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子汉高祖
作者:起码骑马 | 分类:历史 | 字数:2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4章 韩信定理
以前世的记忆看,刘执嘉很容易就发现,这丹书铁券既然相当于晋爵封侯的凭证,那么并不是传说中的“免死金牌”,如果本人或者后代犯罪尤其是谋反,那下场依然惨烈。
可说你有没有罪,尤其是有没有谋反,那还不是皇帝的一句话?
这就是刘执嘉看出的,很大可能由叔孙通设计的这“丹书铁券”的“后门”或者“木马”程序了,而聪明如刘邦,绝对看出了这一点,甚至也许就是他暗示甚至明示叔孙通如此设计的。
由此,在审食其感动和炫耀自己的“丹书铁券”时,刘执嘉只能在他告辞时,看着他的背影暗暗摇头——也许这审食其,将会和其他许多功臣一样,结局堪忧呢,可对此刘执嘉也无能为力。
继赵功被委任为外官治粟都尉、负责在关中示范推广“代田法”之后,审食其跟随皇后吕雉去了长乐宫,只剩下刘执嘉和妻子留住在了栎阳宫中。
随着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都搬去了新落成的长乐宫,这栎阳旧宫殿一下子显得宽敞了许多,但随之刘执嘉的心也空荡寂寞了不少。
刘邦夫妻更加忙碌了,加上距离远了,每五天左右来探望自己一次都很难做到了。
每日里,只有和妻子相对,身边也没有了过去熟悉的赵功等人陪伴,二儿子刘仲、四子刘交又都前去封地当王去了,这暮年的生活,让刘执嘉顿时有了在敬老院等死的感觉。
自己还能活多久?自己又还能做点什么呢?
而在这迷茫中,刘执嘉听到了一个重大消息:刘邦又出征了!
“韩王信反了?”听到这个消息,刘执嘉才知道,原来自己对“丹书铁券”的判断过于绝对了。
这个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与如今已经被变为淮阴侯的韩信,除了名字相同外,还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都身材高大、一看就是勇武之人。
正因为这一点,在韩王信投降刘邦后,跟随攻进秦关中,接着又跟着出关打败了项羽所立的韩王郑昌,因此得以被立为韩王,继续带兵跟随刘邦征战。
“这样的人,其实反叛才正常,所以要不丹书铁券的‘后门’也被他看破,要不就是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个。”
想着刚刚同样刚拿到丹书铁券的审食其的激动样子,刘执嘉感慨地想到。看来,能被刘邦封王或者封侯的功臣们,智商情商肯定都足够在线,所以这东西或许只是刘邦和手下心照不宣的政治游戏?
为何说韩王信反叛才正常?
因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动乱时代,刘执嘉算看透了,绝大多数人心中没有所谓正义,追求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
要知道,这个韩王信,起初追随当初的韩王成,然后投降了刘邦,可是当刘邦兵败荥阳时,他竟然又投降了项羽!
不过,以他的精明,当然看得出项羽不太靠谱,所以不久就趁乱逃了出来,而刘邦不计前嫌,再次立他为韩王,最终跟从刘邦击败项羽,平定了天下。
“刘邦真是个豁达大度的英雄,比曹操这等枭雄要强多了。”
想到这里,刘执嘉感慨刘邦的不容易,看看雍齿、燕王臧荼等,再来看这个韩王信,刘邦没有辜负他们,是他们辜负了刘邦的宽容和信任啊!
