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 分类:历史 | 字数:46.2万

第112章 告别

书名: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字数:3074 更新时间:2024-11-25 23:41:40

姬长卿在苏府一直待到苏洵大婚之后。

春末,苏洵夫妻将姬长卿送至码头,程氏不愧为大家闺秀,举止言行,都彰显教养。

苏洵站在岸边:“丹文兄,今日一别,我可就等你的喜酒了~”

姬长卿笑应道:“明允且放心,我早就准备妥当了,只等你来当我傧相如何?”

“如此甚好!”

“哈哈哈”苏洵、姬长卿相视一笑。

笑过之后姬长卿又对苏洵道:“明允不喜拘束,也不愿意同世俗合流,可我知道明允造化非同寻常,一朝发奋,必当成为李青莲那般的人物。”

“丹文……”苏洵有些哽咽,人生难得一知已,终是苏氏族中、苏父等人,对他多有不理解,甚至认为他不务正业,但实非苏洵天生放荡,而是此时的大宋文风浮躁,人心追求名利,安于一隅。

千言万语,苏洵与姬长卿自是心中已经了解彼此相说的话。

姬长卿转身欲走,想了想,还是回来对着苏洵、程氏道:“弟妹多担待一些,明允不会经营操持家业,但我深知他的为人与才能,若他发奋读书,他日必定名扬天下。”

程氏恭敬的朝姬长卿行了一礼:“妾身自是知道夫君的才能~夫君能有兄长这般知心好友,实在是夫君的幸事。”

姬长卿只是微微摆了摆手,却将自己腰间的玉佩摘下来,送给程氏道:“这是我的玉佩,第妹若是遇到难事,又或者将来诞下麟儿,想要启蒙,大可来找我~”

程氏脸色微红,身旁的婢女连忙上前接过玉佩,程氏深深朝姬长卿施了一礼。

“兄长如此大恩,妾身不知该如何谢兄长了!惟愿兄长能子孙满堂,桃李满天下。”

程氏目光不由看向姬长卿身旁神采奕奕的少年、女孩,这些天与陈谨、夭夭相处以来,她已经对两个孩子的学识有所了解,心知这两个孩子将来成就绝对不在柳大家、祖算之下。

姬长卿哈哈大笑了一声:“苏氏有程氏母当兴,明允一脉必出三才。”

苏洵闻言,随即正了正衣冠,对着姬长卿道:“多谢丹文吉言!”

姬长卿走了,苏洵也带着夫人程氏回到了苏府,等下人伺候茶水后,程氏这才忍不住好奇问道:“方才在码头,不忍心打断夫君与友人离别,妾身不明白,夫君也不是轻信占卜卦算之人,为何会如此重视?”

苏洵笑着对程氏解释道:“夫人有所不知,旁人的话,或许只是江湖卖艺,谋生的把戏,我未必会放在心上,可丹文他不一样。”

“如何不一样?”

“我曾在梓州府筹备时,与清源观由明思道长引荐结识丹文,明思道长乃蜀中丹道高手,可他如今已不再炼丹,这其中就有丹文劝谏的缘故,明思道长在道门之中,颇有威望,且嫉恶如仇,性子是出了名的火爆,可丹文既然能劝谏他,让改他修化学之道。

再者丹文极善数易之学,我尚不知其学深浅,每每以为数易不过小道,可此次他的那个徒弟,却能一府之税赋推断蜀中民情之好坏,实在是让为人汗颜惊奇,算学竟然还有这种用处。”

苏洵说的事情,程氏也耳闻过,日前苏洵与姬长卿等友人宴饮时,陈希亮见陈谨也姓陈,又极为聪慧机敏,便有心考校他学问,结果陈谨对于许多典故只是稍有触及。

陈希亮不由劝谏姬长卿应该传授他圣人之学,而不是算术的杂学小道。

陈谨自是不喜,便当场向众人展示了算学的博大精深,甚至以眉山的税赋推测出蜀中当前的情况。

需知道陈谨一介稚子,最远不过到眉山而已,如何能知道蜀地的民情,还有人不信,又以淮南一府的数据,让陈谨推演,结果陈谨不仅指出了淮南府情况复杂,且盐铁上有漏洞。

因为涉及到盐税,所以被姬长卿找了一个话题,转移了过去。

等苏洵婚礼结束后,官府传下公文,说是三司核查,淮南两路盐税,这就很是耐人寻味了。

朝廷不会无故查起盐税,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陈谨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就连陈希亮都不由向姬长卿,顺便请教了算学。

