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马王爷
作者:东风暗刻 | 分类:历史 | 字数:439.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64章 腰酸背痛
樊莺不好意思地道,姐姐冤枉人!我在大街上见到他,可是看不到什么胎记的,但我知道就是他。但是胎记的事她却不说出来,让柳玉如更想知道。
樊莺道:“我们还是好好想想怎么弄清那匹马的事情,也好早些回去。说不定师兄已经回来了呢。”两人有一时都不说话,都在想高大人。
柳玉如说,至少我知道,那个骑着乌蹄赤兔出现在鄯州的人,他是一定不会姓崔的。一来同姓不婚,二来,如果丹阳镇大多数人都姓崔的话,一定是都有些亲缘,看来我们可以试着从可能的族长身上下手。
“怎么下手呢?”樊莺问。
“释捕头。”
她低声对樊莺说,“如果这些都不顶用,我们还有最后一个人要问。”
樊莺问谁。柳玉如道,“就是那个背柴的老婆婆。她独自一人生活在镇子之外,自已背柴,明眼人一看就知她与村中人牵扯不大,不然不会住到那里。她如此不被人注意,要是真有人到镇子上交待什么事情,我想多半也会忽略了她。我想以她那样的年纪,过去的事情多半会有些印象。”
早上,二人一开院门,王仁就在院外等着,樊莺这次对他十分客气,对他道,“有件事情想麻烦捕头过来一下……”
王仁听了立刻道,“樊夫人你放心,捕头是有话的,夫人们有事他随叫随到,我这就去回禀他。”说罢一溜小跑地去了。果然,释珍很快带了两名手下骑了马赶来。
听柳玉如把事情一讲,释捕头拍着胸脯说道,“这有何难!丹凤镇也是当阳辖下,不要说一个女子,十个女子也能查到。”
柳玉如说,“但此人多年前即已迁去了长安,恐怕有些难度吧?”
捕头道,那就更好查阅了。户籍之事都是历任县令亲自管理,虽然县令这些年换过不少,但是按户征纳赋役是马虎不得的。
一位县尊,职责虽有教化风俗、收授均田、劝导农桑、听讼断狱等职,但是征赋却是为先,若违限逋悬,自有严厉的责罚。
因而每一位县令在卸任之前,县内每一户人口的变动、去向都要说得清楚,接任者没有异议,双方签字画押才能离任,不然走都走不了的。要是出了大的纰漏,不但官做不成,流放的也不新鲜。
想不到释捕头如此热心,这让柳玉如、樊莺十分感动。当即随着释捕头去到当阳县里,由入档的卷宗里调出来历年由丹凤镇迁去长安的女子明细,果然一笔笔记得十分清楚。后边都有各位县太爷郑重其事的签名。
但是人太多了,不算变迁的男子,只女子的卷宗就有几大摞。不过这难不倒柳玉如。她虽然不知道崔氏之名,但是知道崔嫣。
她是后来随崔氏入高府的,于是就按着她现今的年纪,只选取了丹凤镇十九年以内的卷案,姐两个其他不论,单去其中找那个“嫣”字。
如是,姐妹二人也大费了一番苦功。樊莺捶着后背道,“真不知那些县太爷是怎么做事的,怎么一个个常年伏身书案,一出去仍然腆着肚子!这么一阵我的背都驼了。”
她们终于找到了。在一页卷案中清楚地写着,“贞观十年十月初七日,丹凤镇崔氏颖,年二十七。携女崔嫣,年十。入长安,嫁高审行。”后边还附有崔颖在丹凤镇的旧居地址。
但是这页卷案的信息只告诉了两人崔氏叫什么,和她的年龄、住处。而高审行是没有见过那匹马的,高峻天天骑了炭火在他眼前晃悠,要是知道的话他早该问了,除非高长史城府深到没底。
不过从崔颖极力遮盖此事上来看,高审行是该刨除在外的。那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崔嫣的父亲,一定是再往前才能查得出。于是二人就瞪着大眼,从贞观十年往前查阅。
但是那些案卷时间太久了,历任县尊的交接也只是着意最近几年,过去的记载就有些模糊。再加虫蛀水浸,那些字迹就看得更为吃力。午饭时,释捕头派人将饭给二人买来,十分的热情周道。
一边吃着饭,柳玉如一边与释捕头说话,她问,“据我所知,每一县的捕头都是身怀绝技的,不然捕贼缉盗的事怎么能做得下来?”
释珍谦虚道,“柳夫人你高看我了,我哪有那个本事,只不过是县尊高看着我,让我管理着三班衙役,若论真本事是一点没有。”
樊莺说,怎么没有真本事?我看那些个泼皮无赖们都怕你怕得要死。
释珍也不恼,笑着回道,“这就是了,所谓邪不胜正,一个捕头就是再不行,那些贼们也都是怕的。我打不能打,但我手下那些三班衙役个个不是吃素的。比如那些皂役和壮役,站堂、行刑、警卫、呵道样样拿得来。单是一声‘威武’,不知把多少人吓尿了裤子!而那些快役,专管缉捕,不论马快和步快谁没有一两样拿手的绝技?”
樊莺道,“照你这样说起来,那么皇帝怎么还亲征高丽?你们去一班衙役不就把高丽平了!”她的话把释珍噎得,找不出好话来答对。
只好又把话圆回来,“呵呵,更多的也只负责具体的事情,并不都这样厉害,像那些民壮、弓兵、粮差、门子、禁子、仵作、稳婆,伞夫、轿夫,也只是在一般事情上各担一面。”
吃过饭,释珍出去,姐两个接着查下去,却是再也查不到什么。柳玉如终于说,“算了妹妹,我们不要查了,一位高府的五少奶奶,估计当年离开之时,就把身后的事抹干净了。”
二人从当阳县衙出来,打马去到丹凤镇,先从崔氏的住处查起。到了那里一看,两人都有有些傻眼。原本卷宗之上写着的崔氏的住址,等她们看到时,那里只有一片荒地。
房子早拆了,而且再也没有人在原址上起盖房屋,左右两侧都是高大的院子,只有这里杂草丛生、成堆的瓦砾。
柳玉如走上去,用脚踢了踢废墟,从杂草下面露出块石头,表面平整。她招呼樊莺上前,用宝剑沿着石头的四边往下挖,不久地上就显出一块埋于地下的方石。
“姐姐这是什么东西?”
这块石头三尺长,两尺宽,因为埋于地下多高不知道,不过在石面上的正中间是个碗型的窝儿,柳玉如说,“这是门枕石。”
樊莺吐了吐舌头,“乖乖,门底下垫门轴的石头就这么大!!”
柳玉如说,如果那些卷宗上说得不错,这里便是崔氏的旧居,可以想像她家以前是多么气派。这样的宅院镇上人却一问三不知,更说明他们一定是被人告诫了什么了,不许他们提供崔宅的情况。
柳玉如一时间几乎就有了不再查下去的想法。她对樊莺说,妹妹我们回去。樊莺说时间还早,柳玉如说,高大人也该回来了。
她们骑了马往镇外走,又经过镇外那间孤零零的小院子时,她们看到了那个驼背的老婆婆,不知道谁给她的白鱼,像是让她用盐卤了,正吃力地一条一条往院子里的木架子上挂。
柳玉如说,时间还早,不如我们去帮帮她,然后回家去、回西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