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
作者:魏家老七 | 分类:历史 | 字数:44.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一十五章 国之干臣
夏秋相交是兰州最好的时节,各种瓜果蔬菜、粮食油料开始收获,人们忙碌而充实,山川河谷到处都是劳作的百姓,马车、驴车、牛车、人力车满载着一年的辛劳在路上连绵不绝。
几匹快马从东边官道而来,一路奔驰,行人车辆纷纷避让,来人一进城门便高喊:圣旨到,董指挥得报慌忙命人摆出香案,率兰州卫上下候在卫府门口,锦衣卫指挥同知纪刚也赶来迎接。来人进入大堂,董指挥等人三叩九拜,有一年长的公公打开圣旨宣读,对董指挥好一通夸赞,什么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教化百姓,造福乡里,成绩卓着,西北柱石、国之栋梁云云,鉴于董指挥如此优秀,提拔其为陕西布政使,即刻前往西安上任。
董指挥都听傻了,圣旨内容完全出乎意料。纪刚在旁边提醒他赶紧领旨谢恩。董指挥这才下拜高呼万岁。但仍跪在地上不起来。公公笑道:董布政使,我的布政使老爷,快起来接旨啊。
纪刚在旁边笑道:董布政使怕是欢喜的发蒙了。
公公道:想来是跪久了,腿脚发麻,咱家扶董布政使一把。举手虚做搀扶的动作。
董布政使仍爬在地上一动不动。纪刚道:董布政使,王公公请你起来呢。
董布政使这才抬起头来道:请公公宣读另一份诏书吧。
王公公让他问的有些发愣,圣旨已经宣读了,就这一份,再没了。突然醒悟过来:咱家只顾着给董布政使报喜,把任务都忘了,圣上口谕,着锦衣卫指挥同知纪刚暂理兰州卫事务,与王公公一起查察兰州卫李佥事等人杀害使团一案,并尽快将该案犯捉拿归案。
纪刚跪拜领旨。董布政使道:不是这个,还有一道。
王公公奇怪道:不可能啊,出京的时候就交给我这一道啊。疑惑的看看一起来的同伴,那位也摇摇头,圣旨是何等重要的东西,一道就是一道,两道就是两道,怎么可能搞错。
董布政使道:罪员与汪监军在兰州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肆意盘剥,致使大丰之年百姓却被迫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此罪霍霍滔天,人神共愤,朝廷为何不下旨降罪。罪员已将所犯罪行一一罗列,呈报给皇上,为何几个月过去了,毫无音信。
王公公惊得险些晕倒。其他人更吓得不知所措。
董布政使接着道:汪监军徇私枉法,构陷藩王,利用手中权利在兰州和甘肃各地安插亲信,扶持土匪游民成为地方豪强,称霸一方,为所欲为。他本人更是抢夺民女,逼死人命,甚至栽赃嫁祸,意图屠杀同僚。此等滔天大罪,朝廷为何迟迟不下旨降罪。
今天终于见识了这个天下闻名的犟种。王公公使了个眼色,纪刚与其他人退出大堂。屋里只剩这二人。
王公公叹道:董布政使这是何苦。
董布政使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与汪监军这等恶吏。
王公公道:唉,我知道你心里有怨气,皇上更知道,好了好了,起来说话。
上前搀扶,却摸到手上有硬东西,惊了一下,退后几步。董抬起双臂亮出戴的枷锁。道:罪员自知罪孽深重,自上书以来便枷不离身。
此举显然超乎王公公想像,又叹道:唉,你这是何苦啊。你这么为难自己又有何用。
董布政使道:罪员不为其它,只为死难的百姓讨个公道。
王公公道:你讨公道没错,但这么干不是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吗。
董布政使道:罪有应得,死不足惜。
王公公彻底无语了,沉默了半天才叹道:我在京城就听过你的名声,朝野上下无不赞叹你的刚烈耿直,但你想过没,此举非旦对大明无益,还是大大的损失。
董抬起头茫然的看着他,不理解这个说法。
王公公硬把他拽起来,按到椅子上:你的目的无非就是与汪监军同归于尽,报了妻儿的仇恨。是不是,你这就叫有用之身办无用之事,不提汪监军了,单说你,为了私仇送了自己性命,你是无所谓,此地百姓怎么办,西北的安危怎么办,这么大的功臣没了,是不是朝廷的损失。
董布政使更不理解了,茫然道:我在兰州不但毫无建树,还乱法恶政,让百姓民不聊生。我若死了,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王公公打断他:董布政使这是什么话。也罢,咱家给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吧,你自执掌兰州后,倡导忠孝,教化乡里,使此地风气大振,压制打击肃王亲信,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这些举措对钳制肃王起了很大作用,不但迫使肃王主动解除兵权,在靖难期间更是不敢有丝毫轻举妄动,老老实实待在兰州城,皇上登基后立刻上表臣服。假如肃王与那些建文余孽一样与当今皇上作对,你想这兰州城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这西北之地是不是战火纷纷,生灵涂炭。这是不是你的功劳。