也正是从此事,众人纷纷对姬长卿的算学感到好奇,陈谨的算术已经很厉害了,那么教授他算学的姬长卿究竟到了什么地步,众人不得而知。

宋人荒废数学已久,除了少数人在研究数学外,大多数的宋人都在考科举,而且以东华唱名为荣。

说到华夏数学,最早要追溯到先秦时期。数学最开始萌芽于先民们的生活之中,为了方便记住生活中的各色物品的数量,先民们在绳子上打结用来表示数量,这就是数学的雏形。后来随着货币的出现,数学计数功能开始普及和推广。

后来又演变除了刻木计数法,就这样为了计数,数学符号逐渐诞生。并且在商周时期十进制计数方法就已经出现。而且数学作为六艺之一,贵族子弟必须学习。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华夏社会性质发生转变。士阶级活跃起来了,他们广泛的传播学术,让得学术由社会上层下移。这样许多学术就在平民间传播开来,数学作为其中之一就这样广泛的传播。

算筹作为计数工具也在那个时代出现,它的出现让得许多停留在书本上晦涩难懂的计算能够为多数人掌握。当然作为计数工具,它也是数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最为直接的表现,表明了华夏数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步。

经过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之后,古代学术发展迎来了春天。许多学术思想逐步活跃,通过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传播,数学也在这个事实发展开来。

数学不再是手口相传,数学着作的出现为其能够为人广泛学习打下了基础。而且华夏古代的数学着作中所引用的例子就是平民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能够为广大人民接受并且去运用。这就让华夏古代数学有了更多的实用性,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定下了一个框架和方向。

在汉朝时,经过了焚书坑儒打击的学术界,有了修养生息的机会。汉初,国家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对于各种学术思想没有太多的限制,这就让得学术界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随着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就会有新的发现出现,数学也在这时有了发展。

而且修养生息的政策让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我们也提过了,华夏古代数学是注重实用性的。所以数学的发展一定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就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等待着人们去解决。因此数学的发展就得到了现实需求的助力,得到了初步发展。

隋唐时期,数学教育制度建立,让得数学成了教育中的一种。同时也有一大批数学着作成为了教材,数学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课。到了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数学被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同时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涌现了出来,他们为数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同时还有一系列数学理论被提出,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理论性的发现。这些理论让得华夏古代数学稍稍从注重实用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古代数学增添了一些理论性。

三、定位过于低下的数学华夏古代数学产生于农业生产活动之中,自然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所以华夏古代数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一些诟病,过于注重实用性就是这众多诟病中的一条,这更是古人将数学定位过于低下的表现。

注重数学的实用性,本没有错,毕竟许多人学习数学最终都要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过于注重实用性不重理论性,这就导致了许多的数学理论停留在表面,没有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数学定位太低,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难以继续开发,华夏古代数学只能停留在原地或者缓慢前行。这也导致了华夏数学本来领先世界,结果渐渐被别人赶超。而且,数学一心只为农业生产服务,就让得很多读书人不愿意再去接触数学,因为如果数学只是运用于农业生产,对于他们一心追求仕途的想法严重不符合所以为了不分心就只能放弃数学。

这就让得数学越来越不受读书人重视,甚至会被读书人成为巧技。掌握数学的知识分子数量一减少,那么研究数学的人才就会变得更少,那么数学就更加难以发展。这很像是一个死亡的循环,华夏古代数学就陷在里面无法自拔,这才是华夏古代数学发展越来越慢的原因啊。这不仅宣布了数学活力的丧失,也宣布了由数学可能引起的一些更加重要的理论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