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六零四九城:我穿成了秦淮茹

作者:星空白露秋凉 | 分类: | 字数:55.5万

第210章 疑云重重

书名:重生六零四九城:我穿成了秦淮茹 作者:星空白露秋凉 字数:4370 更新时间:2024-10-26 07:35:00

“唉,老叶不容易啊。”

看出覃如对老叶家的情况一无所知,碎嘴的那人迫不及待的把知道的情况分享给她,“老叶祖上是古董商,生意最兴旺的时候帮着大清官员收了不少甲骨片。”

“这么说吧,甲骨文能重现于世,老叶家出了不少力。”

覃如心中一动。

有关甲骨文的情况她是知道一点的,不过,好像和姓叶的没什么关系。

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知道历史书上提过,甲骨文现世于清末。

当时,龟甲作为珍贵的药材,磨成粉搭配其他药材熬制,可以治疗跌打损伤,使用范围极广。

也因此,想挣几个小钱补贴家用的穷苦人家都会想方设法的搞些龟甲卖给药铺。

河南就有这么一户农夫,无意中在地里挖到许多龟甲片。

但这批龟甲因有疑似人工刻出的纹路,殊为奇特,药店不收,因他们认为龟甲本该天成。

如此一来,甲骨片就要先刮去上面的纹路才能出售,费时费力,非常麻烦。

再加上并不新鲜,售价不高,久而久之,没人再去搜集。

不久后,此地来了个古董商范寿轩。

他问农夫家里有没有身上带字的东西,陶器、石碑什么都行。

农夫想到甲骨上有字,就翻出来给范寿轩看。

当时金石之学大盛,凡是古物以有铭文者为贵,范寿轩虽然看到甲骨上的纹路像文字,但不知这东西是什么,秉着谨慎的态度,没有收购,

但他毕竟家学渊源,算半个金石内行,知道古董行想发大财捡漏和炒作是少不了的。

于是,再次风尘仆仆的赶到农夫家,收购了所有带纹路的甲骨片。

返回京城后,范寿轩找到收藏大家孟定生及王襄。

经过反复确认,这二位惊喜的发现甲骨上的纹路实际是一种未曾现世的古文字。

范寿轩大喜,捡漏成功,血赚啊。

他购买龟甲本非为了研究或收藏,而是为了赚快钱,索性全部卖给孟定生及王襄,也算报了知遇之恩。

但因两人资金有限,只能收购很少一部分,范寿轩于是将其余的重金出售给了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时间一晃,八国联军进攻京城,王懿荣投井殉国,家境随之败落,收藏的甲骨便被其子出售给了刘鹗,一位嗜古如痴的考古大家。

刘鹗一共收藏了五千多甲骨片,精选一千片,墨拓石印,在姻亲罗振玉的帮助下于1903年出版了第一部有关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罗振玉为其作序。

由于甲骨从中药变成了文物,很多人求购甲骨,甚至一些外国如加拿大、日本等人也加入收购甲骨的队伍。

古董商觉得奇货可居,有人打听从哪里所得,为了囤积居奇、坐地起价自然不会以实相告,胡乱编个地址,声称收买于汤阴县。

可想而知,有人去了他说的地方,必然无功而返。

后来罗振玉还是辗转找到了出土甲骨的真实地点小屯村,世面上的甲骨数量越来越多,对甲骨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罗振玉、罗振玉姻亲王国维等大咖纷纷潜心研究,王国维还把甲骨文中商王与《史记·殷本纪》等其他古籍做了对照,证明司马迁《史记》中的《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的正确。

甲骨文研究逐渐成为一代显学,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球都成了热门,甲骨更是成为最热门的藏品。

刘鹗后来创作的小说《老残游记》被鲁迅目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涉及很多清朝官场黑幕,书中的内容非常劲爆,可想当局会怎么对待他。

