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三天即流放,大佬被迫造反了

作者:茴茴猫 | 分类:古言 | 字数:210万

第919章 别有用心

书名:穿越三天即流放,大佬被迫造反了 作者:茴茴猫 字数:1933 更新时间:2025-01-24 02:07:20

事实确实如萧倾城所想象的那样,事情往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

可当季锦书回来之后她才发现,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萧倾城看着季锦书,第二天中午满脸疲惫的回来,不停的按着眉心,心下有些心疼。

“倒也不用这么担心,咱们已经让大夫到地方上去研究瘟疫,说不定很快就有成果。

而且这种事情属于天灾,都是北戎二皇子从北戎那边带来的,这事儿倒也怪不到朝廷的头上。”

说句不好听的,全民一起恨北戎,说不定还有助于提高新朝的百姓凝聚力呢。

季锦书叹了一口气,“如果单单只是死了一个北戎二皇子,我也没有这么担心。

只要我们做到无愧于心,谁都挑不出来什么毛病。

在我刚刚回来之前,收到了西番和南召的来信,两国的君主都想将自己的使臣召回去。”

哪朝哪代没有瘟疫发生?他敢说他们对瘟疫的处理,已经算是在所有朝代里面对百姓足够宽和的掌权者。

自从知道地方上有人可能会患病之后,他们就立刻把太医、药品、粮食,以及管辖地区的官吏全都安排明白,不许他们有封城杀百姓的行为。

季锦书并不觉得自己亏待了百姓,他担忧的只是那些其他国家想要把自己的死神召回去这一点。

萧倾城闻言皱眉,“你怕他们图谋不轨,把人叫回去以后开战?”

因为他们把使臣扣在这里,被染了瘟疫的国家就只有新朝和北戎二国。

北戎的将士本来就人高马大的善战,而且因为资源并不怎么丰富的原因,民风十分彪悍,几乎可以到达全民皆兵的程度。

而他们新国刚刚建立、民间战乱还未全部收平、长期战乱国家千疮百孔、可以充当士兵的青壮年死伤惨重、经过瘟疫这段时间的粮食消耗,粮食储存量急剧下降。

传说中的琼州军确实是厉害,可他们没有亲眼看到,对传言相信的并不深。

且就算琼州军真如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又能怎么样?一共就有十万人,难不成还能抵得过百万大军吗?

两个国家的强力水平一比,根本不用想,就知道应该对着谁趁火打劫。

“人不能放。”

萧倾城斩钉截铁的说。

季锦书也轻点下头,“我也觉得不能放,但若咱们长期不理会,他们很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对新朝发兵。

若是只有一方发兵还好,可是南召在南,西番在西,还有一群小国在周边虎视眈眈,若是这些人,趁咱们国内不稳一起趁乱发力,我们会变得十分被动。

青壮年不够多,没有那么多兵力,即便有大炮在,也很容易被对方拖垮。”

大炮确实厉害,但他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造出足够,将他们所有边界线全部覆盖的大炮。

一旦城池被攻破,甚至是大炮被敌方抢走,敌方就很有可能研究出大炮,用萧倾城制造出来的东西再攻打萧倾城。

到时候两方全都用大炮,死伤惨重可想而知,他们新朝必败。

季锦书的顾虑萧倾城也能明白,她心里也有点发愁。

这到底是什么运气?刚登基没多久就碰到这种烂摊子,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提前祸祸你?”

萧倾城不怕没有皇位,只要没有人能压着她,让她做她不爱做的事,其实她对这皇位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执念。

可现在的问题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先不说衣食住行,就说自家刚生下来的小崽子每天都有一大堆人哄着他,他这个当娘的开心了玩他一会儿就行,根本就不用费心费力的去自己管,更不用半夜连着被吵醒好几回起来喂奶。

让她再回到刚去琼州岛的那种糙汉生活,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既然不想再回归原来的生活,萧倾城就得绞尽脑汁的想办法,眉头都快拧成麻花。

季锦书看她这发自内心糟心的模样,心下又有些心疼。

“你现在不适合多思,我直接以“使臣已患病,不适合中途劳累,也避免将疾病传染。”为有把人先扣下。

南召怎样不说,西番的十六皇子在咱们这儿,不到万不得已西番老皇帝不会动手。”

萧倾城对这话并不怎么赞同,脸上露出了几分鄙夷的表情。

“可我怎么听说西番那老皇帝有三十二个儿子呢?

最受宠的也不是十六皇子,那么多孩子,估计也不差这一两个。”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爱一、两个儿子可能,爱三、五个儿子就可能有偏向,爱十个、八个儿子,估计到老了哪个是哪个都分不清,不是数字计错,就是看到人想半天,更何况是三十二个呢?关注点怎么分?

要是能靠着一个皇子,就换来新朝的半壁江山,估计让那老皇帝先生儿子他都干!

季锦书叹了一口气,“他们总归要给百姓一个交代,并不敢这么快就发作。

估计他们想这么快就把使臣接回来,是因为派来的使臣代表着国威。

如果就这么轻易的被抛弃,其他百姓们难免有人走茶凉,悲从心来之感 ,到时候整个政权都有可能被撼动。”

萧倾城听了这话,撇了撇嘴。

“还是爱的不够深,这要是咱家儿子在其他国家做客,我就算带兵偷偷潜入他们国家,把人全都咔嚓了,也得把我儿子带回来。

当了表子还要立牌坊,做事的行为举止真叫人恶心!”

季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