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钉子户
作者:九祯 | 分类:历史 | 字数:447.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八三章 能放人吗?
王越目前的任命是顺天府丞,已经具备了上朝的资格。不过每日的早朝,他也可以不去,毕竟他是京官,不是中央部委官员。但每月的初一、十五的大朝会,按照规定,王越这个级别的文官都要参加的。
那么王越参加朝会必然独自一人,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那就不言而喻了。
温体仁虽然和杨嗣昌不怎么对付,但杨嗣昌的提议确实可行,他是深表赞同道:“杨大人的提议甚妙,可谓滴水不漏。”
崇祯也连连点头道:“嗯,进可攻,退可守,杨爱卿此策甚善!那就依此策办理。”
薛国观等人也都面露喜色,看来王越终究要被解决了。只有刘遵宪一人眉头紧锁,愁容满面。
骆养性入宫和皇帝召集群臣议事的观察报告,王越都收到了。崇祯要怎么对付自己,他还猜不到。
那两个给崇祯开车的司机早已经撤回来了,他知道总会有和崇祯翻脸的那一天,所以让他们教会太监们开车之后就撤了。他们在宫内很难接触到上层,所以也得不到什么有用的情报,别让崇祯一怒之下给咔嚓了。
原本以为朝廷会自己采取断然措施,没成想却等来了谢宝清上门。
因为朝廷的谈判代表,理所当然的选定了起点城人民的老朋友谢宝清谢大人。
谢宝清没有被崇祯召集紧急议事,并不是他资格不够,而且他和王越走的太近了,几乎被崇祯看做成起点城在朝中的代言人。所以议论如何处理王越的紧急会议,就把他排除在外了。
谢宝清在接到宫里太监传来的旨意之后,才知道王越捅了这么大一个篓子,立刻就急匆匆地赶到起点城。
“思华,你!你还是把人放了吧,你难道真的要造反吗?”原本掩盖了高起潜的死亡真相,谢宝清还以为王越能消停一段时间,没成想又出了这档子事,现在已经满朝皆知了。这样的情况,朝廷是难以妥协的。
王越道:“谢大人,傅一峰不能放,他可是敲诈我起点城工人,致死人命的元凶。放了他,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这一点你比我更清楚。”
谢宝清哑然,锦衣卫误伤人命的事情,历史上有过一次很轰动的事例,可谓京师皆知,最后皇帝判罚无罪。
朱皇帝们的总体思想是贯穿两个意思:一是众言不能杀者,必杀之;二是众言皆谓有罪者,不予罪之。朱家皇帝们的理由如下:这天下都是我朱家的天下,那么法律自然也是我朱家的法律。要是老百姓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玩,那我们朱家跟老百姓有屁的区别。
所以傅一峰如果放了,更不可能获罪,朱皇帝总不能听你王越的吧?
谢宝清又道:“可是你所提的条件,朝廷根本不会答应,你这又是何意呢?”
王越笑着道:“我也没有指望朝廷同意,只是向朝廷下个通知而已。”
说着他招呼谢宝清道:“谢大人难得来一次,我们就不要谈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了,随我去看看起点城的建设情况吧。”
谢宝清也知道自己根本说服不了王越,从朝鲜高起潜事件来看,王越已经对朝廷起了防备之心。
王越仍然开着他的白色路虎,谢宝清坐在前排。
起点城的城内的主要建筑物基本完工,目前在建的主要是起点城中小学校和技工学校。起点城居民区第三四期居民楼也已经开工建设,年底就可以完工。
另外起点城内最大的工程就是所有街道两旁的商用建筑物,这个工程预计用时一年。
商用建筑物大多也采用商住两用的形式,届时起点城长住居民户将达到两万五户以上,约十万人口。到时起点城将成为大明境内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汽车行驶在平整的水泥路面上,路过高耸的市政厅大楼,走过熙熙攘攘的商业街,王越对谢宝清道:“谢大人,仅仅一年,起点城的变化是你亲眼所见。这里的百姓除了山西逃荒来的,大部分都是京师附近战乱的流民。如今他们在此安居乐业,不希望任何人打断他们的生活。”
谢宝清也很感慨,去年他在做宛平县令的时候,这些灾民可是他的大难题。如今这些人竟然过上了比京师百姓还富足的生活。去年这里还是一片原野,如今已经高楼耸立。这一切的变化都来自一个人--王越。神奇这个词,王越当之无愧!
他好奇地问:“你的秘密现在还不能说吗?”
王越呵呵一笑道:“说了也没意义,因为除了我,谁也办不到,还不如不说。我是当谢大人是朋友,才开诚布公的。”
谢宝清眨巴眨巴眼,无奈地道:“好吧,现在不像一年前了。”
王越哈哈大笑:“一年前你又能奈我何?”
车子很快驶出起点城,到达城外不远处的永定河边。
王越请谢宝清下车,他指着河床上繁忙的工作场面道:“这里将建设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沟通永定河东西两岸。”
上游石景山工业区的几个水库正在抽蓄水,所以上游已经拦坝阻流,预计春耕灌溉之前可以打下桥墩围栏。桥墩建设是采用现代材料建设围栏,河内通水后,不影响后续的桥墩建设。
为了抢工期,这一河段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无数的工程车辆和人员在河床上忙碌着。
推土机将淤泥堆积成堆,由装载自卸车运走,肥沃耕田。数十台挖掘机在干燥的河床上挖掘着,为桥墩打眼。
谢宝清为这壮观的劳动场面所震撼,问王越道:“不是已经在有了卢沟桥了吗?何必多此一举。”
这里离卢沟桥不远,也就两里地。
王越解释道:“卢沟桥这座古桥可是文物,很有保存价值,如果损坏就太可惜了。因为我们的运载车辆满载都超过数万斤,每日通行数量庞大,天长日久,卢沟桥必然难以承受,所以才开工建设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