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组团穿越复兴中华

作者:聂义峰 | 分类:历史 | 字数:56.3万

第29章 承天府

书名:组团穿越复兴中华 作者:聂义峰 字数:2682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8:39

台湾的5月已经入夏,炎炎骄阳当头悬,照得海湾波光粼粼。

这片海湾被称作“台江内海”。之所以是“内”,是因为一串由南向北散布的岛屿宛若天然的防波堤,把海湾与外海隔开。

其中一座大岛上,耸立着有棱有角的城堡,城堡旁的小镇清一色红顶白墙的欧式建筑,别有一番风味。

这里过去叫热兰遮城,现在叫安平镇。

东面隔着海湾相望,还有一座更庞大的城堡和更繁华的市镇,好像群山背景下的一颗斑点。岸边的船舶密密麻麻,把城市完全包裹一眼看不到头,其中不乏艨艟巨舰。

这里过去叫普罗兰遮城,未来的台南市,现在是郑氏东宁国都——承天府。

尽管与明朝事实上已无法理联系,但郑氏集团仍尊南明永历皇帝为正朔,遵袭明制,所以只有延平王而没有东宁天子。

海鸥鸣叫着划过蓝天,翅膀掠过一座奢华的宫殿。这里是延平王府,是郑氏集团的政治中心。

王府旁边,参军府相比之下要稍显逊色,这里是郑氏集团真正的权力中枢。

参军府中权力最大的人,当然是资议参军陈永华。

陈永华,福建同安人,是郑经最为倚重的大臣,与冯锡范、刘国轩并称“台湾三杰”。

早在当年初投郑氏时,郑成功就曾夸赞他有“卧龙之才”。他也确实当得起这份夸赞,为了郑氏霸业和反清复明鞠躬尽瘁,最终死而后已。

1648年清军攻克同安,年仅十四岁的陈永华投入郑氏集团。

1658年郑成功北伐南京,陈永华辅佐郑经,留守厦门。

1662年郑成功东征台湾,陈永华出任资议参军,筹备军资。

同年郑成功去世,郑氏集团陷入内战。陈永华辅佐郑经击败郑袭,夺取大权,称“延平世子”。

1663年郑经被清军大败,不但丢失厦门、金门,还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积累了几十年的财富化成灰烬。

关键时刻,陈永华挺身而出稳定局面,辅佐郑经退守台湾。

退守台湾后,陈永华总理政务,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广事兴贩、通洋各国。

励精图治近十年,终于让明郑缓过来了那口气,台湾呈现“田畴市肆,不让内地”的大治景象。

如此卓越的政绩,后人对他倍加传颂,以至于过了几百年,他的艺术形象比他本尊更加着名——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

不过现在的总舵主心里清楚,这片大治之下暗藏危机。

因为清廷迁界禁海,台湾与大陆商贸断绝,仅靠东宁一府二县根本无力供养这数万大军。

粮食,就是军心!民心!

作为总理政务的资议参军,陈永华只能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扩大屯田规模,可这势必要减少甘蔗的种植。蔗糖生意是饷银根本,岛上官民涉入其中者颇多,利益盘根错节,不是想减就能减。

从南洋购入粮食也是一个办法。但是海贸商路遥远,路途损耗巨大,加上官绅中间倒卖,运抵台湾者不足消耗。

还有从大陆筹措这条路。自从郑军夺回厦门后,通过贿赂漳泉清军,获得了一个贸易窗口。但福建本就缺粮,如此大费周章成本高昂,实在不上算。

陈永华清楚,如果再找不到一个稳定供应粮食的途径,岛内军粮会更加紧张!

现在的局势波诡云谲,清军随时有可能打过来,倘若军心不稳,则社稷危矣!

那就还有最后一个办法——采用冯锡范的方案,对清廷开战,在大陆夺取一块根据地!

打回大陆,陈永华何尝不想?

