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之重铸山河

作者:放羊的樵夫 | 分类:历史 | 字数:161.5万

第四一二章 宁血洒疆场,不俯首称臣

书名:大宋之重铸山河 作者:放羊的樵夫 字数:2162 更新时间:2024-11-16 23:49:50

第四一二章宁血洒疆场,不俯首称臣

自从徐还修建澜阁,开始建藏书馆之后,西湖孤山变成了临安的一处化圣地。

澜阁的藏书量堪皇家藏书馆,还在不断征集收藏之,人墨客,书生仕子纷纷前来此间借阅。

一旁的西泠诗社也聚集了不少诗大家,时常聚集在此处,『吟』诗作赋,填词作曲,已然是江南坛盛世。

再有,李清照是金石收藏家,其丰富的收藏吸引了不少同行。

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并携带自家收藏前来交流。

金石印刻本是一体,时间久了,在西泠诗社的基础,有自发形成了西泠印社。

裴元衍还按照徐还早前偶然的提议,在孤山修筑了一个“博物馆”,陈列金石古物,碑刻书画等,大都是名家之物。

如此一来,孤山出入的化人越来越多,其不乏一些学问大家。

临安城里的书生遇到闻名遐迩的先生,少不得要多多请教。

次数多了,为了方便先生教诲,学子请益,澜阁索『性』办了一个澜讲堂。

每月都会请两到三位博学鸿儒,或知名大家来此讲学,临安乃至附近江南各地书生学子争相前来听讲,偶然也会一些问题辩论,集思广益,辩驳进益。

近几日宋金和谈,自然也成为澜讲堂争论的热点话题。

尤其是韩昉到来,狮子大开口提出那些条件时,讲堂里可谓是群情激奋。

“宁血洒疆场,不俯首称臣!”

也不知道是哪个书生先喊出了这句话,顿时得到响应,成为讲堂里人人赞同的口号。

书生意气,最是热血。

称臣乃国家之耻,耻大辱,热血的年轻人坚决反对。

对于岁币与归还失地,书生们也觉得是欺骗,有人则呼喊着“投笔从戎,北抗金”。

裴元衍看到讲坛里群情激奋的书生,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然后轻轻点头示意。

随后便有人鼓动,联合疏朝廷,献忠言。

书生们纷纷应和,有人提笔草拟撰,后面有不计其数的书生签名附和。

书生献言书被送到了朝廷,赵构不敢等闲视之。

一个英明睿智的圣主,纳谏是必备的优良素质,虽说疏的不是朝臣,但学子书生的联名奏疏分量无疑更重。

大宋素以教治天下,对人书生格外优容,太学书生是国之储才,某种程度也是民意代表。

他们的发声,足以影响舆论,甚至是影响各级官吏。

毕竟其有不少书生是朝臣们的子侄孙辈,身份非同小可。

毫无疑问,这封奏疏很分量。

赵构仔细看了一遍,年轻人的遣词用句倒也确实热血澎湃,看得赵构都有些许激动。

尤其是其“吾主如汉之光武,英明睿智,必兴王业。”

汉光武兴!

这个喻对赵构还是有吸引力的,非开国之君要想彪炳史册,声威赫赫,莫过于兴或开疆拓土。

眼下对自己而言,毫无疑问是前者。

赵构也并非完全没有梦想之人,成为兴之主,让天下和后世称颂,也是一种莫大的成。

兴之主,自然不能有委曲媾和的污点,那么当拒绝和谈?

太学书生用了“兴王业”几个字,似乎意有所指。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可是诸葛武侯的名言,这是在提醒自己,要兴社稷,图谋王业,不能偏安江南一隅之地。

诸葛亮是与汉贼不两立,今日应该是与金贼不两立才对。

难道……

拒绝和谈,继续开战?

赵构心有意动,可是底气不足,没有足够的勇气。

相于成为汉光武,前提是不要成为亡国之君,保全江山社稷,哪怕是半壁,只要坐稳江山,赵氏宗庙犹在,皇位兀自稳坐,又有什么关系呢?

赵构内心在挣扎,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持续了许久,最终还是分出了胜负。

眼下,朝堂百官意见,这封学子奏疏,以及民间沸沸扬扬的议论,着实有些棘手。

自己一个人想不通,那找个帮手,秦桧因此奉诏入宫。

看到学子奏疏之时,秦桧心里咯噔一下,轻声问道:“官家…是打算拒绝和谈吗?”

“会之啊,你怎么看?”

秦桧沉『吟』片刻,说道:“官家,臣以为学子年轻冲动,不懂大局,亦不了解兵马钱粮之事。其拳拳爱国之心甚好,但献言…不可取。”

“然此乃民意……”

“官家,群情激奋皆因金人狮子大张口。但谈判本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之事,不足为。”

秦桧道:“最终结果,还需谈过才知道,金国……不可能不让步。”

“好,那你且去与那韩昉谈谈,不要堕了我大宋国威,对百官、民意也当有个交代。”

“遵旨!”

……

礼宾院里,秦桧再度见到韩昉。

“韩尚书,想必你也听到了,大宋朝野民间对贵国的提议,很是愤慨。”

“不答应,那只好沙场见喽。”

“韩尚书确信,贵国前线几位将领还想开战?”

秦桧冷笑一声:“万一贵国三太子在关全军覆没,甚至本人再有个什么闪失,韩尚书吃罪的起吗?”

这话倒是不假,关形势对金国而言太糟糕,是整个和谈的软肋,让韩昉的底气不是那么充足。

见韩昉沉默,秦桧续道:“既是和谈,总得谈一谈,只漫天要价,不让人讨价还价怎么行呢?”

韩昉沉『吟』道:“好,宋国如何态度?”

秦桧笑道:“岁币早有成例,不是不可以谈,但三十万之数太过巨大……武将们说,宁愿那三十万银绢去修武备练兵。”

韩昉当即明白,宋国确有和谈之意,岁币也是愿意给的,这好!

“好,看在宋国可怜的份,稍作减免,银二十五万、绢二十五万。”

少了五万两银,五万匹绢,虽说还是数额巨大,但至少先前已经好很多。

秦桧续道:“还有两国名分,我大宋将官仕子皆称,宁血洒疆场,不俯首称臣,韩尚书还是掂量一下吧!”

“这样啊,也好,换个方式……宋金约位伯侄之国好了。”

百度搜索品.书,网的小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