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
作者:戍边铭东 | 分类:历史 | 字数:12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84章 回答
朱聿鐭估计吴三桂是不可能接受这种‘救援’的,毕竟这种救援是需要吴三桂先率本部与满清血战连连,一直坚持到明军救援大军的到来。
而以吴三桂的尿性,只要没有到殊死一搏之时,估计是难以做到单独与满清将本钱拼个净光,这并不是他的风格。
所以无论吴三桂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救援,朱聿鐭都觉得自己可以接受,若老吴将自己的力量拼光了,他收拾起这老小子就会更容易一些。
若是老吴不愿意旗帜鲜明的倒向大明,那朱聿鐭收拾起他来,更加没有心理负担。
就在朱聿鐭已经慢慢有了决议之时,曾国维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便是吴三桂若真的反正之后,他的爵位问题又该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朱聿鐭与两位文臣全部笑了起来,根本没有人当回事。
毕竟之前李定国也是顶着一个晋王的封号,这个还是大明另一个皇位竞争者封的,虽然只是一个草台班子,但毕竟是大明正统性更高的桂王。
但绍武朝廷连这个正统性更高的永历朝廷都不承认,就更不用说满清这个大明之前的奴才所建立的朝廷了,没看到到了现在绍武朝廷对外称满清,依旧还是鞑清。
这种朝廷所封的王爵又怎么可能被认可,之前苏观生与莫修伟发言之时,所引用的弘光朝所授的蓟国公,就是他们对吴三桂未来反正之后所承认的爵位。
至于吴三桂会不会同意,这两位内阁大佬显然都不在意,他们虽然对吴三桂没有恶感,但更谈不上有多少好感和交情,对吴三桂的投诚之事也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基于这个态度,这次小会议的问题解决起来十分顺畅,当朱聿鐭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后,两个内阁阁老并没有任何诧异之色,显然两人也早想到了这点,并且也知道他们的皇帝一定会选择这个答复。
这样的选择才是最为符合绍武朝廷利益的,至于吴三桂会如何想,那关他们什么事?
吴三桂就算顺顺利利的投降过来,也是武勋集团的一份子,至于保障武将的利益,那应该是曾国维这种武勋代表所考虑的事情,关他们个屁事。
就在朱聿鐭决定明日便即专门下旨给吴三桂,告知朝廷对此事的态度,并且宣布散会之时。
莫修伟却是欠了欠身,向朱聿鐭拱手道,“陛下,如今开始准备北伐事宜,是否太过于仓促了一些,江南刚刚安定下来,各地依旧有些不稳,若是将大军派遣北上,地方上失去了压制,恐会有祸起萧墙之虞。”
对此,朱聿鐭却是沉默了下来,莫修伟说的是正理,若是北伐,这么多的军队北上,无论是谁作为统帅,他都不会太过于放心。
为了稳妥起见,自己势必要亲自御驾亲征,而失去了自己压制的江南,有些不安分之人,势必会有所动作。
朱聿鐭也听的出来对方的言外之意,更可虑的是如今自己的继承人,只有一个七八岁的朱琳洛,这兵凶战危的,自己也不可能保证战事顺利,若是自己有个闪失,难免会出现主少国疑之相。
就算自己的嫡系们,能够护着这小家伙坐稳位置,但是没了自己的引导,大明势必会重新回到之前的模式,那自己疯狂折腾了这么多事情,又有多少能够继续完成下去?
更别说,失去了自己的压制,李成栋、金声恒之流,还想让他们如现在这般听话,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自己的嫡系,估计也不会这般听从一个受人摆布的小皇帝的话语,更别说这个小皇帝连后族的支持也没有,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权臣的傀儡,进而引发南明一场大规模的内讧,让满清在最后捡了个现成全家,而这恰恰是朱聿鐭所最不想见到的。
但是他年纪已经不小了,若是不能早早将国内平定下来,向外开拓的事宜又要拖到什么时候去?
所谓成大事者,不仅仅需要手段,更需要运气和魄力,不可能因为害怕危险便即止步不前,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直接回家老婆孩子热坑头最安全。
如今江南明军野战军,已经由之前绍武元年的八万余,增加到如今的二十余万的规模,其中属于编练而来的明军数量有十六万之多,而收编而来的降军经过甄别挑选之后,重新打散混入新军之中,则有四五万之多。
自绍武二年,江南再无大战事之后,便即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军制改革。
基层的伍长取消,直接以一什十人为基本单位,设什长一名,副什二人,三什为一队,设队正一人、队副二人,三队为一连,设连长一人,副连三人,三连一曲,设曲将一名,牙将三人,三曲为一团,设游击一人,曲将三人,并配以一曲骑兵五十骑。
三部则为一旅,设副将一人,除本部三千步兵外,并辖直属旅部一团五百骑兵,直属炮营五百人,二十余门大小火炮,额定总人数在四千五百人左右。
不过如今江南骑兵数量不足,各部实际上只有一个空架子,除了一些斥候和传令兵外,根本没有配备骑兵。
三旅则为一师,设总兵一人,副将若干,外加独立于军官之外的镇抚官体系与监军系统,一师规模在一万六千到八千左右。
这个架子并没有延袭了大明的军制,而是将大明原本的四进制,改为三进制,更是改了名字,更方便朱聿鐭的认知而已。
不过更改最大的是军衔制,自什长开始,副什为下士,什长为上士,士官盔插白羽。
队官则为少尉衔,头插红羽,连官为中尉衔,盔插两根红羽,曲官为上尉,盔插三根红羽,以为标示。
而团级则是不再插羽,而是以甲后红披风为标志,军衔为少校官。
旅级为中校衔,在其部已经是人人尽识的人物,无需标记为自己标识,在朱聿鐭的想法中,旅级单位,将是大明日后作战的基本序列,调动之时也是以旅为单位。
而师级则为大校,同样无须标识。毕竟标识只是为了让下层士兵明白,一旦混乱之时,他们该当如何分辨军官,可以快速的在各级军官的组织下,重新成为整体。
而当混乱已经达到旅师级单位,那说明战场上已经是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也根本无须再去分辨军官了,大家还是能逃多远逃多远的吧。
及至绍武五月初,全军一共编为近五十个步兵旅,三个骑兵旅,外加六个炮兵旅。
“岂有不行险便可得天下者乎?”
手中的力量强大了,朱聿鐭的信心也就强大了许多,这也是他对莫修伟问题的最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