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旌
作者:尚冠 | 分类:穿越 | 字数:75.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两百三十四章 共赴国事
对奚免来说,万石粮仓的建设工程不可不谓浩大。
想要建成标准的里邑万石仓,至少需要大竹里邑近五百口的男女老少再干上两三年。
其中还要保证军田耕种、道路扩建等种种要事不能被耽搁下。
但他们付出辛劳的结果,到头来根本不能派上用场,这让奚免觉得在做无用功。
与其费时费力地修建不实用的万石仓,还不如开垦良田,兴修水利。
正是抱着这样想法的奚免,觉得卫弘的言辞举止十分温和,才大着胆子提出建言,觉得每座里邑修建的仓廪容积在三千石足矣。
西红柿
当奚免翘首以待卫弘回答的时候,却听这位卫将军将目光看向自己问道:“老丈,若是良田,收成又当如何?”
“良田?”奚免不知何意,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回道:“若是上等的熟田,可亩产三石。只不过大竹里邑周边的这些生田,没有几年的用心打理,根本就成不了熟田。”
卫弘又问道:“那军户一家能耕种多少田地?”
奚免答道:“五十亩。”
战国时,魏国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
此话不假,李悝所处的魏国,当时采用的是魏小亩,不及如今汉亩的一半。
如今南中诸郡的生产水平,并不比当时中原腹心的魏国好多少,小户制的五口之家能治理好五十亩田地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南中诸郡的大多数地方,地势起伏,山林茂密,原有耕地并不多。
出于种种考量,卫弘设置的每户租种军田的上限暂时是五十亩,这些都是亩产三石的良田标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换算成七十五亩中天和一百亩的下田。
大竹里邑周围的田地就基本是初种不熟的生田,也就是下田。
不过看这奚免年纪大不识字,只回答五十亩的上田标准,应该是不清楚官府的公文内容。
卫弘对众人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大竹里邑初建,自是产粮有限,可若是日后里邑周围的田亩都变成了良田,能够亩产三石……甚至更多,你们有没有想过?”
卫弘看着他们鸦雀无声的回应,放慢了语气解释道:“每户的百亩下田几年后都成了上田,就依亩产三石计算,大竹里邑一岁可得粮三万石,取三成赋税便是九千石,仓廪粮食当以三年积,所以里邑仓廪内至少要能储存两万七千石粮食……”
哪怕诸葛乔这样的农家门外汉听起来,都觉得卫弘的这番话是纸上谈兵,于是提醒道:“卫将军所言,恕我不能苟同,种地耕田可不是纸上数算,天时地利若有一样不济,一岁极有可能是颗粒无收!”
奚免深以为然,只当卫弘是大族出身,对农耕一事并不了解。
但卫弘却非常坚持地说道:“我已经算的十分保守了,只以一岁一熟计算,若是一岁两熟……”
诸葛乔也十分坚持自己的看法:“地力有限,若是耕种频繁不加休整,恐会绝收!”
若是换做张毣在此,绝不像诸葛乔一样对卫弘这般质疑。
除了对卫弘养成的坚信不疑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张毣曾在少府做过劝农工作,能够明白卫弘的设想并不是天方夜谭。
反倒是诸葛乔觉得这段时间以来,自己从事后方粮草运送,开垦土地组织耕种,在农事上的了解要超过卫弘。
瞧着在这件事的争端是无法用口头止息的,卫弘说道:“我已经写信给大司农孟光,借调数百熟悉农事的劝农吏前往南中各大里邑担任啬夫,除此之外,大筰冶铁坊会优先打造一批新式农具,还会普及牛耕、水车等,足以使南中诸郡的亩产不逊于蜀郡……”
瞧着卫弘这副信誓旦旦的模样,诸葛乔心中忽然变得没底了起来。
他想起来了一件事,曾听张毣说过,曲辕犁似乎就是卫弘献给孟光的,前段时间朱提北部的农耕就让诸葛乔看见了曲辕犁的神速与方便。
诸葛乔终是什么话都没再说,点了点头示意卫弘继续说下去。
至于不了解内情的奚免在见到这一幕后,则是心急如焚。
原先的万石仓建设都已经压得大竹里邑喘不过气来了,听这位卫将军的意思,似乎万石仓还仅仅只是一个小目标?
