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域:我和鬼媳,阴缘永合
作者:心安自在 | 分类: | 字数:79.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14章 纯阳地,冥域图
“来来来。”云霄笑呵呵的带李溋丰、行云等众人来到身着黑色道袍的道士附近,指着年长的道长说道,“行云、溋丰,这位是昆游道长。”然后云霄又向昆游道长介绍行云和溋丰。
“阿弥陀佛。”行云依旧双手合十,微微躬身。“溋丰见过昆游道长。”李溋丰作揖道。
“无量天尊。”昆游道长拱手还礼。昆游道长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胡须稀疏,身材消瘦,头发花白,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他手持拂尘,身着黑色带着八卦图案的黑袍。昆游道长身后的几个道士也齐声说道:“无量天尊。”
“这是高朋满座,蓬荜生辉。”远处传来万瀚岳的声音。他一边走来,一边拱手致敬道:“瀚岳有礼了,瀚岳有礼了。”
和尚道士都一一还礼。
云霄道长向万瀚岳介绍苦海、昆游,然后向苦海、昆游介绍万瀚岳。相互施礼后,万瀚岳又拜见二师兄云霄道长、三师兄行云和尚。
“师兄。”万瀚岳对李溋丰说,“弟子不辱使命,找到纯阳之地,并顺便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
“纯阳之地在何处?又有什么惊喜?”李溋丰高兴的问道。
“各位师兄、道长、法师,请随我来。”万瀚岳拱手面向师兄、道士、和尚说道,然后扬手指向他的静房,带头走去。
李溋丰、云霄、行云、苦海、昆游以及众多僧道众人跟着万瀚岳走去。众人走进万瀚岳的静房,只见静房里站着三个道士,面向山墙,左手拿着纸,右手拿着狼毫笔,正在山墙上挂着的大幅牛皮纸上画着什么。
三个道士见众人进来,停下手头工作,躬身作揖,然后站在一侧。
“这是?”李溋丰惊讶的看着墙上的牛皮纸,上面画着山脉,河流,溪涧、道路,村落,集镇,不过还有大部分地方还是空白,问道,“祝连山堪舆图?”
“师兄。”万瀚岳拱手说道,“您生一策,邀请佛道高士,修筑道场,将幽冥帝君围困在这祝连山。这几天,我带着弟子一路寻找纯阳之地,顺便记录祝连山的地形,突发奇想,不如将整个祝连山冥域全貌都画出来,于是我命弟子将记录的地形手镐合成一幅大图,以备师兄之用。”
“哎呀呀,师弟,你真是心思缜密,太好了。”李溋丰上前,仔细观察着这份地图,激动的有点失态。
万瀚岳的房间虽然不小,这时已经挤满了众多僧道,看着这幅地图的僧道们也赞不绝口:“真是巧夺天工!”“有了这幅地形图,对布置道场真是事半功倍。”
“这什么时候能绘成?”李溋丰问道。
“师兄,这几天虽然跑了很多地方,但是并未把这连绵数千里的祝连山跑遍。很多山区没有手稿。不过师兄别担心,我已经安排弟子去各个集镇请猎户来协助,也去收集地图,相互验证。”万瀚岳说道。
“好好。这是件要紧事,师弟,务必细致。”李溋丰欣慰的说道。
“小弟遵命。”万瀚岳一直拱手说道,然后他从桌上拿起一支毛笔,饱蘸浓墨,递给李溋丰,“师兄,请为堪舆图题名。”
李溋丰接过毛笔,思忖须臾,然后抬肘题下八个隶书字“祝连山冥域堪舆图”。
众人又是一阵赞叹。
“那纯阳地在何处?”李溋丰面向地图。
万瀚岳走过去,指着地图上南天观东北方的一处山岭,图上标识“龙脊岭”字样,说道:“就在这里,此岭名叫龙脊岭,山势险峻,四野空阔,最宜吸纳阳气。”
“非常好,我们这就去看看吧。”李溋丰说道。
“好。我带师兄和几位道长、法师一同去看看选地是否得当。”万瀚岳带着众道长、法师出门去了。
一行人从后门出去,穿过一段崎岖起伏的山路,来到一片谷地,谷地里树林茂密,常有野兔穿行,时而鸟鸣入耳。在谷地行走片刻,来到一座山前,这就是龙脊岭,山高林密,气势磅礴。
众人在万瀚岳的带领下,沿山坡攀登,山势越来越加陡峭,约半个小时,登临龙脊岭山顶,那山腰密林已经抛在身后,龙脊岭顶部全是光秃秃的岩体。
会凌绝顶,附近数里山势尽收眼底。这座山东西走向,南北狭窄,犹如巨龙脊背,故此得名。龙脊岭向南是一片缓坡,北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顶正北方向,是一个凸起险峻的山包,比山顶略矮。
山顶几个工人,正在施工墓穴。
“诸位道长、法师,在此处纯阳之地,困幽冥帝君,不知各位有何高见?”万瀚岳面向众人,拱手问道。
“极好,此处日升早,日落迟,聚集阳气。”云霄道长说。
昆游道长东西看看,南北瞧瞧,不时掐指计算。万瀚岳看在眼里,于是问道:“昆游道长,莫非贫道所选地方不宜?”
“非也。此处甚好。”昆游指了指北边的石柱,“道兄请看,北边升一小山,甚是险峻,以贫道愚见,墓穴四方,各安一神兽日夜看守,岂不更好?”
“妙哉。”万瀚岳击掌赞叹,“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玄武安在那山包上,如此可否?”
“道兄高见。”昆游说道。
“多谢道兄赐教,小弟受教了。”万瀚岳鞠躬作揖。
“道兄客气。”昆游拱手说道。
众人在山顶观看一会,攀谈许久,日近正午,方才下山。大伙回到南天观,围在饭堂的大桌上吃饭。
饭后,山下来人通报,说鹤行道长到了,于是李溋丰和万瀚岳带着弟子们出山门迎接,我也跟了出去。
我们在山门外等了片刻,只见山下台阶上一群人款步走来。鹤行道长走在前面,身后跟着两个人,一个穿着浅灰色僧袍的老尼姑,一个身穿青布僧袍的老和尚。他们三人后面跟着五六个道士,十来个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