可是欲对清廷开战,就必须招兵买马。欲招兵买马,就必须粮饷充足。冯锡范为了扩大自己的兵权,至大局安危于不顾,陈永华是断不能同意的。

思来想去,唯一可行的办法,似乎只有减少甘蔗种植,扩大屯田规模。

今早的朝议,陈永华再次提出屯田案。不出所料,这个方案遭到冯锡范、刘国轩的坚决反对。

明面上的理由很充分——蔗糖是台湾的饷银命脉,哪有自断命脉的道理?

暗地里的缘由也毫不奇怪——全岛最大的几家糖寮可都是冯老爷的产业,他巴不得全岛都种甘蔗呢!

朝议上,陈永华虽然据理力争,奈何他平日不善交际,得罪人颇多,除了户官杨英,支持者了了。

郑经的性情远没有他父亲那般果断,还多了一些权术心眼。他虽然倚重陈永华,却也乐见党争公开化,以将各方都为己所用。

于是和此前无数次一样,屯田之事再次不了了之。

拖着疲惫之躯回到参军府,陈永华立刻召来户官杨英。

杨英早年追随郑成功,历经几次胜败,对郑氏忠心耿耿。他和陈永华都主张扩大屯田,政见相同不党而党,一直受到冯锡范、刘国轩这些军头的排挤。

不过与陈永华的内敛不同,这位杨尚书可是敢和冯锡范当面对骂的主。今天朝议,因为引进英国军火的事情,他当场骂得冯锡范下不来台。

确实,和英国人谈了近一年,到现在没有结果,着实说不过去。郑经也对冯锡范失去了耐心,决定把这事交给陈永华办理。

杨英知道郑经这是玩朝堂制衡的把戏,就一个劲儿地向陈永华使眼色。可是陈永华对一切委派给他的事情从不推辞,就应了下来。

所以一见到陈永华,杨英就不吐不快:“中堂!再这么下去,中堂辛辛苦苦创立的这番基业,破灭不过弹指一挥!”

陈永华瞪了他一眼:“呦公,这是陈某之业吗?”

杨英急忙合手:“下官失言,但是……”

陈永华摆摆手制止他的牢骚,邀他坐下喝茶。

“呦公,英国人一事,为何拖了这么久?”

杨英叹气,娓娓道来。

英国想贩运茶叶、瓷器去本国,只是他们初来乍到没有门路。掌握主要海路的红毛人当然不会帮他们,清廷则在海禁,所以他们只能来台湾。作为交换,他们愿意出售火枪和大炮,并帮助郑氏训练军队。

而对郑氏来讲,能获得火器的渠道,除了大陆就只有红毛人和佛郎机人。眼下大陆这条路被封死,与巴达维亚和马尼拉的关系十分紧张,澳门又被荷兰人打得像受尽委屈的小猫,所以突然出现的英国人可谓雪中送炭。

结果双方互为单一卖方,势均力敌。

但英国人吃准了郑氏对火器的需求更急迫,肆无忌惮地漫天要价,一支火枪竟然要20两!

杨英恨得咬牙切齿:“中堂,英吉利火枪确实不次于佛朗机货和红毛货,可他们的报价未免太过胡闹,我怎能批银子?”

陈永华默默点头:“没有选择余地,主动权就是人家的。”

杨英又说:“不过前些天又来了一支海商,听说是华夏苗裔。他们也要出售火器,大概是没有孝敬冯锡范银子,到现在还被晾在海边,不准登岸。”

“哦?有这事?”陈永华来到窗户前,眺望大海。

若他们真能出售火器,就打破了现在的均势,英国人就得重新考虑报价以免被人截胡。

当然,前提是他们两家不会串通。

“不过……中堂,世子这时候把这事交给你……”杨英欲言又止。

陈永华笑了笑。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时候把这事交给自己,明摆着是让自己去拿这份功劳。但意味着一旦谈下来,和冯锡范的矛盾就将彻底激化!

“即为人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永华转过身,“马上召见那些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