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就摊牌我是未来人
作者:阳光你得照进来 | 分类:历史 | 字数:32.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十四章 圣贤碑
“想跟我斗是吧?那我只好奉陪到底了。”
不过,想要反击门阀世家,还得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圣贤碑就不错!
“讨论了这么久的圣贤碑,总该立起来了吧?”
之前的庆功宴,召回了大量驻守在外的文臣武将,因此也引起了一次巨大的讨论,对于圣贤碑的排名有了新的看法。
那时候,崔氏等门阀士族被压制得死死的,全程一句话都不敢说。
只是当时还有别的事要做,因此李想没把圣贤碑的事放在心上,如今门阀士族又开始搞事,正好可以将圣贤碑搬出来,狠狠地镇压门阀士族!
想到这里,李想立刻进宫找到了李世民。
“陛下,圣贤碑该立起来了。”
“可是圣贤的排名还没有确定啊。”李世民为难道:“再说……文人士子对于圣贤的排名还有争议,现在也不好立刻定下。”
“这还不简单?”李想笑道:“陛下只需给孔家一个封号即可!”
孔子是儒家的符号,王莽时代就将其封为“褒成宣尼公”,并且在全国推崇孔子和儒家思想,相当于在官方层面封圣。
因此尊孔是这个时代的最大正确!
李世民只要给孔家一个封号,就能得到天下儒生的心,只要将孔家放在前面,那么圣贤碑的排名就不会有异议!
“先生觉得什么封号最好?”李世民认真的问道。
“如果是孔子的话,不妨给个圣人称号。”李想答道。
“先圣?”
“不够霸气。”李想笑道:“建议直接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啊,这……”
李世民有些懵逼,总感觉这封号有些夸张了,毕竟这个时代的孔家并不风光,也就是个传承久远一点的小家族而已。
值得如此大张旗鼓吗?
“那孔家呢?”他又问。
“衍圣公。”李想答道。
“国公爵?”
“对啊,有问题吗?”
“会不会太贵重了一点?”李世民疑惑道。
他登基以来,虽然封赏了不少国公、郡公,但大多都是有功之臣,都是在战场上厮杀得来的功绩。
相比之下,孔家又有什么功劳值得封公爵呢?
“不贵重,怎么能显示陛下的诚意呢?”李想笑道:“想要让孔家效命,当然得拿出点诚意出来。更何况,这只是个名头而已,后世的皇帝给的更多!”
“孔家流传了多久?”李世民忽然问道。
“这个嘛……”李想停顿了片刻,随后苦笑道:“在我穿越之前,孔家依旧是华夏的第一世家。”
“嘶嘶……两千年的世家?”
“是的。”
“怪不得你要将孔姓放在第三。”李世民这下终于理解了他的苦心。
“陛下能理解就好。”李想笑了笑,随后又道:“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一句陛下,尊孔可以,但不要神化。”
“朕当然知道!”李世民重重的点头。
以他的智慧,当然知道孔子和孔家的作用和用法。
再怎么尊崇,也不过是工具罢了。
用完之后,就要丢掉……免得被骑到头上来!
“陛下知道就好。”李想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请下旨吧。”
“好。”
当天下午,一道敕封孔子和孔家的诏令,就从皇宫里发了出来,随后引起了无数人的惊叹和谈论。
“陛下这是要扶持孔家啊!”崔仁师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差点把大腿都拍麻了。
博陵崔氏和曲阜孔家同样是山东士族,只不过孔家从东汉孔融之后,就一直默默无闻,没能发展成世家大族。
但除了家产土地之外,孔家在任何方面都不比崔家差……尤其是在儒学士人中的声望,更是独一无二!
如今皇帝要扶持孔家,明显是在针对其他的山东士族,而崔家自然首当其冲。
“大伯,那我们该怎么办?”一旁的崔家子侄连忙问道。
“还能怎么办?当然是赶紧去拉拢孔家,想办法与其联姻。”崔仁师很快给出了答案。
“这岂不是正好……”
“确实。”崔仁师得意的点点头道:“正好老夫还有一女,算是便宜孔家了。”
上次与李想联姻不成,让他生气了好久,没想到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刚好可以把女儿嫁给孔家!
皇帝的敕封诏令三天就到曲阜,孔家欣然领命,当场接收了封赏。
随后孔家家主表示:要带领族中子弟,亲自前往京城谢恩。
收到孔家的回复,李世民当即大喜,随后又发出一道诏令,向全天下公布了圣贤碑的讨论结果。
圣贤碑的排名出来了!
排名第一的,自然是周公姬旦。
在不计入历代帝王的前提下,周公的功绩自然无人能及,因此也顺理成章地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的,还是姜太公姜子牙。
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又辅佐周公评定内乱,开疆拓土,被后世兵家尊为鼻祖,功绩自然不用多说。
排名第二,也毫无异议。
第三则是孔子孔丘,刚刚被李世民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对于这个排名,某些人虽然略有微词,但却不敢发出半点反对之声……既然没人反对,那就算是默认了。
第四的排名,争议就比较大了。
因为此人是从原本的第十,一下子升上来的,正是道祖老子李耳。
老子的排名争议极大,甚至在长安形成了强烈的反对浪潮,但随着孔家的发声,所有的反对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孔家家主亲自表示:老子排第四太低了,应该在自家祖先前面,排名第三才对。
原因是当年孔子曾三次向老子请教,分别请教了什么是道,什么是仁义,什么是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所以排名应该更前面!
孔家家主的话一出,原本的反对声立刻消失,反倒是赞成排名第四的声音,一下子卷土重来。
到了最后,老子终于“名正言顺”地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