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长姐带着空间暴富了
作者:瑶天折桂 | 分类:古言 | 字数:74.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4章 招募人才
俞雅岚和许永年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将这批流民暂时安置在金明县下辖的李家村附近,那边正好有一座荒废了十几年的村落,早年间因天灾而逃离的村民早已抛弃了那里,现成的旧房修缮一下应能勉强住下这些流民。
当然,延州也不会将三千多人的流民尽数接收,毕竟不是每个流民都愿意留在这里。
秦西和陇西一样都是干旱的重灾区,不少地区缺水缺粮得已经开始卖儿卖女,举家向南迁徙的并非只有陇西的灾民,秦西的其他地区也有不少人正在逃离家乡。
许多流民对延州的状况其实不抱希望,稍微休憩之后打算继续南下寻找合适的居住地,俞雅岚虽然给他们提供了姜汤和热粥,但他们并不会因此就认为延州灾情轻缓。
毕竟延州府是出了名的贫瘠,哪怕在丰年时期都穷得让人绝望,距离俞林前线又太过靠近,什么时候被鞑靼或北狄攻占都不奇怪。
许永年派衙役做了登记和调查,愿意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贫病交加的矜寡,年轻力壮的更愿意到富庶的地方定居,将来讨一份生计也会更加容易。
最终被批准留下的仅有五百多人,一些有流寇嫌疑的已经被剔除出去,许永年将他们带到荒村安顿,并指示李家村村长协助管理。
俞雅岚计划为荒村的流民提供七日的救济,衙役们会每天送来两顿热粥和饮水,七日之后流民们必须自力更生,在延州努力找到养家的活计。
流民们都很感激许知府的收容,对于慷慨施粥的六合山庄更是再三跪谢,延州明明也被旱灾所苦,却愿意向绝境中的他们伸出援手。
延州知府和六合山庄都因此得了仁善的名声,无论是途经此地的流民、还是即将落户的新人,大家都对延州这个地方赞不绝口,他们并不知道延州的真实状况,以为六合山庄是牺牲了自己的救命粮来帮助流民。
俞雅岚等人自然乐见于此,对于流民们的误会也并不解释,大灾之年不适合让外人轻易知道延州的情况,否则麻烦必然会一窝蜂地涌来。
至于那些被允许落户的流民,他们以后也会变得和现在的延州人一样,自动自发地保守住延州的秘密,以免外人闯进来分薄城内有限的资源。
城外的流民也不是个个都知道感恩,偶尔也有那心怀叵测的撒野闹事,只是还没闹出什么名堂,就被延州卫的兵将直接当众惩处,然后被远远地驱离至延州府外。
恩威并施的手段很快便镇住了所有流民,使得这场突来的麻烦得以平缓地解决。
在延州知府、延州卫以及六合山庄的通力合作下,流民压城的危机只花费了数日便被彻底平息,所有的人员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城外的流民们也在三日之后陆续离开,喧闹多时的延州府渐渐恢复了平静。
流民之事一结束,俞雅岚便再次将心力投入功德事业。
慈幼院和免费学堂都已经建造完毕,眼下最头疼的就是招募相关的人手。
俞雅岚打算将这所免费学堂命名为曙光学堂,意为给困境中的孩子们带来一丝希望的曙光。
学堂预计会开设六门课程,分别为文学课、数学课、自然与地理基础、手工课、烹饪课以及农作课。
其中文学课将教授千字文和三字经等基础知识,力求让前来就学的孩子都能识字懂礼,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数学课则会以现代数学为大纲,教授学生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几何物体的体积面积计算、计量单位的计算与换算等基础数学知识,以及珠算与心算的方法和技巧。
自然地理课将会传授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主要侧重于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理等常识类内容。
手工课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编织、陶艺、木工和建筑为主的技术课程,另一种是以女红刺绣和纺织为主的女子课程。
烹饪课和农作课则顾名思义,专门教导学生厨艺和各类农作物的种植方法。
所有的教授课程都是以实用为先,让学成者将来都能学以致用,并且在毕业后能够以此谋生。
俞雅岚设想得十分周到,但眼前的现实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先生。
为了让学堂顺利地开办起来,她只能先将相关的人才招募进来,然后统一培训再正式上岗。
宋曦和许永年都非常支持她的想法,为此特意在府衙颁布了招募的公告,为曙光学堂和慈幼院征纳优秀的人才。
公告一经发布,整个延州府瞬间沸腾了起来。
大灾之年里失业的百姓比比皆是,一下子见到招募的布告都激动不已。
“歇业辞工的商铺这么多,逆势招募的还真是罕见!若是能幸运地得到这份活计,以后都不必发愁了!”
“是那个平价贩卖粮食饮水的六合山庄啊!难怪这般财大气粗!”
“真的?!那我可得去试试!我已经眼红米铺的长工很久了,他们个个都面色红润、吃穿不愁的,听说东家给他们的待遇十分丰厚,一个人的月钱就能养活五口之家,甚至还有余钱回村里盖房买地呢!”
“可不是嘛!可惜俞家米铺和杂货铺招收的人数太少,又要经过什么品行考验,能通过的人寥寥无几,咱们这些后知后觉的就连排队都轮不上,现在又开始招募新工,我得把握机会第一个去报名!”
“嘁!想报名也得看看够不够资格,这上头招的都是有本事的秀才或工匠,你有什么擅长的?”
“我教不了书也能干点杂务啊!这洒扫搬货之类的谁不能做?我这七尺的大个子可不是白长的!”
有类似想法的延州百姓不在少数,大多数应聘者虽然没有学识或技艺,但在一般商铺里的杂工经验却尚算丰富。
慈幼院和曙光学堂都需要不少负责杂务的长工,百姓们一得知工作内容就立刻蜂拥至府衙报名,争先恐后的势头比购买平价水粮还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