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取大清
作者:半拍先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31.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二章 不一样的少爷
小院中,一个身穿白色儒衫头戴包头的纶巾的吴韵林双手举着一本,由不知名的乌黑树皮包裹着的书籍,在认真的品读,时不时地还口中发出啧啧声音。在仆人眼中现在的公子文雅之中也带着一股狂放不羁的书生的气度,这种气度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常见,但是想想公子最近遇见的惨事,大家也就觉得没什么奇怪的,毕竟古人讲究大彻大悟,如果他们近一点会发现公子那本来纯真的眼睛里时不时会浮现出一股,本不应该出现在他身上的沧桑。
“怎么就来到古代了呢?并且还是清末,道光十八年呐!
马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更加过分的是未来几十年自己居住的贵州省及其附近一直处于反反复复的民族起义之中,自家还是世袭千户,天哪、太难了。”
吴韵林放下了随波逐流的想法,这不是现代法律健全的社会,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没有地位,任何人都可以踩你一脚。
吴韵林满面愁容,将手中的书合起来,放在一旁的竹桌上,这时本来被其小手挡住的书名,这才显露出来。
只见三个小篆跃然其上:《山海经》。
还有,我现在的位置怎么看都像是以前老家附近的的位置”
吴韵林拍了拍有些头疼的脑仁,实在是想不通自己是怎么跨越一百八十多年来到这里的,难道是因为自己左脚先踏进家门。
虽然这类穿越的小说看过不少,但是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因为不是皇宫贵族与不是太平盛世,而且这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娱乐项目几乎为零时代里,离开手机几天就觉得是煎熬、超级怀念养成的抖音号里面的大长腿美眉。
为和其他人一样,吴韵林不得不将自己的一切深藏,从不做有违自己年龄的事情,就是害怕有人将自己当做另类,但是及时隐藏的再好身边的还是会发觉一些不同之处,以前的吴韵林太优秀了,自幼聪慧、文武双全、十三岁举秀才少年得志但是谦恭儒雅,温柔敦厚,忠贞笃诚,有君子之风。现在的吴韵林文雅之中也带着一股狂放不羁的书生的气度。
吴韵林心里满是前世的父母,刚开始时,实在不能接受两个陌生人成为自己新的父母。
但是,血脉的传承不可能做假,哪怕这具身体里住着一个后世的灵魂。
祖父双亲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是做不得假的,以及回忆中父母为了吴韵林能活下去,愿意牺牲自己的时候,吴韵林就已经决定这就是自己的家人了,但是自己真的是没法摇头晃脑的去读四书五经、提笔做诗。
在祖父吴尚之看来这是不正常的,以前的吴韵林五更起床练武过后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涯,最后他只能归结为这孩子突然失去双亲一下子接受不了,出现一些变化也是正常的,或许再年长些就好了。
但是好景不长,刚刚过完年没多久,他的苦日子来了,恩师唐怀谨托人带来消息:首先对于吴韵林父母的遭遇深感痛心其次他需要前往京城跑官不能在教导吴韵林了,已经推荐吴韵林是铜仁府铜江书院进学、开学时间是在正月“砚冰释”,用来研磨墨汁写字的砚台上的冰片消融时。
也许是两世灵魂融合的结果,导致吴韵林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大增,读书识字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要是在后世必定是一位学霸级的人物。虽谈不上过目不忘,但也最多几遍就能倒背如流。
如果说,读书他还能勉强接受的话,那另一件事就让他苦恼了。毕竟在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地位还是蛮高的。
但是,看着祖父笑着说自是世袭千户祖宗本事不能忘记,要教自己练武、学习兵法的时候,吴韵林觉得自己今后生活绝对是暗无天日的。
这时候的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一个字:打。
正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
吴韵林在稍微反抗后,就从心地选择了听从祖父的话,好好练武,将来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咯!咯!咯!”
“林儿,快去洗把脸,马上过来练武”
当第一遍鸡鸣声响起的时候,门外就传来祖父的呼唤,看着微亮的窗外。
祖父的心思吴韵林还是能猜到一些的,督促吴韵林练武是为了让他早日走出父母双亡的阴影让他一天有事可做。因为以前吴尚之该教的都教了,不能教的也都告诉吴韵林了,不然吴韵林那来的一身好武艺。练武不但能够打熬身体,少生病,并且每次练习时,祖父就在一旁看着,让自己丝毫不敢懈怠。
吴韵林停下挥动的拳头,用袖子擦了下额头的臭汗,说了声;“祖父,我们卫所建一所学堂吧!请一个老童生教孩童们习文写字,还请你教孩子认识字!”
祖父听到话后犹豫了半刻点了点头:"那好!我们建一座学堂!"
吴韵林准备建学堂请先生教石岘卫附近的孩童读书了。这件消息彻底引爆了村民的热情。读书啊!这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这是可以使得孩子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机遇。
建学堂,并不是吴韵林心血来潮的想法,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使得族人和村民富裕,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林哥儿?你真的要办学堂?”三叔祖满脸兴奋地问道
“这是关系咱们石岘卫今后前途的大事,谁要是敢不尽力,老朽看他是不想进祖坟了”
所以马上安排人员开始建造学堂,其实也就是那些每年农闲时节进行训练的卫所屯兵。纯朴的族人和屯兵都知道想要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除了上战场奋勇杀敌外,唯一的机会就是读书了。普通人想要读书,简直比登天还难,由此族人和屯兵的热情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通过众人商议,最后决定将学舍就建立在河边的一处高地上,那里本来就种植不了粮食,就算是废物利用了。主要是以竹木为主材料,先是用防虫蛀的松木垒起大体框架,用泥土密封里面,填充封土,最后再以木板,竹子装饰外面,这样既显得实用又美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旭日东升之初的正月中旬,元宵节刚过,正是万物勃发的时候,早晨的寒风刺骨。勤劳的村民此时已经在田地里耕作多时,不管是多么的辛苦,只要抬头看到河边高地上的学舍,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就感觉自己有着无穷的力气。
此时学舍建成,宛若玉带的河水旁的一处高地上,一座占地一亩的建筑拔地而起。
学舍建的并没有吴韵林想象中的那么差劲,虽然没有雕梁画栋,没有鲜花流水假山池塘点戳其间,有的只是返本归元般的古朴和典雅。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地方就应该是读书的地方,没有多余的装饰,也没有昂贵的木材为栋梁。但是,这却是所有族人和石岘卫附近村民的精神寄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