再加上怀璧其罪,嘿,不用多想就知道结局好不了。

事实也是如此。

八国联军进中国时,刘鹗曾从联军那里购买被占领仓库的粮食,然后在北京赈济贫困。

慈禧带着皇帝返京后,旧事重提,他因此被当局以私通外国、私售仓粟等罪名发配新疆,次年死于当地。

甲骨文发现以来三位功勋卓着的人,王懿荣投井自杀,刘铁云流放致死,王国维于1927年留下十六字遗书跳湖自尽。

说是来自三千年前的诅咒,也说得过去。

这就和木乃伊的诅咒异曲同工了。

别人不好说,刘鹗的死绝逼和甲骨片有关。

要知道第一批甲骨片他手里最多,还都是精品。

随着甲骨文研究的异军突起,想抢的人不知多少,中外都有。

不搞死搞残刘家,大伙儿又怎么有机会分而食之呢。

要知道,刘鹗家是官宦世家,曾祖、祖父、父亲全都出身科甲。

果不其然,刘鹗死后,搜集的甲骨也分散出去,其表兄分得1000片左右,但是并没有收藏,反而直接转卖给犹太人哈同的妻子。

有数十片落入汉学家加拿大人福开森之手。

1934年,福开森将毕生收藏,包括甲骨捐给了一手创办的金陵大学。

之后就是十几年的战乱,抗日,解放战争,三反五反,十年动乱……

第210章 疑云重重

说实话,这会估计没几个人知道甲骨片还剩下多少,又落在谁手里。

不过么……

想到穿墙的中年人,众所周知老叶祖上被退回来的大量古董,深夜上门的窃贼……

嘿,一条完整的线出现了。

覃如发誓,对方的目标绝对和甲骨片有关。

说不定,甲骨片上刻着什么巫术仙术,一早被盯上了。

别觉得不可能。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甲骨文产生于天(仙)人交替之际。

众所周知,古代神话传说和宗教经典中,有很多神仙故事。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牛郎织女这些神话故事,现代人一般都认为是虚假的无根据的传说故事。

殊不知,这些神话故事,很可能恰恰反映了上古人类社会的真实历史。

也就是说,上古远古的人类是会在天上飞行的,是可以来往于天地之间的。

早期天仙不需要地上的食物饱肚。

后期因为少数天仙的贪婪,尝试过地上的食物后,久而久之,身体变重,难以飞回天上,变成了地上行走的人类。

这一点神话里也有佐证。

牛郎偷了织女的衣裳,织女就飞不回上界,被迫和家徒四壁的小瘪三成亲不说,还生了孩子。

牛郎的牛为什么知道织女的秘密?

它很可能是堕落的天人,到了地上再也回不去的天人。

甲骨文极可能产生于天人的堕落时期。

天人的堕落,使其中的智者满怀忧虑,试图改变,由此发现了“道”。

通过修“道”,不仅仅能够重新回归天人状态,还能超越天人,成为真人。

也可以称天仙,真仙,随便怎么称呼,都是指代超凡生物。

甲骨文,有可能是这些修道者对修道经历的历史记录和经验的总结归纳。

根据出土甲骨的研究,甲骨文应该产生在八千年前。

那么,甲骨文为什么会汇聚于河南安阳殷墟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甲骨文在安阳的汇聚时期,是在金文产生前?

当时的先贤,收集了能够找到的所有甲骨文,通过对甲骨文字形和业已存在的交流用语音的研究,创造了金文。

而此时期,因为历史的久远,因为“道”的失传,人类对甲骨文产生的原因和内涵,已经模糊不清,渐渐遗忘。

而习惯和贪婪于地上的欲乐后,再也没有了归期。

一部上古史,就是“道”的衰亡史,就是人类对抗这种衰落过程的历史。

要正确的识别判断远古,上古,甚至中古人类历史,没有对“道”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世界历史研究的现实就是明证——只有挖掘,没有正确的解析。

这就跟密码解析一样,即便每个字都认识,排列组合在一起,也未必能全部搞清楚意思。

估计是因为亲眼目睹了穿墙术,覃如脑洞大开。

45亿年的地球,人类不可能只有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

“可惜啊,叶家倒霉就倒霉在家里有大量古董!”