董布政使疑惑道:他是没帮建文一党,但也没帮皇上啊。
王公公道:这才是最要紧的,正因为肃王坐山观虎斗才保住了一方平安。他如果与当今皇上一起发兵,你想过后果没。
董摇摇头。
王公公心中暗骂这个榆木脑袋,道:这个给你解释不清楚,你只要知道一点,正因为你的原因,才让西北未生动荡,未遭战火之苦。你所谓的那些错误和这个相比,是不是就微不足道了。
董布政使脑子彻底成浆糊了。
王公公接着道:这只是一件,还有一件更大的功劳。你力主并达成了让蒙古各部向我大明朝贡,一举解除了西北边患,于国于民这可是天大的功劳。
董布政使对这个丰功伟绩更不以为然:通商之事是胡同知谈成的,并且我觉得他当年的措施要比朝贡更有利,那时候才是互惠互利和平共处,不像现在纯粹是花钱买平安。百姓更是因为通商苦不堪言。
王公公道:朝贡之举是你提出来的,是你开创了先河,功劳怎么能是他的。胡同知当年举措是异想天开的小儿之见,你想想,我大明岂能与蒙古平起平坐,表面上是得利了,伤的可是国体。现在这种方式虽然花费多些,立的却是我大明堂堂天下之主的声威。
见董布政使瞪大个眼睛犯糊涂,王公公道:唉,不说那么多了,你只需要知道自己是西北柱石,国之栋梁就可以了,赶紧收拾收拾,随李公公一起去西安赴任。
董布政使道:那汪监军如何处置,上面怎么说了。
王公公不耐烦道: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啊,你都成一方诸侯封疆大吏了,老是和他一个太监过不去干什么。
董布政使抱起枷锁,低下头盯着地砖看,又不说话了。
气的王公公真想上去抽他两个嘴巴。但人家毕竟是朝廷大员,真动起手来会失了朝廷的颜面。
在大堂走来走去,心情才慢慢平复,道:汪监军与咱家一样,都是个身体不全的可怜之人,我也想不通他为何干那般糊涂事,着实不应该,伤了你的心不说,也让朝廷为难。别说你了,我都想狠狠抽他几巴掌。但咱们做为臣子的不能光想着自己。还是要多体谅上面的难处。
董布政使疑惑道:上面有什么难处。
王公公道:汪监军此人想必你也知道,武功高强,战法精通。当今皇上起事时,别的将领都在观望,只有汪监军等人明白顺逆,不畏艰险,放弃原来的权势地位,毅然决然投靠到皇上麾下。靖难之役中更是战功赫赫,多次救圣上于危难。对国家可说是居功至伟,要不是他和咱家一样是个废人,以他的战功足可以封侯拜相。
可惜啊,命不由己只能在这西北偏荒当个小小的监军。尽管如此,他还是毫无怨言,到任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将甘肃各卫所迅速控制在朝廷手里,让那些前朝旧将不敢有异心,让西北边疆免于动荡,这又是大功一件。
靖难之役时,蒙古势力借我大明自顾不暇之际,多次侵扰蚕食,汪监军到任后组织兵力数次深入草原,将其击退数百里,稳定了西北边疆。这又是大功一件。
对方主动通商是你的功劳,但如果没有汪监军的打击压迫,蒙古人也不会轻易低头。所以说通商的功劳应该属于你们俩的。
你与汪监军,都是国之干臣,对这种功臣,朝廷怎么能下得去手。
董布政使道:朝廷的意思是放了他?或者和我一样,封个更大的官。
王公公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劝道:董布政使,身为朝廷大员,要有大格局,就别让朝廷为难了。汪监军是有错,但他大节不亏,对朝廷是尽责的,对皇上更是忠心耿耿。咱们皇上重情重义,如果下令杀了多次救驾、建功无数的忠臣,会寒了靖难将士的心,会背上忘恩负义的千古骂名。咱们做臣子的不为自己着想,总要为皇上着想吧。
朝廷怕你为难,专门调你去西安,两个人各守其责,以后再不往来,皇上已经体贴到如此境地,亘古未有啊,为臣者肝脑涂地都难以报答。
董布政使仍不答话。
王公公道:董布政使,咱家说句你不爱听的实话,你只是举人出生,功名浅薄,也没有文章传世,仅有的一篇“削藩论”还惹得天下大乱。你又是建文旧臣,与皇上并不相亲。虽然在任上有些功劳,但和那些名臣大将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即便如此,皇上还是对你信任有加,提拔你做了封疆大吏。这是多大的恩典。怎能不感恩戴德。
董布政使听到这,点了点头。
王公公喜道:这样,我在西安给你选一处好宅院,再从江南挑选几个水灵灵的好姑娘,妻儿没了,再娶再生呗,多大点事情。男子汉大丈夫,何患无妻,为朝廷分忧,为国家建功才是正途。
见董布政使并不反对,接着道:还有一件事需要你顺带办一下,撤回对汪监军的指控,就说女儿与你一起去监军府游玩时,不小心失足跌落而死,并非汪监军所害。你看怎么样,如此这件事就抹平了,你与汪监军还有朝廷的颜面也就保住了。
董布政使突然站起来撞向大堂的立柱。王公公也是军旅出生,一把将他抓住,按倒在地,骑在身上狂扇耳光,破口大骂道:他妈的给脸不要脸,皇上饶你,朝廷抬举你,咱家苦口婆心的劝你,你非但不听,还来这一套,你可知抗旨不尊是灭门的罪过。
董布政使怒道:灭就灭了,反正合家就剩我一人。
王公公骂道:你一人,那就把全族的罪责加到你一人头上,非千刀万剐了不可。
董布政使愣了片刻,道:不对,我老家还有人,我还有舅舅舅妈,还有几个表哥表弟,都在应天府上元县,灭门的时候一定不要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