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皋兰山下

作者:魏家老七 | 分类:历史 | 字数:44.5万

第六十六章 改革

书名:皋兰山下 作者:魏家老七 字数:3138 更新时间:2024-11-16 17:23:04

在都江堰盘桓了数日,方生辞别金知县返回兰州。

离开这三个多月,兰州像变了个样子,今年雨水不错,但人们还是投入很大精力去完善修建去年草草上马的水利工程。城里的商队远比往日的多,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休息了两天,前往卫府,进门时发现立着个牌子,上写高价收购姑姑绒。

等了好半天才见到胡将军,胡将军远远就在笑骂:你浪了个够,都快把我忙疯了。

方生奇怪门口的牌子怎么回事。

胡将军道:从你走后,我一直在琢磨怎么开辟点新收入,让老百姓好过点。但咱们兰州说实在的各方面条件有限,可出产的东西少,就那些地,累死累活也就混个温饱。所以要找个特色的产品拿出去卖,选来选去就先拿姑姑绒试验,看能不能打开局面。

方生道:姑姑绒一年才有多少,价高了没人要,价低了不值当,百姓也得不到多少实惠。

胡将军摇摇头:你想错了,姑姑绒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拿到大街上卖,能卖几个钱。我是让肃王送,送给皇上还有王子王妃公主嫔妃。京城虽处南方,但冬天潮湿阴冷,正需要这个,让这些贵人穿着好,那我们的品牌就打出去了。打出去的目的还是不卖,而是让皇宫来采办,那时候价格就要比市价高的多了。就算朝廷不愿意直接出钱,用来抵赋税徭役,百姓也能得到很大实惠。

方生这才恍然大悟:你是打算搞成贡品啊,朝廷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是个好主意。这比做生意要简单的多,我们只要把质量搞好就可以了,不用考虑市场价格什么的。还是个长久之计。如果能用来抵徭役,那是再好不过,百姓最怕的就是徭役,前些年修边墙,很多人直接有去无回。这个工序虽然繁琐,但不用离家,更不用送命。

胡将军道:肃王那边好办,只要我说是为了百姓,他肯定答应,现在愁的是产量,虽说只供给宫里,但说如果哪个王公贵族也想要,我们也可以高价卖给他,给他们的价格肯定要比宫里高,能多些收入不是更好。

方生沉吟了一会:我觉得不能多,这东西贵重,一方面是因为品质本身就好,另一方面是没办法多产,正因为稀缺,人们才会珍视。从技术上讲我们产不了那么多,从前景来看,我们也不能产那么多。如果人参和萝卜一样的产量,就算是他的功能不变,但在人们眼里也和萝卜差不多了。

胡将军点点头:说的在理,但如果量太少,宫里也不可能回报太多,毕竟只是一件衣服,再好,它的价值也是有上限的。还有一方面不得不考虑,到时候名气打出来了,宫里的贵人都想要,我们又供应不上,会惹祸的。

方生道:其实姑姑绒周边各地都有,只是做不了兰州这么精细,样子也没这么漂亮。我建议我们把工艺这个抓在手里,挑选手艺好的做师傅,再找些手巧心灵的带起来,产量不愁上不去,不过要衡量一个标准,就是每年只产多少匹,多一匹都不行。保证质量的同时,不能给百姓造成额外的负担。

胡将军道:技术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原料的问题,能不能在兰州多放牧那种山羊。

方生道:其实兰州的山羊和河湟宁夏的没什么区别,差别就在工艺上。羊绒就从周边同品种的地区采购。但量还是不能多,每年定量就那么多,不能诱导百姓过度放牧。我这次去灌县看到一个道理,凡事想要长久,那就不能过,在顺乎自然的前提下有限的索取。这种山羊生存能力太强,连草根能一起吃了,量少了无所谓,量多了就会有问题。别说山羊了,前元为了多征赋税,往兰州使劲下达战马绵羊的指标,听老人们说,那时候满山遍野都是羊群,把山都啃秃了。

胡将军拍了他一巴掌:行啊,小伙子,这趟没白去,那姑姑绒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水利这一块有没有心得。

