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天幕:海外遍地银山金树,速抢

作者:叶落潇湘 | 分类: | 字数:72.2万

第54章 成化帝的功劳只有成化犁庭?

书名:天幕:海外遍地银山金树,速抢 作者:叶落潇湘 字数:2329 更新时间:2025-02-12 01:48:21

(上一章有补字。)

【说起成化帝,大家知道应该只有两点功过。

过是一个宠爱万贵妃,功是一个成化犁庭。

对于万贵妃,大家想到的就是毒妃,妖妃之类的。

最大的一点,那就是善妒。

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就要杀掉别人的儿子。

导致成化帝一直膝下无子。

后面的孝宗,还是被太监宫女偷偷养到六岁之类的。

另外成化犁庭,成化帝杀了满清多少多少人,导致满清对他如何如何抹黑。

恩.......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他的被低估,他的被抹黑,那跟这两件事情还真没多大关系。

虽然满清是改了不少明史,满清对于成化犁庭这事情确实用了一点春秋笔法,淡化了一些成化帝的功绩。

可成化帝还真不是人家满清抹黑的,最少不是爱新觉罗家抹黑的。

甚至乾隆自己在看明史的时候,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给万贵妃平反了一下。

文章名字叫做《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坠胎》

虽然乾隆这人UP主不喜欢,但他这篇文章还是不错的。

在这篇文章中,乾隆基本上将能找到的疑点都问了出来。

另外根据金门县志和张家家谱记载,张敏也根本就不是什么自杀的。

还有一点佐证,那就是太监汪直。

也就是龙门客栈中雨化田的原型,他一直都在讨好万贵妃。

明孝宗朱佑樘真要是在宫中长大的话。

以汪直西厂太监的身份,能查不出来?

真要杀能杀不了?

还有说万贵妃后面想要毒杀朱佑樘的,这也是扯淡。

在《宪宗实录中》有一段记载。

当时内阁首辅商辂的汇报中,明确的提到了,朱佑樘被接到宫中后。

开始是有万贵妃扶养的,养了多久不知道,但确实是养过,也没养死。

另外就是说朱佑樘的生母是万贵妃弄死的。

这也是无稽之谈,真要是这样的话。

后面孝宗登基之后,为什么没提过此事?

总的来说,万贵妃是有点善妒,也确实是用了点权力,给自己家里人封了官位。

但也仅此而已。

所以万贵妃的事情,那真不算是成化帝的什么污点。

稍微提一嘴,大明一朝的皇帝,成化帝的子女数量,仅次于太祖朱元璋。

只不过他也确实是独宠万贵妃而已。

至于成化犁庭嘛,功肯定是功,但并没有说的那么恐怖。

什么把满清祖上杀了遍。

成化犁庭狠确实是狠,剿其巢穴,灭其种族。

但实际战绩不大,满打满算也就弄死两千多人。

而且整个行动下来,手段多多少少是有那么一点不光彩。

比如女真首领董山,在行动之前就被他先一步给骗出来了。

然后才发兵搞事,最终还没弄干净。

所以成化帝对于犁庭行动,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开口。

十几万人过去,又是坑蒙拐骗都用上了。

结果就这点战绩,说是打仗,实际成反恐了。

要说对女真狠的,那还得是后面的辽东总兵李成梁。

虽说女真是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上起来的。

但是李成梁在女真眼中,那可就是实实在在的阎王爷。

只是后面养虎成患了。

不过成化犁庭,也确实是给当时的女真造成极大打击。

至少往后的几十上百年。

女真算是安静了下来,一直没有再闹腾出什么大动静了。

总结下来,以上两点功过,其实对于成化帝来说,那是既不算什么功,也不算什么过。

他真正的功绩,应该是平反了他爹时期留下的冤案。

平定瑶民造反,安置流民,征伐蒙古,收复河套地区,安定了东北地区。

还遏制住了文官集团的发展。

同时在经济方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在《明实录》中,就有对成化十八年京都仓库的一项记载。

其中粮食足足有两千两百余万石。

豆子,草料,各十余万石。

这仅仅只是一个仓的存储,能达到这样存储的,估计也就宣宗时期了。

可宣宗接手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大明?

不说是一个盛世,最少也算半个盛世。

加上永乐一朝屡战屡胜,当时的大明,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对大明的认可是极高的。

可以说军中有良将,朝中有贤臣。

而成化接手的又是一个什么摊子?

他爹复辟后,对景泰帝一朝的臣子杀的杀,贬的贬。

再加上他爹土木堡败光的家产。

当时的大明那是内有各地起义,外有蒙古,女真虎视眈眈。

朝中能臣凋零,军中良将非贬即杀。

成化在位短短二十来年,安了内乱,平了外患。

还在经济上基本恢复到了宣宗时期的水准。

这文治武功,说一句小太宗,那都不算很过分。

当然他也是有过,后期也确实昏庸。

任用奸臣万安,沉迷修仙。

比如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一事,可谓是昏庸至极。

这几人那是真的屁用没有。

另外还有设皇庄,大肆的侵占了民田等等。

可以说他和汉武帝,唐玄宗堪称是一个模板出来的。

眼看着他也将变成一个前期努力,后期昏庸的主。

可历史给了他一个急刹车,在他没有闹出太多幺蛾子之前,让他在41岁就挂了。

至于说成化帝为什么被抹黑。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扼住了文官集团的崛起。

自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文官集团就开始露头了。

但是成化帝设立了西厂。

众所周知,宦官是和文官天生对立的。

而西厂宦官,在成化帝时期,可谓是一个巅峰。

面对这种皇帝,文官本就会贬低,毕竟文官和宦官是天生对立的。

他们不可能去吹捧一个重用宦官的皇帝。

如果单单如此,也还不至于被淡化的这么厉害。

更重要的,还是成化帝对文官的漠视,或者说蔑视。

古代的文官地位,要么高,要么低。

比如宋朝文官地位就高,比如明初文官地位就差了很多,动不动就会被朱元璋或朱棣砍死。

但不管怎么样,哪怕就是被砍死。

最少这些皇帝也把文官当个人,也会过问一下。

但成化一朝的文官。

成化帝就没把他们当过人。

要不然也不会出现纸糊阁老,泥塑尚书的情况。

历史说是胜利者书写的,但终归还是读书人写的。

所以成化帝被黑,被淡化很大一部分。

那就是明清两代的文官势力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