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西汉搞建设

作者:刘珊珊 | 分类: | 字数:30.7万

第115章 道德建设

书名:穿越西汉搞建设 作者:刘珊珊 字数:3596 更新时间:2024-10-21 14:15:26

卫昭抱着阴山,看着一群人围观丝路也是有些无奈:“快些吃饭吧,都已经备好许久了。”

阴山多少是有些嫉妒弟弟受到更多的关注的,就是皇家也不能幸免这种两个孩子之间的争宠。

古代女孩子似乎从小就被教育不能跟弟弟争宠,要照顾弟弟,卫昭这边却不打算这么做。自己的宝贝女儿自己当然要宠爱着,反正刘彻有钱,什么东西买双份不就得了?

结果,她发现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小孩子观察力可是比大人强多了,卫昭认为两个差不多的东西,阴山却总能揪出细枝末节的差异,然后觉得父母偏心。

好在丝路还小,卫昭干脆什么东西都让阴山先选,反正……丝路还傻呢。让女儿有安全感,知道父母并不会因为有弟弟就不喜欢自己了,后面再教导友爱也容易的多了。

几日后,卫青便再度出征了,去病骑着马追着舅舅,送了他好远。

去病自从送走了舅舅回来之后,每天神神叨叨的,天天经常抽风式空手做出骑马、射箭、劈砍等姿势,还一直嚷嚷着,下次,下次他束发了之后,一定要跟着舅舅出去立功。

作为他的好友,曹襄是烦不胜烦,觉得应该给去病找个消除他过多热情的地方,便给去病出了个主意。

去病觉得曹襄不愧是幼儿园起一直是学霸的男人,果然聪明,便拉着曹襄去寻找卫昭讨论曹襄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

“大丈夫……大丈夫就应该像舅舅这样。”去病激动的脸都红了,攥紧拳头,慷慨激昂的样子。

“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卫昭写着字,一边给去病接话,嘴里却不住吐槽他,“让你多读点书,就是不肯,偏要做个学渣。看看,现在连个名句都说不出来,到时候万一功成名就了,连句名人名言都没有。”

这话说的有些偏颇,毕竟霍去病那句“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也是很出名的。

但谁让卫昭是当人姨母的呢?卫昭在现代时觉得这话十分豪气,成了霍去病姨母之后只觉得这话就是狗屁,听起来让人十分不爽,想替姐姐揍孩子。

这大概就是中二吧。

事业归事业,家庭归家庭,找不到喜欢的人也就罢了,因为事业就不顾家庭是不对的,又不冲突。

况且历史证明,匈奴的存在比大汉要长多了……灭除匈奴就不是现实的事。

而且卫昭本人更期待的是,打趴匈奴,加快民族融合,让他们迅速融入到大汉中来。打仗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匈奴人限制了大汉的发展大汉才要出击打匈奴,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匈奴就要打。

历史上汉武帝晚年简直就是魔怔了,就是要打匈奴,不管民间多苦、多厌战也要打,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了。

去病对姨母时不时蹦出来的金句是服的,他先是重复了几遍姨母的句子,觉得姨母说的对,然后又十分不满:“什么叫万一,我是一定可以的。”

曹襄在旁边忍不住笑了起来,阴山也不知道听懂没听懂,也跟着笑了起来,倒是丝路依然眨着眼睛,看向几个兄姐。

卫昭懒得理他:“说吧,今天拉着襄儿来我这里做什么?襄儿可是有正经事要做的,跟你这个闲人不一样,我也是忙的很。”

然后,卫昭看抬手示意了下她正在写的东西,去病凑过来看了一眼,白纸上写了“大汉公民道德及法律建设实施纲要”几个字……

这事说起来是这样的……

大汉朝是没有手机、电视、电脑的……所以卫昭的娱乐项目很少,特别是她生了孩子坐月子的那段时间,卫昭整日无所事事地发呆,然后就开始听各种各样的八卦,难免涉及各种道德问题……

大汉的瓜真不少,而且听起来真让人目瞪口呆……卫昭觉得,她常常因为不够变态而显得格格不入……没看到刘彻就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吗?

刘彻前几天还干了件让卫昭无语的事。

刘彻的亲姑姑馆陶公主的丈夫堂邑侯死前,公主便和她那所谓“义子”董偃厮混。当然,那时候好歹是顾及着颜面,遮遮掩掩的。

她这面首董偃在长安也颇为知名。这人虽然跟公主通奸,但又怕被治罪,便听了别人的建议,让馆陶公主献出了长门园。刘彻为了打仗,本就在到处化缘,便笑纳了这长门园,还改名为长门宫,现在是废后陈氏所居之地。

大概这个时候,这个叫董偃的便在刘彻那里挂了名。自己祖母整日赏赐姑姑和叔叔,这两人十分富庶,让刘彻羡慕不已,这叔叔的羊毛薅不到,这姑姑的羊毛薅到了,也算让刘彻开心不少,故而他对这董偃倒是没有太大的恶意。

堂邑侯死后,董偃和公主更加横行无忌了,整日乘着豪华的公主车驾在长安招摇,看起来倒是十分恩爱。两人为了获得皇帝的认可,还用了小心思。

前几天,馆陶公主装病,刘彻去探望她。馆陶公主看到皇帝来了,就自称有罪,刘彻戏谑说要见见这主人翁董偃呢,馆陶公主便把董偃领出来给刘彻看,然后三人有说有笑地吃席……

这事让卫昭大为惊叹,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比较好了……刘彻居然不尴尬的吗?