方生道:有,但还是要好好琢磨,因地制宜把人家的经验能用到兰州。

胡将军道:没事,不着急,一着急反而容易偏执,一步步来,我最近就不给你安排其它任务了,你专心研究这个。

方生转身要走,又忍不住问:我这两天观察,来往的商队特别多,是……

胡将军本来要回答,看他表情不对劲,哈哈大笑:你想多了,我不会干那个事情。

方生笑道:那是怎么回事,我琢磨了两天琢磨不透。

胡将军道:甘肃因为战事频繁,土地贫瘠,粮草供应一直靠周边各地输运。以前都是各运各的,河西他们不熟悉,路上经常出事,劳民伤财不说,效率还特别低,有的地方路途遥远,路上消耗的比运过去的还多。我在兰州设立接收仓库,让各地的粮草运到此地交割即可。后面再由兰州卫和甘肃镇派兵统一押运,这样能省很多事,并且增加兰州的人员物资流量,也能提振本地的经济。

方生惊讶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胡将军笑道: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以前说了不算,现在可以施行了。并且我还打算在兰州设立茶马司,让全国各地准备销往西部各地的茶叶等物资在此集中,外地的客商如果想买,就来兰州公平交易,官茶自然统购统销,私茶随行就市,统一课税,一切交易光明正大,从源头上杜绝走私。这方面我只是个创意,你帮我好好想想。

方生道:好主意,这样下来兰州就成贸易中心,就像金家崖那样,百姓不用种地也能有收入,各种人才也有施展的机会。不过你刚才不是说不给我交待任务了吗,怎么又让我想这个,光琢磨水利已经让人头大了。

胡将军笑道:你那个脑袋光琢磨一件事多浪费。没事,我请你吃羊肉,好好补补。

方生又来到阿干里,从四川回来的路上都在想这边应该怎么办,现在来到现场,发现想的和实际的还是有区别。不过已经不着急了,慢慢琢磨,一点点规划。思路已经和原来完全不一样。

在原来取水口的上游安放分水石,让大部分水流从主河道流走,一部分分到河岸一侧,用石头砌一段水渠,底部比河床高,防止泥沙灌入,上面又比河面低,让多余的水从上面漫过,上面的漂浮物自然也就漫过,往前接到原来的蓄水池,竹筒安放位置依然在中间,和前面原理一样,在竹筒稍上的位置分出水渠,让多余的水量回到主河道。

竹筒不再像以前那么一通到底,也不像老书生一样一节节摆放,而是几节一体,每遇到转弯处或者坡度较大处,便断开,用水池过渡过去,坡度大的地方专门留了位置,方生打算水渠铺成后因地制宜安装其它水利设施。现在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瀑布。这些水池又是就近土地用水的分水处,如此一段段延伸,一直到达古峰山大片土地上端。

百姓们已经按照方生的规划,在出水口修的水池,就像五泉系统那样,分出干渠,分渠、支渠、毛渠。田地也为了灌溉方便重要规划平整。

万事具备。就等开闸放水。

这次除了古峰山的百姓,很少有人来看热闹,老金一家自然是到了。

方生深吸一口气,拉开闸门,水涌进竹筒。并没像上次那样着急跑到出水口享受成功,而是顺着管道慢慢走,查看是否有问题发生。

水顺利通到出水口,百姓欢呼雀跃,高兴这么多的坎坷没有白废。不过高兴了没多久,水又停了。原来是那些水池不同程度出了问题。

水池是拿青石板铺成的,和四川不一样,古峰山是黄土山,这种黄土遇水就变成泥,水量一大就塌陷,石板没办法完整拼接,一有泄漏,就将基础冲垮,整个水池就废了。

方生找来师傅研究对策,有师傅提出用木头制作水池,就像箍桶一样,应该比石板要好。

主意一定立即试验,但结果还是不理想,木头太薄了一冲就垮,支撑不了多久,太厚了又没办法做到严丝合缝。

又有师傅提出索性用蚂蚁石雕刻成水池,这个法子倒不错,但那么多水池,每个池子又那么大,这么大的石料从挖掘雕刻到运输现场安装,哪得多大的工程。最终决定让工人去开采,能做几个算几个,优先把容易塌陷、跌水位置比较高的池换成石头的,剩余的还得想其他办法。

工程进度很慢,池子做出来几个,但安装遇到大麻烦,每个水池位置都在山坡上,蚂蚁石又特别重,更何况是那么大块的,人拉肩扛得往上拖,有几个还没到位置就滚落下去,伤了好几个工人。

折腾了一个月,装上去没几个。金家两口子劝弟弟,要不就算了,每次都出事,上次是他,这次是工人,指不定下次会出什么事。

方生却远不像上次那么惶急,只是苦于想不到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