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311.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百六十章 掣肘
大明降卒不知道抬入汉军旗是什么意思,但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该剃辫子了。
说不准也能参与到这次抢掠大明的战事当中来。
唯一需要打听的是,咱靠自己本事抢来的财物,能留下几成。
优势兵力用于羊攻,一下子就摆弄开了。
清军接连攻克十一座烽火台,直接杀进城堡内。
吴阿衡当场身死。
清军根本就没给他说话的机会,或者也听不懂。
毕竟牛录下了死命令,再不攻破这个堡子,在大将军把他脑袋砍下来之前,我先把你们这帮人的脑袋砍下来陪葬。
所以堡子内的几百明军无一活口,他们想要投降清军,都不给机会。
旗杆上挂着两个牛录的脑袋,总算是激发了清军的威力。
岳托得知堡子内无一人生还,总算是满意的点点头。
宰了吴阿衡,他就直接几路齐出,耀武扬威的奔着关内而去。
清军的先锋早就跑远了,唯独他在城外举着人头刺激吴国俊。
吴国俊看见清军如此猖狂,又听到降卒喊话,说总督吴阿衡率领的六千人马全军覆没。
兄弟们莫不如早点投降,一起抢了京师去,反正大明狗皇帝欠了咱们几年饷钱。
总之,投降清军好处极大,速来。
吴国俊确认了吴阿衡身死,心中极为满意,但脸上却是一副大怒的模样:
“传我军令,清狗若敢发动冲锋,放他们进三十步,佛郎机招呼。”
“是。”
密云全城戒严。
岳托依旧没有强行攻城的打算,此番主要目的是来劫掠,城池能不能打下来,全都靠着运气。
非得攻破吴阿衡占据的那个几百人的小堡子,也是岳托想要打一个开门红。
同时用实际行动告戒那些明军士卒,只要你敢与我大清作对,我指定得想法子弄死你们。
岳托这一支清军进展的极为顺利,整个边军都被这波人吸引住了视线。
反观左翼统领多尔衮也领军到了蓟州关外,多尔衮选择在董家口东二十里,青山关西二里左右,趁着明军不备,毁坏边墙而入。
青山关口也在燕山脚下,山俊峻墙坚,布置了二百的明军守卫。
可是听闻清军攻打墙子岭的消息,他们已经奉令前往救援,所以这个时候清军入关,百姓疯狂逃窜,根本就没有什么义士敢站出来组织抵挡清军的兵锋。
多尔衮也记着皇太极的军令,严禁滥杀,周遭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直接犯了忌讳。
边境的大明百姓能有几个钱,要劫掠咱也得劫掠北京的爷!
正在勤王师路上的辽东总兵丁志祥、窦睿等来援,自觉力不能敌,直接作壁上观。
崇祯调来的勤王师还在路上,唯一的战力吴国俊决定要坚守不出,待到合适时机捅清军的皮股燕子去。
故而使得左右翼两股人马在通州会师。
多尔衮见来一次大明京师,就越发觉得没有多少明军敢于抗争,对于大清划江而治充满了信心。
今后只要多劫掠几次,大明就会虚弱的不成样子,那些勤王兵还能来多少人?
于是多尔衮决定从北部绕过北京到涿州,对于三国演义提到的地名,多尔衮也想去瞧瞧。
清军到了涿州后,兵分八路向西进发。
一路顺着太行山,一路沿着运河,中间六路布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由南向北,纵兵并进。
北京以西,到山西边界,千里之内,多为旷野平川,满蒙骑兵扬鞭跃马,沿途所过,六府城镇皆被攻掠。
因大凌河战事失败的孙承宗一直在老家颐养天年,清军进攻高阳,他率领全城军民守城。
城破被擒,七十六岁的孙承宗选择自己体面,自缢而亡。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孙家百余口遇难。
这只是大明忠臣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百姓家破人亡,沦为清军的奴才,任由他们欺凌。
卢象升与陈新甲刚交接完,又赶上这个事。
皇帝要他率领杨国柱、王朴、虎大威三个总兵入卫京师,并督天下兵马,第三次赐尚方宝剑。
卢象升闻讯,伏地痛哭,请求解任,崇祯不允许。
然后便一路赶到京师。
清兵深入腹地后,卢象升立即成为主战派的代表,反对任何形式的谈判议和。
他爹刚刚去世,也不准他奔丧,卢象升穿着麻衣草履,奉诏督师,被誉为“北门锁钥”。
又一日的黎明,崇祯召见卢象升于建极殿后的平台。
卢象升再一次批驳了杨嗣昌的议和之事,对皇帝说:“陛下命我督师,臣意主战。”
崇祯脸色不是很好,他其实是赞同杨嗣昌的攘外先安内的策略,也有心思想要和清军议和,奈何就是拉不下脸去。
若是早早有了议和之事,清军也不会在这个档口入关。
这不仅仅错失了围剿锤匪贺今朝的机会,也给了投降张献忠更小的压力,至于李自成简直就是绝处逢生。
崇祯过一会儿才回应:“朝廷从来没有说过要议和之事,这都是外面的人胡乱猜测议论。”
卢象升又向崇祯确认杨嗣昌是否曾以格苗的典故来主和,崇祯表示满清与上古的三苗不同,已“凌犯天朝”,不可讲和。
崇祯话头一转接着对他嘱咐道:“剿奴与剿寇不同,卿宜慎重!”