碎嘴邻居喋喋不休,“买办,剥削阶级,在新社会都是要被打倒的,谁让他家里古董多,家业大,有钱呢。”

覃如皱了皱眉。

她想起这人了,姓黄,以前家里开绸缎铺子的,公私合营后当了售货员,家里的孩子除了上中学的老小,全都下乡当知青去了。

听得出来,老黄口气里怨气不小,估计感同身受。

听棒梗说,他祖籍湖州,祖上从大清就开绸缎铺子,一度生意做的很大。

公私合营后,全民提倡节俭,艰苦朴素啥的,绸缎这种高档料子全都用来出口换汇了。

政策对这些剥削阶级很不友好,三天两头被折腾,日子过得朝不保夕,没有怨气绝对是瞎话。

不过这人也算有胆色,敢说,大部分人都苟着呢,不堪的甚至都吓破了胆。

改开后招商引资为啥一度极为困难?

真正生意做得好,赚了大钱的,没有傻子,比大多数普通人看的远,看的清。

你可以不相信人家的品德和良心,绝对不能不相信人家的眼光和手段。

“钱多就是最大的罪,老叶想不开啊。”

老黄唾沫横飞的说,“早就该出国。”

“你可能不知道,老叶有海外关系,抗战胜利后,他老子就带着他大哥二哥一大家子去了北美。”

“听说在那里买了挺大的农场,住洋楼养番狗,开小汽车,顿顿牛奶牛肉。”

老黄眼里闪过意味不明的光。

覃如怀疑他在后悔。

以黄家的情况,建国前后是可以带着全副身家离开的。

但是,国外华侨华人都抱着一腔热血回来建设新中国,国内主动离开的其实更少,包括不少前朝政见不同的。

大家眼里有光,心中有希望,全都盼着为建立一个华人强国奉献一份力。

后来……

“以后我们也能吃上牛肉牛奶,开上小汽车,住上小洋楼。”

覃如干笑一声。

的确都实现了,牛奶加了三聚氰胺,牛肉注了水,油价全球不是最高也是前几,就这中石油还亏了上千亿。

至于小洋楼,掏空了六个钱包,搞得年轻人以不婚不育为荣。

突然间,她竟然不知道是穿越前过得好还是穿越后过得好了。

穿越后虽然物资匮乏,但全都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没经过精细加工,也没加大量添加剂。

科技与狠活?

不存在的。

除了倒台的那什么,穿越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这女人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动乱结束前,她可是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几代贫民的出身都安稳不住一颗心。

说有被害妄想症都不带冤枉人的。

眼看新时代到来,又觉得提心吊胆的时候不错,你说是不是有病?!

估计覃如也意识到心态有问题,不知不觉陷入围城困境。

打了个哈欠,她同老黄道别,还是赶紧回家睡觉吧。

老黄背着手看着覃如远去的背影,神色莫名。

“老黄,你和高科长媳妇很熟?”

有认识的好奇的问。

“还行吧。”

老黄不动声色的说。

其实,他一点也不熟,也就见过两三次。

高科长媳妇除了上班很少出门,与邻里交往不多,就是四号和八号院,也没打过几回交道。

他家位于胡同中段,四五十号,又怎么可能有机会打交道。

但是,经过刚刚的试探,能确定对方是知道他的。

老黄怀疑,烟袋胡同所有住户的具体情况高科长都查过。

有大背景,查清楚想必并不难。

摇摇头,老黄重新把视线移到老叶家的大门。

不知道老叶家能不能逃过一劫,动手的可不简单啊。

“老黄,你家孩子什么时候回京知道吗?”

有担心下乡孩子的语气颇为愁苦的问,似乎知道了同样人家的情况,就会大大缓解自家的问题。

爱比较,也不是没用处的,起码心情有好转的可能。

“回城难啊。”

老黄立刻愁眉苦脸起来,速度之快堪称变脸,“找不到工作,没法安置啊。”

“你觉得国家会不会管?”

邻居又道,“国家不能不管吧?既然那什么被打倒了,说明知青政策不对,既然不对就得改,要改孩子就该回城。你觉得我说的对不对?”

老黄苦笑,提倡知青下乡的可没被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