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梦
作者:体育梦 | 分类:竞技 | 字数:22.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国网球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网球的现状和未来
本文主要转载为中新网题为《“瓶颈”和“保护神”:》,取本文中最重要的几个现状,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视。中国网球,需要你们!
现状一:后继乏人缺乏自信
在29岁的李娜法网捧杯、25岁的彭帅和28岁的郑洁在温网创下个人最佳战绩时,中国网球仍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现状。
国家队的几位“小‘花’”与以上四人相比,实力和战绩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22岁的张帅已能进入大满贯正赛,但在WTA最新的世界排名上,百位之内的只有这四位中国选手。曾被寄予厚望的韩馨蕴和鲁晶晶排在150名开外,其他队员只能在200名之外徘徊。反之,俄罗斯‘女’网“红粉军团”在世界前十中占了16席。目前的世界第一沃兹尼亚奇还是一名稚气十足的“90后”。 ”
中国男网则长期处于亚洲二流水准,大多选手只能‘混’迹于ITF卫星赛。
究其原因,年轻队员缺少比赛经验是关键。前网管中心副主任高沈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想让中国的网球有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借鉴李娜这一批队员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要让他们“走出去,真正与国际接轨”,要让“他们的翅膀硬起来”。
由于排名不够,年轻选手们只能参加低级别的区域‘性’比赛,没有资格参加高规格的WTA巡回赛。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队员缺少与世界顶尖选手过招的机会,无法尽快成长。但是打不出好成绩,又冲不进顶尖的职业比赛。
李娜曾说,缺少自信是年轻选手“出不来”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小‘花’”们一碰到高手就会退缩,在困难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归根结底,自信只能通过更多高质量的比赛去积累和获取。
现状二:培养模式遇金钱“瓶颈”
在中国网球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近邻俄罗斯‘女’子网球的经验令人眼前一亮。从上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陆续有大批选手去往海外训练比赛,整体水平的提高换来的是占据‘女’子网坛半壁江山的风光。
俄罗斯网球杂志记者安德里?罗曼柳科曾表示:“5至16岁是网球运动的黄金时期,这阶段俄罗斯的球员就前往欧洲或美国训练,教练也都是一对一的辅导。”他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也看到了网球的市场价值,选择前往高水平国家发展训练,国家对网球运动的控制也放松了。
但这个看似理想的培养模式,却远非中国的一般家庭能够承担。国家网球队‘女’队主教练蒋伟宏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在中国培养一个职业网球选手的底价是上百万人民币。从1997年进入国家队到1999年成为职业网球选手,李娜用了3年,合每年30多万元。如今,她在国外有3块训练地:马拉喀什、什切青、内乌姆;还请迈克尔莫滕森当自己教练,这个费用应该也不会少于30万元。”他直言道:“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李娜不断在刷新纪录、制造奇迹、大把赚钱,但谁曾算过,李娜为成就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李娜出生在湖北的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刚学网球时才6岁。当时,李娜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百元,当时汉口青少年宫租借网球场地的价格是1小时5元钱,一个月下来,光场地费的支出就是二三十元,占到了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换言之,李娜要是出生在今天,在展‘露’出天赋之前恐怕就会被“埋没”。…,
更关键的是,这还是一项“没钱打不了,但有钱也不一定能打好”的运动。在技术的反复练习和掌握上,网球也非常困难。‘门’槛同样很高。一名选手训练十年,没有七八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投入,很难打出成绩。上海网球协会副秘书长李耀表示:“没有10万美元一年,不可能打下去……别看有些选手很风光,但职业比赛的开销吓死人,出去随便转一圈,二三十万美元就没了。”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成才率低,这是网球选手成才难的“规律”。
展望:拓展培养人才途径举国体制“保驾护航”
在谈到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时,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表示:网球比赛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才智要求十分全面。中国网球运动员作为一个整体,要想在世界网坛占一席之地,还要做出更多努力。培养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就要让“中国选手从青少年开始不断参加国际赛事”。
以此为中心,中国网球发展前景也变得逐渐清晰起来。首先,除去国家培养的体制内运动员外,还出现了个人和公司出资培养人才的多元途径。据官方统计,中国网球人口已突破千万大关,球场更是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中国网球的巨大金字塔塔基已在形成巩固。