他提醒卢象升在对建奴作战时不要想围剿农民军那样身先士卒。
毕竟别看卢象升长得一副文弱样子,可打起仗来真的不要命。
整个文官体系当中,全天下也就他这么一号人。
崇祯又命卢象升与杨嗣昌和关宁总监高起潜等人在安定门开会,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自是要求主战,满座沉默。
无人接茬,倒是被皇帝派来的人捧场。
司礼太监曹化淳对着众人道:“毕竟卢督师说了算!”
杨嗣昌与高起潜二人都是坚定的主和派,目前而言,朝廷哪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可以与清军血拼到底的?
纵然是吴国俊他在几万清军面前,手底下的几千人也得麻爪。
卢象升显得有些过于自信了。
在座的各位显然打定主意,到时候就看着卢象升表演。
他不是义正言辞,一点都不能妥协吗?
既然陛下如此信任他,还给了兵部尚书的头衔,指定能够大杀四方,最好把带头的多尔衮给擒住。
就像擒住高迎祥一样,咱大明好歹也擒获过莽古尔泰,他要是活着在大清怎么也是个亲王的爵位。
卢象升的一身正气,并没有唤醒众人随他抗击清军,反倒都等着看他战败呢。
崇祯咬了咬牙又从内帑拿钱犒师。
卢象升十分感动,表示必将报答陛下。
他出城到昌平领兵,杨嗣昌前去送他,临别屏退左右,告戒卢象升稳住别浪。
卢象升躬身,然后才穿着一身麻衣走。
杨嗣昌站在原地,望着打马而去的卢象升,无论是眼睛还是心中都十分沉重。
一般抬棺出战的将军,差不多都得死。
那卢象升穿着麻衣之类的,会不会也把他自己给送走啊?
无论如何,征战必然是大事,出征前都会讨个吉利。
“杨尚书为何叹息?”
“不可说,不可说啊。”杨嗣昌又对着高起潜道:“还望太监能够好好协助卢象升。”
“哈哈哈。”
高起潜忍不住大笑起来,他自是与杨嗣昌站在一起的,那卢象升主战派,指定跟咱们一样。
像卢象升这种头脑发热一根筋的人,他们是活不长久的,还容易牵连一大批人。
按照大明的形势,哪有余力左右两线开战呐?
贺今朝都占据了三省之地,他下一步是不是要占据湖广,还是兵出山西,直扑宣大。
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作为宣大的监军,高起潜早就想要离开这个危险的地界。
实在是外有锤匪、蒙古人、清军的威胁,内有山西巡抚许鼎臣自成一派,根本就不带搭理你的。
这让高起潜既没有面子,又十分的担忧。
朝廷若是早些与大清议和,也就没有高起潜担忧这些事了。
那个瞎子作为大明的使者前去与皇太极议和,完全就是高起潜示意的,此事若成,他也有大功劳。
谁不愿意去司礼监待着,皇帝身边,那陛下指定能够记住你。
高起潜表示他知道了,随即也打马走了。
杨嗣昌再次长叹一口气:“但愿他是真的懂了。”
卢象升到了昌平后,崇祯又派人赐给卢象升银币、御马等物,勉励他奋勇杀敌。
这一次,崇祯可算是下了血本。
毕竟清军一次一次的来,谁都遭不住,必须得给他们一些厉害的悄悄。
卢象升感叹:“陛下果然全力支持主战,而杨嗣昌身为兵部尚书还想要议和,以至于迷惑陛下以抚议之咎怪于外廷。”
针对于清军的“锋甚锐,不可阻挡”的态势,他决定要挑选精锐,乘着月明星稀,分思路突袭清军的营寨。
采取出动出击的战术,命诸将各选三百精兵,严令各路将士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
可是他接到驻通州的总监高起潜的信,信中阐述了一个事实:
“只听说(李愬)雪夜袭蔡州,从未听说月夜奔袭,月光皎洁之下何以偷袭?
道路遥远,恐怕清军早已移动。而且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齐发,仍是张皇失措。”
高起潜以雪夜下蔡州的典故,讥讽卢象升从未有听过“月夜”去袭营。
并且从中阻挠,他不仅在信中反对夜袭,而且提前把卢象升麾下的将领陈国威调向东路。
得知消息的卢象升忍不住跳着脚发了脾气:
“既手书相阻,复调散我兵,剑、印在我,诸将安归?”
高起潜对此毫不在意,就算你是此番勤王的督师,可你看看哪个头领敢于违背我的意思?
更何况朝中海油陛下以及杨嗣昌做主,你斗得过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