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七零:村长家的闺女不得了

作者:伏羲骨 | 分类: | 字数:33.3万

第144章 激动

书名:七零:村长家的闺女不得了 作者:伏羲骨 字数:2651 更新时间:2025-02-15 01:48:14

时间不紧不慢的流淌而过。

地里的庄稼也由直挺挺的青苗渐渐弯下了腰。

又到了一年丰收的季节。

烈日当空。

稻田里,村人热火朝天的挥动着手里的镰刀。

割好的稻子立马就有人拿去打谷机那边。

打谷机的声响一直不停,一人累了便换一人。

所有人都已是汗流浃背,却没有人停下来歇上一歇。

等到一亩地的稻谷打好,立马便有人挑着箩筐送去了田埂边的一处空地。

那里正站着鱼父与村会计还有几个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

在场的气氛严肃且郑重。

鱼父带着人沉默的称着重量,村会计在一边记录着。

一斗,两斗,三斗…

随着斗数的增加。

村会计拿笔的手都在抖。

鱼父面上依旧沉稳,只是眼里的喜色愈加明显。

直到最后一斗称完。

空气里有一瞬的安静。

所有人的面上都有一瞬的恍惚,似是不敢相信眼前的发生的事。

“十八斗啊…”一道苍老却难掩激动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寂静。

李老头是村中最为贫苦的那一部分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头脑,没有手艺,就只会种田。

最在乎的也就只有地里的收成。

哪怕现在他干不动活了,挣不了几个工分,但也时不时就会去田里转转。

也是他最先发现稻子跟以往的不一样。

明显的长势更好,那个时候他也就保守估计收成肯定在六百斤左右。

事后,他还带着几个老伙计一起过来看。

几个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老农民立马就对田里的稻子上心了。

还把这个事情跟鱼父反映了。

在他们一直满心的喜悦期待中。

秋收的第一天,鱼父就发动起了全村村民的热情,积极投入抢收中。

现在成果比他们想的还要惊喜。

在场的另外几人也都纷纷回神。

“天啊…十八斗…”

“一千多斤啊…”

十八斗,一斗六十斤,这一亩地的产量就过千斤了。

不可思议。

虽说去年因为有了药厂,村里许多人家的日子改善了些,但要天天吃饱也是不可能的。

可如果地里年年都是这个收成,那他们肯定是不会再饿肚子了。

更不会像闹饥荒那几年,出现饿死人的事情。

“村长,这个事情得上报上去吧?”村会计对鱼父道。

“事不宜迟,我等下就去公社汇报,如果没有意外,上面可能会来人查验。”

鱼父心情也很激动,但他毕竟是一村之长,面上一派平稳。

这么大的事,他们鱼水村这次真的要出名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鱼父预料的那样。

公社领导刚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以为鱼父这是要学前几年那种不正之风,虚报产量。

便想敲打一下鱼父。

直到鱼父再三保证是真的后,立马便带着人去了鱼水村。

仔细看过鱼水村的收割场景,亲自现场称重了一亩地的粮食确实有一千斤多斤的产量后,便是大喜。

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往县里汇报去了。

过了几天。

县里的以及市里的领导,还有闻风而来的报社的记者都来到了鱼水村。

因为领导们的重视。

鱼水村的秋收提前了好几天结束。

统计出来的收成总产量,更是让上至市里领导下至村民们都狠狠乐开了花。

在这个庄稼最好的收成也不超过400公斤的年代,(那还得是土地优良,气候环境适宜,侍农人员劳心劳力精心伺候的情况下)。

亩产超千斤便像是跨过了一个阶梯,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不一样的讯号。

代表着他们的国家在进步,人民的生活有了显着的提高。

他们将不再忍饥挨饿。

未来也一定会实现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怀着如此强烈的信念,村人的精神面貌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当然有人不禁会问,鱼水村的稻田为何会高产,是不是有什么使农作物产量更高的方法?

可是却没有哪个村民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毕竟他们都是按以往那样种,也没增加什么秘方啊。

要说有什么不一样,也就是今年村里的水变甜了点,山上的小型野物多了点,野菜野蘑菇多了点,野果也更甜了点。

再就是好像大人小孩生病的少了。

比如钱阿婆家去年出生的小孙子,是个早产儿,三天两头的生病,私下里不知多少人摇头叹息,可是今年这小孩却活蹦乱跳的在学走路了。

不过,这些好像都跟粮食超丰收没什么关系…吧?!

李老头收回思绪。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很是实心的把自己一辈子的种田经验竹筒倒豆子般详细的好好的讲了一遍。

讲完了还问记者记清楚了没?

如果没记清他可以再讲一遍。

记者:…

鱼水村的大丰收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中。

等市里的报纸出来后,更是引起了省里的关注。

专家们来了一批又一批,就是没有找出个所以然来。

只能带着一些种子回去研究。

等村子再度恢复平静时。

1977年10月21日正式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又像一道天雷般劈在了所有人的心头上。

知青院。

知青们都是欣喜若狂。

他们终于可以回城了。

终于…等到了…

几个老知青笑着笑着便落下了泪。

他们满怀一腔热血,投身到上山下乡运动,只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建设祖国。

可是…

想到近十年的农村生活,由少年到青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便不由抱头痛哭起来。

没有人去嘲笑他们。

毕竟没有人比他们身为知青更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等心情平复后。

终于有人后知后觉的想起什么。

“宋宇杰,你早就知道要恢复高考了是不是?”陈美玲朝宋宇杰质问道。

“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得去看书了。”宋宇杰说完就走,根本不理会陈美玲的话。

“诶…等等我,宋知青,我跟你一起。”

“我也一起…”

“带上我…”

不一会儿的功夫,知青院里就剩下了几个人。

陈美玲看着离开的那些人,气的在原地跺脚。

看着旁边的苏晴,刚想跟她吐槽几句。

便听苏晴道:“赵知青,我有一道数学题想向你请教。”

“那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赵立业回道。

“好。”苏晴红着脸立马就朝着赵立业走去。

不一会儿,两人便没影了。

周向前看着傻呆呆站在原地的陈美玲。

作为知青点的老大哥,他觉得自己还是得提点她一下。

“陈知青,现在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复习。”

毕竟人家就算真的知道什么,也没义务告诉你。

况且宋宇杰这段时间天天都捧着凌知青送来的复习资料看,表现出非常努力且又紧张的神情。

聪明的自然会联想到什么,接着便有人问宋宇杰借书借资料。

宋宇杰也都大方的给了。

不太聪明的但想着抱大腿的见此也随大流的加入他们。

只有陈美玲这种不聪明还喜欢自作聪明的见他们如此,还骂他们傻,高考都没了,还读什么书。

有这功夫不如躺着多休息,毕竟每天下地真的太累了。

所以人的命运多多少少还是跟性格有关系。

周向前尽到老大哥的义务就走了,身后跟着两个不聪明但现在想努力的男知青。

独留陈美玲一个人涨红着脸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