这事给卫昭触动蛮大的。她觉得她还是有义务为大汉的道德建设做点什么的……

于是,卫昭认真的地开始研究律法。

汉承秦律,那些律法打开让人天灵盖一凉……作为一个现代人是无法接受的。

然而,上层建筑总是要和经济基础匹配的,这律法当然也要和生产力匹配。在古代搞什么疑罪从无,严格执行程序正义可能并不是很合适……

不符合民心不说,就这侦察手段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代的摄像头、DNA检测等多种设备,古代可都没有,大汉连个笔迹鉴定都做不出来。

所以,照搬现代社会的制度肯定是不行的,会扰乱古代社会秩序的。

那卫昭就没办法优化大汉的法律制度了吗?

答案还是有的。

不得不说,她穿越的时间节点很是妙啊。

来到汉武帝这个时代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束缚比较少,整个社会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好,还有很大的操作余地。

独尊儒术是刘彻搞起来的,卫昭可以轻松地抛出一个对皇帝更有利的政策搅浑水,来注入自己的想法,你换成穿越大明、大清试试,就是皇帝想推新政,那些大臣们也会争先恐后不惜性命地来维护所谓儒家思想。

封建社会越往后,革新派压力越大啊。

汉代律法有个特色,叫春秋诀狱,即儒家经典法制化,用《春秋》里的精神判案……嗯,董仲舒就历史上就总这么干,就是不知道他现在在老家养老养的怎么样……

比如,甲乙双方互殴,乙拿刀刺向甲,甲的儿子为了保护父亲甲而举杖还击,却误伤了自己的父亲。如果纯纯按律法来算,甲之子就犯了“殴父罪”,应当斩首。但《春秋》中有这样一例:许国太子给有病的父亲喂药,事先自己却没尝一下,导致父亲吃药后死了。虽然客观上来说,许太子因此犯了杀父罪,但许太子喂药是孝,他未先尝药只是一种过失,并非存心毒害父亲,最后还是被赦免。同理,甲之子本意不是想伤害父亲,据《春秋》典故,应赦免。

这些说法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卫昭打算照搬过来,只不过不用《春秋》的精神,而用她亲自主导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来作为指导案例……当然,这也是经过刘彻许可的。

说服刘彻的方法很简单——律法体系的奠定对帝王来说,是大大的文功啊。

高祖的约法三章就不提了,其他编写律法的,李悝、萧何、叔孙通……那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

刘彻这种好大喜功的人根本不能拒绝好嘛……

道德用了思修这本书,其他指导精神倒是可以借鉴春秋诀狱的原则,当然,以功覆过原则和纲常礼教原则有多远滚多远……只能说,前者是权贵脱罪的好帮手,后者不值一哂。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卫昭打算引入现代的观点,即刑事上先先判断是否存在客观不法行为,再判断是否主观有罪,如果两者都有再看看是否有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被害人承诺,事实认识错误,自救行为,法令行为等违法阻却事由。

第三步,再区分下法律部门,在现代来说,就是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程序法等法律部门。在大汉可能不需要分这么细,反正卫昭本人还在尝试的过程中,她打算先分出民法和刑法……民法就别动不动就上刑了吧,忒吓人了……

过度地看重刑罚,谁还来用法律啊,最后都民事调解了。

现代的调解当然好,和谐嘛,但古代调解就不符合国家利益了,起码卫昭认为不太符合国家利益……因为调解的人是乡绅什么的,卫昭对这些人天生有怀疑,觉得这些大地主不是什么好东西……虽然皇权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对了……

皇权不下县,中央失去对基层控制是很可怕的事情……起码皇权和整个地主、权贵阶级比起来,对普通百姓压榨还是少很多的。

这三步走的策略卫昭规划好了,就是个落地执行问题。张汤这个人还是对律法很有追求的,他觉得卫昭说的很有意思,也愿意共同探讨,但具体能应用多少就不好说了。

法律搭建完之后,就可以考虑道德的问题了。

关于道德建设,她也没有好办法,大概只能靠宣传教育了……

这时候她又羡慕起后世君主立宪的国家,看看这些君主立宪的国家,皇室是多么遵守规矩啊,起码看起来还是道德楷模的……再看看大汉,权贵们忙着通奸、侵占百姓的地……

所以卫昭打算搞个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可惜标题写了好多遍了,正文却不知道怎么写……

再然后,她就被两个小的找上了。

去病尴尬道:“我求陛下让他同意我带兵,舅舅不就是这个年龄成为建章监的嘛。可是陛下说我是个小孩,还嘲笑我,还说别人一定不会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