这么一个只是追逐利益的精明人,竟然被刘邦看中,让他韩国的都城从颍川北迁到晋阳,去镇守与匈奴接壤的边境线。
所以,没有了安稳、却有了无穷大责任,刘邦这让精明的韩王信利益受损的做法,自然就让他心中不平,加上被匈奴包围在马邑时,竟然私下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这自然被发觉了的刘邦提防和斥责。
而韩信被变为淮阴侯,并软禁在长安城的前车之鉴,让韩王信担忧刘邦迟早会对自己下手。
于是,韩王信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勾结匈奴造反了。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刘执嘉的记忆里突然现出这样两句诗,不由得无奈地摇摇头。
刘邦这一去,不只是要对付韩王信,更危险的是,还要对付勾结他并且合兵一处正攻打太原的匈奴。
所以,这次刘邦亲自统帅的大军超过了三十万。
而就是这庞大的军队出征,反而更增添了刘执嘉的忧虑——因为,他想起了“韩信定理”,这是刘执嘉自己给命名的。
当初,韩信被变为淮阴侯后,刘邦对这个已经基本解除了威胁的手下有过多次的谈话,而中心话题就是各个将军的带兵能力。
像樊哙这等血勇之将,韩信是打心里看不起的,认为大概也就能统帅两万人以下,而像曹参、周勃等名将,虽然能统帅的兵力各有不同,但韩信的脸上都是不屑的表情。
而这更激发了刘邦的忌惮和不忿。
于是,刘邦半开玩笑地问韩信:“那你认为朕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在军事领域是个极其自信的人,当然没有这份自信,他也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刘邦手下的第一将领。
因为军事上的专业自信,所以这一瞬间,韩信忘记了对面的是自己的老板刘邦,是对自己忌惮疑惧的顶头上司,是如今堂堂天子。
所以韩信不假思索地从自己的军事专业领域给出了自己专业的看法:
“陛下最多能带十万兵。”
“那你韩信呢?”
对韩信给出的答案,刘邦如何会满意呢?要知道,刘邦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是极其自信的,这天下也确实是自己骑马纵横打下来的,我就只能带十万兵?于是刘邦很不爽地反问韩信:我倒要看看你韩信怎么回答?
没想到,已经沉溺于专业思考的韩信,给出了大言不惭的专业回答:“我?当然多多益善。”意思很明白了,韩信自认为自己能带的兵无上限,比你刘邦的十万极限可强多了。
唉!有时人过分专业,也会让自己走进过分专业思维的死胡同,对吧?
“既然你这么能带兵打仗,怎么现在又被我抓住了?”
可想而知,刘邦此刻的脸色绝对阴沉得可怕。
于是在贡献了“多多益善”这个成语后,韩信才一头大汗地醒悟到:这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事关自己生死的政治问题!
于是,韩信在巨大的压力下,给出了其实还是从军事专业角度、有点奉承刘邦、却还是出于真心的回答:
“陛下可能带兵的能力不够强,但统领将军的本领强,(例如像我这样强的将领不也在您的统领之下吗?)所以我才当了您的俘虏啊!况且,这种统帅将领的本领,是上天赐给陛下的,不是人力后天能学到的。”
刘邦听后,终于有了舒心而满意的大笑--------
这就是刘执嘉认可的“韩信定理”,其核心内容就是,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否则必输。
当然韩信得出这个定理,那是以刘邦过往的战绩为证的:
自从沛县起兵到攻入秦关中,刘邦从未带过十万以上兵力,却能避实击虚、笼络人心,从而不断胜利;而到彭城之战时,空有四十万大军却被项羽区区两万多精兵打得打败而逃。
以刘执嘉这个理科男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兵力增加后,指挥控制的难度可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几何级别的扩大了不知多少倍。这就不是刘邦能轻易能克服的困难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奉承刘邦“善将将”的本领“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放到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上,倒也非常贴切了。
也正因为这个”韩信定理“,刘执嘉对刘邦这次的倾国远征充满了担心。
刘邦啊,要平定韩王信可能还不算难,可要击败来去如风的匈奴大军,以笨重的步兵和不多的车骑兵,能做到吗?尤其是,匈奴的地理没有谁能熟悉到做出自己献给刘邦的沙盘,来让刘邦看到自己面临的潜在危机。
我还能看到你顺利归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