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悠梦笔记

作者: | 分类:古言 | 字数:36.9万

第五章 方氏夫人·拜祭娘亲

书名:悠梦笔记 作者: 字数:3602 更新时间:2025-02-06 02:13:33

父女二人在院中坐了片刻,苏攸攸手指的溪水的方向道:

“爹爹,去那边走走可好?”

苏见尘会意,原来她是对那拴在树下的马儿感兴趣,遂又将她背起,朝下游缓步走去。

“爹爹可曾去过京城?”

“嗯,爹爹年少时随你祖父去过京城。”

“那娘亲可去过京城?”

“你娘亲自幼便生长在京城。”

“那京城是在何方?”

……

苏攸攸借着方才文先生与老爹一番对话的由头,打开话匣子问个不停,实则是想多了解一些这个世界的基本情况。

父女俩先是到了溪边树下,看了马儿,又沿着溪水继续向下游一路走去,直走到了那条大河,在河边小坐片刻,再折返回来,父女俩有问有答地闲聊了一路。

苏攸攸问的问题都是简单常识,出自孩童之口再正常不过,大都出于无知与好奇,因此苏见尘也答得耐心。待回到家时,苏攸攸对这一世已有了基本了解。

现在所在的国名为“瑞”,大瑞国的国都,即京城为长安,长安城位于洛明山西北千里之外。

与大瑞国北部接壤的邻国称为北辽,幅员辽阔,寒冷多山,高岭终年积雪;东部临海;西部荒漠沙地,人烟稀少,有多个番邦部落统称为西域,对大瑞统一朝贡。

南部疆域就比较复杂,诸多氏族部落各自为政,终年战乱。十几年前在大瑞的干预下,被南宫氏统一为南麓,成为大瑞的附属国,只是近几年又呈分崩离析之势。

洛明山地处大瑞中南部,山脉绵延数百里,群峰不计其数,被世人誉为方外仙山。

洛明山下一小镇名曰清江镇,便是离他们此处最近的镇,辖区内有几个山村,清江镇隶属于洛县,洛县隶属于江州城,江州城下除洛县,还有溪县、浔县与泽县。

“瑞历”为大瑞自开国以来即使用的年历,苏攸攸生辰是瑞历十六年四月初三。

今年则是瑞历二十二年,今日是正月十七,距下山那日已过五日。

苏攸攸心里默算,也就是说自己是正月十一那天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娘亲正月十二凌晨亡故。自己现在还差二个多月才满六岁。

不禁纳闷,记得前世车祸那天是腊月中旬,还没过春节,穿过来就变春节后了,这是怎么个原理?不过自己的生日倒是同前世的农历生日相同,也是四月初三。

苏攸攸原本通过眼下的生活细节,判断出这时代应该和前世历史上的宋代有些接近,没想到竟是闻所未闻的“大瑞国”,而其他方面又不是全然陌生,比如都城长安,便是苏攸攸前世熟知的唐代都城;还有江州城,便是前世的江西九江;而大瑞国领土疆域同前世也有些相似之处。只不知这长安也好,江州也好,是不是同前世的地理位置也相同?

说起这洛明山,又让她有些困惑,根据老爹的描述,洛明山的位置似乎与前世的庐山,黄山或九华山都有些接近,但又不同,绵延数百里的话,那几山相连合为一山的可能性都有了……

另外,这时代买卖交易所使用的货币,竟是同前世清代相仿,以官制铜钱及金银为主,大额交易则使用银票,各类公私钱庄遍布大瑞各州县,专营银钱兑换及存储,竟是同前世金融机构——银行极为类似了。

苏攸攸思来想去,发觉也确是没什么逻辑可循,既如此,便也不再纠结,一切未知,走一步看一步便是。

苏见尘把苏攸攸送回屋里,自己则去了书房。

待到日暮时分,丰伯挑了个担子回来,里面是似是祭祀用的香烛纸钱等一应物品。苏攸攸当即脆生生打了招呼:

“丰伯回来啦~”

丰伯朝她温和一笑,道:

“小主子又一个人出来了,当心脚伤。”

听到屋外的动静,苏见尘推门出来,看了看丰伯带上来的东西,便道:

“去过旧屋了?”

丰伯见苏见尘并未避着苏攸攸,便也直接回道:

“是,少主人,一应物什置办妥当,先将衣料布匹及方氏三人所需之物送至旧屋,按少主人吩咐交与方氏,方才回来。”

“嗯,有劳丰伯了,先将这些放入库房,待打理一番,明日十八,便是七日……”

“是,少主人!那方氏也算着日子,说明日一早会将小主子的孝衣制好送来。”

苏见尘点头,又道:“文先生回来了。”

丰伯闻言,面露惊喜之色,关切道:“主子一路可都安好?”

“父亲安好,尚在途中,快则十日便可归来。”

丰伯闻言低喃:“那便好,那便好。”

旋即又道:“今日回来迟了些,小主子怕是饿了,我这便做晚饭去!”