奚免心中十分悔恨,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就不该提出这个话题,弄的现在偷鸡不成蚀把米。
卫弘也理解大竹里邑现在的困境,也退让了一步:“诚如老丈所言,今岁这粮仓多半是用不上的,确实可以暂停修建,不过要把场地先空出来,在里邑外围先搭建民宅。”
听见卫弘这话,奚免转忧为喜。
不管怎么样现在大竹里邑的乡民们住着的都是粮仓,开了一个小窗口也是逼仄堵塞,能够省出来人力物力兴建民舍,大家都是高兴的。
一想到这里,奚免承诺道:“卫将军,明天小老儿就另派一些人手,伐竹扎墙,先把里邑的仓廪给围起来再说。”
卫弘点了点头,看着这座初建不久的里邑,思虑了一阵过后才对诸葛乔说道:“里邑建设乃是当前南中的重中之重,但毕竟是初建之制,缺乏范本,一些问题即便暴露了出来也不能抵达到府衙桉前……”
第两百三十四章 共赴国事
诸葛乔大概是猜测到了卫弘的想法,试探性地问道:“你是打算?”
卫弘的目光落到了初建的仓廪院墙上,已经有了决断:“就是这里了,我打算在大竹里邑待一阵子,亲自监督这里的完全建成。”
诸葛乔没有说什么,倒是一旁的奚免露出了苦涩的笑容,不知卫将军常驻大竹里邑,究竟是福还是祸。
但身为大竹里邑的里正,奚免还是恭恭敬敬地说道:“那小老儿这就派人去收拾出馆舍。”
卫弘安排鹿戎协助此事,且大手一挥:“把越嶲夷王送的麋鹿宰杀一头,分与大竹里邑的乡亲们同食!”
奚免一听有这等好事,原本皱巴巴的黑脸瞬间绽放成了一朵花,笑着叩谢道:“多谢卫将军赐肉……多谢卫将军赐肉!”
待奚免领着人离开之后,诸葛乔听见卫弘不经意间叹了一口气,连忙问道:“有何不妥之处?”
卫弘回过神来,对诸葛乔如实相告:“可堪一用的人不多,这奚免身为一里之正,居然连汉字都不认识……”
诸葛乔却提醒道:“谁说他不识字的?奚免好歹曾在朱提县府当过小吏,只是年纪大了反应不免慢一些而已……”
如此一说,倒是宽慰了卫弘三分,点了点头赞同诸葛乔的做法:“嗯,宁缺母滥,里邑的一应职务绝不能所托非人,只不过老是缺着也不是事情……”
卫弘忽然想到了一桩事,对诸葛乔问道:“先前离开皇城的时候,长史王连答应要派遣一批宫府吏过来,不知有没有途经朱提?”
诸葛乔答道:“前半月就经过朱提城,大概五百多名宫府吏,程畿、杨戏、杨汰、张表等人都在其中,被派往了牂柯和益州两地郡府补缺,正昂公和季休公各要了一半人……”
“正昂公那里倒是好说,张毣开口要个五十多人不成问题,我与季休公只有数面之缘,没有什么交情,伯松……”
卫弘的话还没说话,诸葛乔便已经知道了他打的是什么算盘,颔首将这桩事应下:“好,季休公也知道里邑之事十分重要,我去信一封,讨要一些人手来并不是太难……”
卫弘笑着补充道:“起码一个里邑分配一位,可别有错差。”
“好。”
“这样的话有秩和啬夫都有着落了,我再在征南先锋军中挑选出一些老卒来担任游徼,至于教化里邑的乡老……”
卫弘显然是极为在意这件事。
即便是在富饶的蜀郡,人口的识字率也不超过百二之数,更勿论在这偏僻的南中诸郡了。
偏偏教育又是一件收益极其长远的大计,即使卫弘愿意砸入重金,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绝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所作为。
如今南中并不需要文章做得花团锦簇的风流名士,需要的仅仅是看懂文书公告、懂得数算的小吏之才,要培养这样的吏才并不是太难。
赵爽编写的一本《数学》算是集千年数学之大成,让往昔晦涩难懂的数算成为蒙童可学明白的基础学科。
至于识字方面,不论四书五经这些高深学问,汉家如今也有《仓颉篇》、《急就篇》等孩童启蒙读物,但卫弘有自己更好的选择。
是时候该祭出文明繁荣的大杀器了!
