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天下永明

作者:令狐蒜 | 分类:历史 | 字数:62.2万

第四十三章 整顿县衙

书名:天下永明 作者:令狐蒜 字数:2651 更新时间:2024-11-25 23:41:55

“操,真把我当雏了?”书房之内的李廷栋看着眼前众人送过来的工作报告,不禁破口大骂道。

“大人,何故如此?”一旁的吴为见状不禁问道。

“先生,这就是我让他们写得工作汇报,简直是不知所谓,不知所云,无章法、无条理,油水多的活大家抢着干,油水少的活没人干,权力不受监督,俗话说苛政猛于虎,我倒觉得是胥吏猛于虎。”李廷栋指着眼前那一大堆太和县衙属吏送来的文书说道。

原来李廷栋上任之初就交代,让衙门内的各个小吏们将自己手里的活梳理一下,写成书面文字交给自己。但由于前些时日太和县乃是由杜桑林把持,小吏们对李廷栋下发的这个命令是置若罔闻,竟无一人上交。

如今杜桑林倒台了,这些小吏们立即回过神来,赶紧将材料写好送到李廷栋的书房,只是这一看就让李廷栋气了个够呛。

“自古皇权不下乡,县以下多由乡绅胥吏管理,朝廷委任知县治理一个县,知县是科举出身,精熟典籍,却未必了解俗务,何况又是流官,干几年就要调走。胥吏们虽然地位卑贱,却深谙乡情,彼此抱团,把持着大部分基层政务。”

“这些基层吏员对治下百姓敲骨吸髓,可这偌大的县衙又少不了这些小吏,长此以往难免形成了‘吏之如虎也,令之如羊也’的奇葩现象,太和县令这些年更换频繁,说到底其实是地方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的角力,其结果往往是县令走人,而小吏们继续把持县衙事务。”吴为虽未在官场,可对官场上的黑暗面还是非常熟悉。

“要想政令畅通,非除去这一顽疾不可,小吏看似小,却关乎民生,必须纳入朝廷的官员监督体系,如此放任自流于国于民皆非好事。”李廷栋感慨完不禁想起了后世那遍布大街小巷的街道办事处,正是这些小小的办事处把国家的政令发布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大人,你还记得驿站旧事吗?”吴为没有直面回答,而是问了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

“驿站旧事,你是指崇祯二年给事中刘懋上疏裁撤驿站的事?”吴为不止一次和自己说过这裁撤驿站的旧事,李廷栋对此事倒也不陌生。

“不错,当年刘懋上疏裁撤驿站,刚上任的皇帝欣然同意,可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一个新上任的小皇帝不知道,那几个当朝宰辅岂会不知,可到头来为何这项短视的政令会颁布下来,这其中的猫腻大人想过没有?”吴为略带考量的问道。

“这个我确实没有考虑过。”李廷栋当年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一直鄙视崇祯这个糊涂皇帝,可吴为一点拨,他立即明白了这其中的怪事,十七岁登基的小皇帝可以说一头热血,可那些老谋深算的内阁辅臣为何也会同意这条奇葩的政令呢?

“无他,唯钱尔,其实是咱们大明朝没钱了,朝廷的收入我不知道有多少,可我知道朝廷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大明宗室、军队、百官的俸禄、黄河治理、连年的灾乱,哪一条哪一项都是海了去的银子。几个当家的宰辅也是剜了心头肉,补了眼前疮。”

“大人的提议是把这些地方小吏纳入朝廷官僚体系,可一旦纳入进来,你就得给这些小吏们发俸禄,天底下多少小吏,一旦全部由朝廷出钱,这其中的费用可比驿站多了去了,朝廷既然连一个小小的驿站都不愿意花钱,岂会同意给这些小吏们发俸禄。”吴为最后总结道。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地方小吏不从朝廷拿俸禄,转头就朝地方百姓身上去盘剥,百姓们钱没有少出,反倒穷了百姓富了小吏,最后由朝廷来买单,老百姓最后骂的是朝廷。”李廷栋抱怨道。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话倒也形象,不过权力延伸到县一级已经是极限,再往下就力有未逮,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太过庞大了,本朝太祖当年也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吴为听完略一诧异,尔后方才解释道。

“哦,愿闻其详。”李廷栋顿时来了兴趣,在后世人的眼中,朱元璋不过是个大老粗,何曾有过如此尝试。

“本朝立国初年,太祖以“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按照职业将天下百姓分为: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儒户、驿户等,刻意淡化士绅在乡野之间的权威,百姓们甚至可以越级上告地方官员,地方上的官员自然不敢大肆搜刮百姓。”

“可本朝享国两百余年,随着朝廷的户籍制度名存实亡,士绅们早就在乡野之间兴起,一切又回到老路子上去了。”吴为不无遗憾的说道。

“民如水,可疏不可堵,本朝太祖纵然天纵之才,可人不是牲口,不是一个小小的户籍能固定死的,想法虽好却不切实际,再说让权力放任自由,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屋子里面就只有自己和吴为,李廷栋说话颇有些肆无忌惮。

“大人倒还真是心直口快。”吴为闻言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虽然觉得朱元璋的政策颇为不妥,可还是第一次有人如此直白的说出来,不过对李廷栋对自己的知无不言不知是该高兴还是无语。

“一切还是要回到我以前和你说过的那个法制上来,法律是权力最好的藩篱,也是权力最好的保障,将散落在士绅小吏们手中的权力收回来,再用法律的手段将这些权力放下去,如此方能将这天下所有的臣民纳入到朝廷的管辖之内,方能集中天下所有的资源去剿灭反贼、抵抗建奴。”

“当然改革肯定会带来阵痛,朝廷短时间内必然要增加一部分基层官员的俸禄,可带来的好处将是无法想象的。”李廷栋憧憬的说道。

“希望这一日能早日到来吧。”吴为的眼光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李廷栋稍一点拨他就立即明白了这期中的奥妙,大明亿兆子民,胜反贼十倍胜建奴百倍,若能将这亿兆百姓的有效的驱使起来,何愁这建奴不灭,何愁这天下不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咱们还是先从这小小的太和开始,我打算将这太和县衙的职位先定岗,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然后按岗位确定合适人选,当然这些人上岗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优胜劣汰,不合适的就滚蛋,如此一来就能剔除那些冗余的岗位,淘汰那些无法胜任工作的吏员,你看如何?”李廷栋想采用制度化标准化来管理这个太和县衙。

“太和刚刚经过杜桑林一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大人借这个机会整顿一下吏治是好的,不过此事事关重大,务必考虑清楚,否则一旦引起小吏们的抱团抗议,则有些得不偿失了。”吴为小心提醒道。

“这个我知道,我先理出个章程出来,咱们商议一下,如果可行咱们再施行。”李廷栋知道吴为的担心不无道理,改革必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抵抗,如果打击面太广,那这改革想推行下去就太难了。

李廷栋说干就开始干,虽然大明朝的知县是第一次当,可华夏的官场向来是一脉相承,明朝官场存在的种种问题,四百年后的官场依旧存在,只是经过无数政治精英的努力,有很大缓解而已。

李廷栋作为后世官场的一份子,自然深谙这其中的关键,当即将自己脑海中的种种想法一一列出,再根据太和县官场的实际情况稍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