言罢将担子里的东西送入库房,便自去厨房忙碌了。

直到吃过晚餐,由老爹伺候着苏攸攸就寝,西厢房的那位文先生却是一直没出来,丰伯自是给他留了饭,也不去打扰,任他睡到几时。

第二日清晨,苏攸攸同老爹一道吃过早餐,便见到了一身清爽容光焕发的文先生,自西厢房出来,直奔丰伯的厨房而去。

只闻厨房内几句寒暄后,丰伯端了早餐出来放在堂屋的案上,文先生大马金刀的往那一坐就吃了起来,吃完又闲聊几句,逗了逗苏攸攸,便随苏见尘一道进了书房。

苏攸攸则在丰伯的那方小院里,看丰伯整理那些萝卜、干菜,还时不时地学着样子帮个小忙。

不多时,丰伯似有所感,放下手中活计,起身向院外走去,苏攸攸也探头张望。

只听丰伯道:

“方夫人来得甚早。”

一道温和的女子声音响起:

“不早了,苏姑娘的孝衣要紧。”

呼吸间还有些微气喘,想来是山路走得急了些。

苏攸攸心道:这位想必就是那日自家爹娘救回来的那位妇人。

丰伯道:“有劳方夫人了。”

“哪里,前几日不敢叨扰,今日便借此过来拜见恩公和苏姑娘。”

说着二人便朝院里走来,苏攸攸放眼看去,但见那女子年约二十六七,身着布衣素服,发髻间无配饰,手中拿了一个棉布包袱,面容白皙,未施粉黛,眉目清秀,一双柳叶眼,隐有微红血丝,微笑时眼角微垂,观之温柔娴静。

此时二人已走到苏攸攸近前,丰伯看她二人正彼此打量,遂向方氏道:

“这便是我家小主子。”

“苏姑娘。”方氏向苏攸攸微笑施礼。

苏攸攸一时不知如何称呼,便只朝她点头微笑。

“这两日身子可大好了?”

“嗯,已大好了。”

方氏看了苏攸攸片刻,眼底不乏温柔慈爱,但亦隐藏了些许悲伤,随后向丰伯问道:

“恩公可在?”

“少主人在书房与人议事,待我前去回禀,方夫人请稍后。”

丰伯随即迈步去了西耳房,站在门口向房内低语几句,屋内似有回话,丰伯点头应声,片刻后丰伯回来,对方氏道:

“少主人让老奴谢过方夫人为小主子制孝衣。另言方夫人感恩之心少主人已知晓,便也不必见了,少夫人的事,乃是天意难违,生死由命,方夫人无需挂怀。”

方氏面现悲泣之色,片刻后收敛心神,将手中包袱递与丰伯,道:苏姑娘与我家小女身量相仿,这孝衣便是按照小女尺寸制来,想来是合适的。”

顿了顿,看了看苏攸攸,又道:

“若苏姑娘不嫌弃,日后姑娘所需一应针线活计,只管吩咐我便是。”

丰伯道:

“方夫人客气了。”

“那我这便告辞了。”

丰伯将方氏送至石径处,方氏忽又想起什么,转身向丰伯道:

“如今苏夫人既已入土为安,我想带那两个孩子去夫人墓前叩头谢恩,行拜祭之礼,以慰心安,劳烦丰伯带我前去苏夫人之墓认认路。”

丰伯略一沉吟,道:“那便请方夫人先去前面凉亭处略等片刻,我家小主子怕是要回屋歇息了,待我去安顿一番,便过来为夫人引路。”

言罢回到小院对苏攸攸道:“小主子在此坐了小半个时辰了,外面风凉,回屋歇息可好?”

苏攸攸原本是想同他们一起去墓地的,但转念一想,自己没穿孝衣,更无祭拜之物,这样去一趟也过于随意了,于是便点头,丰伯拿了放在石桌上的包袱,抱着苏攸攸,将她放回屋,安置一番后,便出门自去为方氏引路了。

苏攸攸在屋中百无聊赖,便打开方氏送来的包袱,细细看了起来,里面从头到脚,竟连鞋子都有,而且针脚细密,叠放整齐,平整无皱,心道:这位方夫人着实花了不少心思,这手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遂一样样打开细看,发现除了一身麻布行头,竟还有一套素白衣裤并两件素白外袍,材质是柔软的细棉布,而这几件的做工又格外考究,那外袍的领口袖口还用丝线缝了明线嵌边,若不是时间短促,指不定还要绣些花边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两朵白花,花瓣以布料制成,花柄用的是银丝,精致小巧。

这方夫人很是贴心啊,苏攸攸心道:居然做了这么多东西,昨日傍晚才拿到布料,今日一早就送了来,必定是连夜赶制,难怪刚刚见她双眼微红,还有些黑眼圈,怕是一夜没合眼。

当苏见尘从书房出来,走到里屋门口,便看到这样一副场景:

一个小人儿双手支着脑袋,看着铺满了一桌子的衣物,一会儿意趣盎然,一会儿又若有所思,不禁莞尔,心道:果然是孩童心性,至纯至简,没有烦忧,如此甚好。

苏攸攸一抬眼瞧见老爹在门口,便起身道:

“爹爹~”

苏见尘迈步进屋,朝桌上那堆衣物瞧了瞧,也有瞬间的诧异,苏攸攸适时道:

“这些都是那位方夫人今日一早送来的。”

“哦?”苏见尘若有所思地看着她道:

“攸儿觉得,那方夫人如何?”

苏攸攸略想了想道:

“……攸儿觉得,方夫人甚好!”

这倒是苏攸攸的真心话,虽只打了个照面,但却不难看出,这位方夫人言谈行止有度,无论在丰伯或是她面前,既不卑微亦无傲慢,且从面相上观之,就是个知书达理、温恭良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