“伯松,教化一事不得耽搁,我需要你派人去做三件事。”
“首先去蜀中找一些识文断字的士人,重金收买他们来南中。”
“其次去太府找大司农要一些造纸匠来南中,此处多山多水多林木的优势可不能浪费了。”
“至于最后一桩事……去找远思,他一定乐意做好这件事……”
听见卫弘如此安排,诸葛乔皆是一一应下。
老子化胡,子夏入西河……都是脍炙人口的教化故事,能够将汉家文明播洒在贫瘠的南疆大地上,诸葛乔觉得这是一件足以流芳千古的美谈。
将人事安排商议完之后,卫弘盯着空空如也的馆舍和仓廪看了好一阵子。
思虑了片刻之后,说道:“雍氏的马匹几乎都落到了咱们的手中,给这些里邑的马厩牵来一些马匹吧,还有耕牛也要分配好……前往南疆作战多依靠步卒,畜力得交付到运输粮草辎重的辅卒一方。”
雍氏本就在蓄养了大量的马匹,装备私曲,谷昌一战中又缴获了大量的越嶲马匹,一度让雍氏骑卒的数量迈过万人的大关。
汉军以合围之势击败雍氏叛军后,这些马群大半部分落到了征南先锋军手里。
南中气候温和,越嶲、益州等地适宜养马畜牧,前汉时就在这里设置了万岁苑,武帝屡次在益州郡索要各种畜群。
史书上明确记载,前汉武帝一朝,就有一次在益州郡得“牛马羊属三十万”,由此可见一斑。
虽经历王莽及后汉数百年,当初的万岁苑早已经随风雨湮灭,但迁移到这里的雍氏家族并没有舍弃在地广人稀的益州郡,开辟出蓄马、养牛、放羊等各种场地。
雍氏的家业虽不及前汉时候兴盛,但在畜牧业上的发展要远超蜀地。
南中出产的马可不只是狭义上的滇马,事实上自前汉武帝开始,南中马就进行了数百年的马种改良,他们既有塞北胡马的高头翘臀,也有滇池驹的矫健耐力。
眼下各处里邑都需要大量的畜力,卫弘也不吝啬,打算传书给味县的句扶。
挑选出一千匹马、五百头牛还有若干种羊以及鸡豚狗彘之蓄,分配给各处的里邑,作为里邑的集体财产有偿分配到各家各户。
想要在南中积攒出足够的军用粮草,除了种植业之外,还必须考虑到畜牧业。
当然,作为当前需求量最大的石灰石矿和青砖石窑,也需要扩大再生产,最好是沿着五尺道附近一带多建设几地,满足当前的基建需求。
这些事关切到各地里邑能否如期起到“南中大动脉”的角色定位,卫弘踏到大竹里邑的土地上就在琢磨,如何将脑海中和纸上的那些想法变为现实。
眼下招募军户的事情逐渐进入尾声,关于里邑建设的各项事情势必要提上议程。
卫弘将心头的这些想法一一说给诸葛乔听。
诸葛乔一边听一边击节赞叹:“你居然能把这些方面事无巨细地都想到了,难怪临邛矿山会在你的手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话到这里,卫弘正襟危坐,对诸葛乔拱手作揖道:“伯松,此事关乎南疆全局谋划,三五年内事若成,大汉将彻底消弭南疆隐患,而朝廷和丞相的北伐也将再无后顾之忧!”
被卫弘眼神的庄重神色感触,诸葛乔也挺直了腰背,对卫弘回道:“为父亲得偿所愿,也为汉室再兴,我虽九死……也愿与君共赴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