”
传统的小村子是要论“礼”的,其实到现在也是一样,稍微有点区别的是,如今日子富足了,不会算计的那么仔细了。于家这个家族的,还有于宣正、于德忠爷俩的朋友同学得知消息的这两天,都在家里商量了起来,这孩子过百岁(村子有个说法,小孩一百天叫“过百岁”,大家登门送鸡蛋,送点钱,吃席;老人去世一百天叫“烧百日”,那天要去上坟烧纸,也要吃席)的时候给多少钱,给多少斤鸡蛋。这个“多少”取决于他们家曾经生孩子时,于德忠、于宣正给过多少,在这个基数上稍微加点算是还礼。同辈中孩子还没出生的,会算个吉祥数,二十、四十什么的,等他们孩子出生时,也会收到回礼。这些所谓的“礼”多在同辈之间论。至于孩子很大了,或者以后不会要孩子的,或者当时生孩子别人没给过的,就可以不用去送了。这个跟孩子的数量也有关系,我家一个孩子,你家俩孩子,我就只送一个就行,因为送俩就赔了。这种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规矩一直在村里流行着,一般不论家境好坏,送的都不会太多,毕竟当时收到的就不多或者以后还要再加点还回去。这只是村子里谁跟谁好的一种体现而已,后来的于乐挺喜欢这种事情,他感觉这是“人情味”。
给孩子过百岁送礼,俗称“送米”,说是米,其实就是鸡蛋和一点钱。
张玉英出院这天,于宣正把他儿子儿媳妇那间房的火炕烧上了,顺便烧了两壶热水,给张玉英煮了几个鸡蛋,熥了点他老两口自己要吃的剩饭,然后等着见他的孙子,这是除了捡点柴火外,他唯一能给自己家里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