其次,尽管中国网球人才的培养还不能靠个人或俱乐部投入来实现,但近年来年轻选手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加高级别的赛事。例如每年一次的中网公开赛外卡、中国网协和澳网合作拿到的参赛外卡等。尽管一两次机会在成才路上只是点点“星星之火”,但若是抓住机会创造佳绩,有助于年轻选手建立自信、加速成长。
2009年的中网,持外卡参赛的张帅爆冷战胜了当时排名世界第一的萨芬娜,成为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张帅排名一路上涨,自信提升的她也在WTA赛场赢得了不少胜利。
此外,对于外界议论纷纷的“金‘花’单飞”改革,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我经常对运动员们说,你们飞出去以后我的压力非常大。你们是一个试验田,发展好了,说明我们的改革政策是对的,所以你们一定要走好。回过头来讲,我们现在这条改革的道路是走对了、成功了,对中国体育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示范作用。”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的体制改革中会受到很多制约。如何完善改革、构筑青少年培训、怎样出现更多的“李娜”和“郑洁”来为国争光?孙晋芳称,希望她们的突破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政fǔ更大的投入,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到网球场来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尽管前路漫漫,但李娜在法网夺冠后的感言已为做出了注脚。“获得这个冠军,我不知道能为中国网球做出多少贡献。但对于很多喜欢网球的年轻人来说,能坚定他们走下去的信念,总有一天会比我做得更好。”
李娜:基层体校在青少年培养问题上弊病大
李娜此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回忆,自己的启‘蒙’教练因为执教方式过于严厉而给她的青少年时代留下‘阴’影。“这名教练指导了我9年,从我12岁至21岁,整整9年的时间里,她从未表扬过我一次,我每天听到的都是她的责骂和批评。那时,我常常想到,既然自己这样差,继续打下去还能有什么前途?”李娜说自己以脾气暴躁著称,但这绝非天生,这种脾气很大程度上是由少年时代留下的心理‘阴’影导致。…,
由于教练在言语上的不断打击,最终迫使李娜在21岁时选择了退役,但她在两年后复出,却用一系列成绩证明了自己绝非教练眼中的庸才。让李娜感触最深的是她的现任外籍教练托马斯,他以擅于把握和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著称,两年的时间,在托马斯的帮助下,李娜的脾气有了很大改变,运动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对比中外教练执教风格的反差,李娜对中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上出现的问题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为什么一直希望创办一所网球学校,正是希望改变中国基层体校在培养青少年网球选手上的一些弊病,我对此的体会太深了。”
外教托马斯特别强调:“鼓励和帮助运动员树立奋斗目标,是任何一个优秀运动员走向成功的前提,只有运动员自己有信心,有‘欲’望,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
孙晋芳也承认,中国小‘花’如今的集体凋谢与教练能力的薄弱有直接的关系,“以前我们请了很多外教,中国教练团队因此打破了过去的定式,很快跟上了国际步伐。但当这批老教练在2008年退役之后,新教练对学习的追求和渴望就显得不够,他们故步自封,很多理念还停留在省队的阶段,完全不像一个职业教练。”
怎样尽快更新中国教练的执教理念,已成了中国网球运动下一步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在当前国家队尚无力聘请更多的外籍教练,中国年轻一代网球选手水平不进反退的困难时期。
网球运动员培养,不能重‘女’轻男
在托马斯看来,相比中国‘女’网年轻一代运动员在自信心和斗志上出现的问题,中国男网的自信心缺失更为严重。
2010年中网,中国男子选手赢得了4年来的首场胜利,公茂鑫/李爆冷击败了一对种子选手,闯过了男双第一轮,这被看作是中国男子网球的历史‘性’时刻。但其实,中国男网多年来几乎都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
中国‘女’网2004年腾飞以来,男网的弱势地位更显突出。如今,中国网协将主要资金都投放在‘女’队建设上,男队连出国参赛的机会都很少,正像中国男网目前的代表人物公茂鑫所说,“男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比赛机会。”
由于国际排名在200位上下,中国男网队员基本只能参加国际网联旗下的挑战赛,这种级别的比赛通常都是国外青少年选手参加的。2010年中网男双首轮爆冷击败种子选手的结果,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男网队员的自信心,也证明了中国男网选手并非不能创造奇迹。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机会实在太少,这也成为限制中国男网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碍。正像托马斯所说,“不断参加比赛,是职业网球选手成长、成熟的唯一途径,这既是对他们能力的锻炼,也是他们建立自信、树立更高奋斗目标的必要过程。”
今年在温网比赛中闯入男单八强的选手卢彦勋曾经表示,亚洲男选手在网球项目上并没有先天劣势,自己的成功经验只有一条,就是不断参赛。相比之下,大陆男选手的国际比赛机会太少了。
我相信李娜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林翔成功也不只是偶然!
我更相信终有一天,中国夺得大满贯冠军的不只是李娜!大满贯冠军,终究会让中国人“拿到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