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五零:四岁小岛妹,是个真香怪!

作者:明月滟 | 分类: | 字数:37.6万

第25章 是坏了坏了,还是妙啊棒啊?

书名:五零:四岁小岛妹,是个真香怪! 作者:明月滟 字数:2429 更新时间:2025-02-13 01:45:34

清晨的乡村,身披霞光,鸟鸣啾啾。

徐木兰跟着小鸟的节奏,欢快地左右摆头。

“阿爸,你猜猜今天的小鸟在说什么?”

徐信芳听了一会儿,总觉得那声音带着慌张。

仿佛是在说坏了坏了,大变天了!

这意头真是有够糟糕的。

不是他多想,而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郑应轩家的田地和祖公屋,都没了。

石坑尾婆和自家的成分问题还没有定论。

像他们这种不到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都不得安宁。

别的大村大镇,自然闹得更凶。

甚至有侨眷被逼得太急,想不开吊脖子了。

这么比起来,上一次土改着实是显得很“和平”。

听说,在参照其他侨乡做法后,本轮土改是重新制定了改革方案的。

所有侨户,凡是有出租土地、收租行为的,房产、地产、浮财全部没收。

在南洋是工商业资本家者,还是工人,都没有差别。

另外,即使土地极少,但侨汇收入较高的,也要适当提高阶级成分。

有的家庭老拖小,总共五六口人,没有一个主要劳动力。

基本是依靠侨汇为生,可因为出租了两三亩地,也属于地主阶级。

由于这个原因,最近信局的业务繁忙了不少。

很多侨眷都写信让亲属别寄或少寄钱回来。

有的甚至干脆直接原路将钱退回。

就是怕会被斗争,被征收,被罚款,被强借。

其实到了现阶段,再来考虑收不收、收多少的问题,早就为时已晚。

如果有心要追,国内也好国外也罢,现在也好以前也罢,通通跑不掉。

再有,查阶级不只要看解放的前三年,还要往更早之前追溯。

徐家就属于这种情况。

那五亩水田,在四六年底翁阿祖去世以后,已经返还给了连家宗族。

时间刚好卡在了三年之期前。

所以在上一轮改革中,他们安安稳稳地过来了。

现在……还真不好说。

只希望交上去的那份契约,能被当作有效证明。

否则,就算不被划成地主,怕也是要做富农了。

石坑尾婆那边的情况,倒是要好一些。

整个卧岭村全是徐姓人,祖上都沾着亲、带着故。

怎么说,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就这么变地主。

男女老少都在帮忙说情讲理。

不出意外的话,问题应该能顺利解决。

只不过,人心终究还是慌的。

大家如今多多少少,都有些草木皆兵。

想着最近的桩桩件件,徐信芳苦笑着摇摇头,试图将凌乱的思绪摇平整。

“我听不出来,你听出来了?”

徐木兰双手得意地叉着腰,她当然听出来了。

“它们在说:妙啊棒啊,要赚翻啦~饭多菜多,上大餐啦~”

一大早就能听到这么好听的话,实在是太幸运了。

这个回答大大出乎徐信芳的意料。

可当他侧耳再次倾听枝头鸟叫声时,真有种句句都在报喜的感觉。

这些天一直都有些沉重的心情,突然就放松了很多。

也罢,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反正他们已经尽力了,再怎么发愁担忧也没用。

他回过头看了眼蹦蹦跳跳的女儿,只觉得怎么看怎么欢喜,怎么看怎么有福气。

“阿爸,你要说什么?”

徐木兰一脸纳闷,她明明看到阿爸嘴动了,怎么不说话呢?

“我们家水缸已经挑满了,这担水是给上面石坑尾婆家的。”

徐信芳抬起下巴,指了指前面的路口。

“你们要先回家,还是跟我一起上去?”

“不回家,一起上去。”

徐木兰想去问一问石坑尾婆,昨天下午送过来的山稔吃了没?

香不香?

甜不甜?

明博伯爹,也就是石坑尾婆的二儿子,睡觉的土坟离阿祖们的很近。

坟边上的山稔长得也很好。

他们只要从那边经过,总是会顺手摘些山稔送过来。

石坑尾婆每次收到,都会格外高兴。

可惜,七月半已经过完,很快就没得吃啦。

“问完,就去、龙眼林。”

徐木松指着前面的树林,提醒伯爹和妹妹,别忘了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放心,我记得的。”

徐木兰晃晃手上拎着的带盖小藤篮,她记性好着呢。

兄妹俩一人拎一个篮子,显然是要去干大事——

石坑尾婆的屋子后面,有一片野龙眼树,正是他们此行的第二个目标。

第一件事推进得不是很顺利。

关于山稔好不好吃这个问题,徐木兰没能问到答案。

石坑尾婆又不是很清醒的样子。

先是对着阿爸喊明博,接着抱住她和阿哥喊孙孙。

他们赶时间,陪着应了几声,叮嘱老人家不要到处乱跑以后,便匆匆忙忙赶去屋后树林捉龙眼鸡。

好在,第二个目标超预期完成,终于可以去街上做支援了。

厚文墟每隔两天发一次市。

今天又是市集日,还是大集。

周边村子的人,都会过来买东西、卖东西。

赶集的人很多,摆摊卖货的人也不少,竞争并不小。

这边的地势其实还算平坦。

可惜能耕种的田地却不多,还多半都是沙土,地力贫。

再加上台风多、洪水多、干旱多,又经常受到虫鸟侵袭,种植收成很差。

主产就是贱生、好打理、不值钱的番薯,所以大家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在吃它。

余粮是几乎没有的,余钱更不用说。

不下南洋不出岛的人,只能想尽各种方法,努力给家里添一项收入。

和其它地方比,卧岭村的日子倒算是没相对没有那么差。

毕竟,还占着和厚文墟相邻,开门见市的地理优势。

家家户户都会种菜上街卖,好给家里添点进项。

可惜,厚文墟远不及隔壁的藤山墟那么大。

堪堪两条长不足百米的街道,一横一竖分布,呈丁字形格局。

十几个菜摊一摆,半条街都被放满了。

再加上,邻近的其余村子,也有部分人会挑菜来卖,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尤其是逢年过节发大市时,那就更不得了啦。

在前一天吃完晚饭以后,便要用石头、木板之类的东西,提前占好明早卖菜的摊位。

第二日,五更未到就要出门。

今天虽然不是大市,可要想快点卖完菜、卖出好价钱,肯定是要尽量赶在别人前面。

所以一大早,徐木兰刚起床就发现,家里少了一半人,只剩她、阿哥、阿爸、阿公。

阿公昨晚去邻村给难产的猪接生,熬了大半夜,现在正在家补觉。

阿爸去信局上班的时间还没到,暂时留在家里负责挑水、看娃。

其他人早就挑着货出去了。

阿嫲和阿妈去卖菜,叔公和叔婆去卖竹器。

她和阿哥等下自然也是要去帮忙的。

龙眼鸡,就是他们的揽客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