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县令后,她带领朝臣搞内卷
作者:池米唐 | 分类:古言 | 字数:156.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29章 派发新粮种
唐一璇在行宫待了大半个月,她庄子上的土豆正被朝廷派来的马车一车接一车的运送到其他州府。
从清川县到京城的这条路,所经城镇,都听说过新粮种土豆,但并没有百姓真的瞧见过,两年过去了,老百姓差不多忘了有这回事,而南方大部分百姓甚至都没听说过土豆。
如今各地州府到了一千斤新粮种,在老百姓当中引起热议。
“衙门来了新粮种,一亩地至少能收五六百斤,听说在荒地上也能活,这要是闹饥荒,保不济就要靠它救命了。”
“那什么土豆真有这么好吗?”
“当然了,这可是从清川县来的,你知道清川县的县令是谁吗?就是今年科举的主考官唐大人发现的,也是唐大人亲自培育的,你们说这土豆能不好吗?”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嗐,我家有房亲戚是跑商的,天南地北的到处走,还去过那清川县呢,就是他说清川县比我们府城还繁荣,有一座很高的大楼,里面什么铺子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还有,那里有新书院,医学院和武学院呢,专门为国家培养人才,哪个村子被水淹了,或是有野狼野猪下山,那武学院和医学院都会组织学子去帮忙。”
这人说起来滔滔不绝,围观的百姓也就越来越多,还越听越羡慕。
他们可都听说了义务教育,想着那医学院和武学院肯定也是免费的,颇为遗憾为什么不是建在他们府城,这样他们的孩子就能免费学本事了。
有人是真想家里的孩子学好本领,报效国家。
也有人是想孩子学了本事好赚钱养家。
还有家里只有一个儿子或孙子的,就不愿意让他们上这类书院。
尤其听到有人说:“澜州不是发生过瘟疫吗?当初朝廷派了皇子和太医去治病救人,结果那皇子屠杀百姓差点被暗杀,连夜带着太医灰溜溜回京城了,还是清川县医学院的夫子带着学生去救治百姓,才彻底清除瘟疫的。”
就更不愿意家里的独苗去冒险了。
毕竟瘟疫是要死人的。
更别说舞刀弄枪上战场了,普通人鲜少有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当然了,爬出来的人无一不是将才。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生长的地方也能有这样的书院,可供孩子选读,万一不是走科举的料子,也能有其他不同的人生。
当地的名门望族听到风声,觉得也能效仿唐大人,开办不一样的书院,或学木雕,制作陶器,或学纺织,刺绣,厨艺等,于是找上衙门,看能不能由他们来建立新书院。
如此一来,有衙门背书,于新书院和家族而言,都是有利的。
知府大人自然不会不同意。
还正愁义务教育如何开展呢,如今有名门望族出资,大大减少了衙门的压力,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
开办新书院的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仅是因为‘唐一骏’提出了义务教育,而是这一举措从长远计,对家族的长盛不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这件事意义非凡。
崔氏有自己的族学,不缺银子,亦不缺夫子,家中嬷嬷也好,绣娘也好,皆是从皇宫里出来的,技艺高超,除了开办三大书院,还建了织绣楼与教习楼。
三大书院分别是新书院、医学院和武学院。
绣楼顾名思义是教人纺织、刺绣等相关技艺。
而教习楼学的就比较庞杂了,除了教导规矩礼仪,还有琴棋书画,管家,查账,查田,焚香,点茶等大家闺秀的技能,不用全学,可选择任意三项以上进行学习。
崔氏一月之内就新建了五座大楼,其花费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巨大。
清河百姓眼看着高楼拔地起,是又惊又喜。
以前老百姓的情况是,一家老小干活,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也只能供一人读书,有人考中秀才,也有人读了半生仍是个童生。
或是送孩子给人当学徒,做牛做马,任打任骂,却可能学不到半分真本领。
家里条件一般的就送孩子去读一年半载的私塾,能认字就成。
可现在,不仅能免费读书,还能免费学本事!
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天大的喜事。
哪个不想过好日子?
哪个不想家里的孩子都有出息?
是他们不想吗?不,只是现实太残酷,活着已经很艰难了,又如何敢奢望。
不仅如此,朝廷又派人送来新粮种土豆,虽只有一千斤,不是家家都能种得上,但土豆亩产能达到五六百斤,总有轮到自己种植的那天,据说还有另一新粮种玉米,将来也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就是希望!
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或许学识不够,眼界不够,但他们有一把子力气,也愿意付出,勤勤恳恳的劳作,只要生活有一点点希望,他们就能绽放出最灿烂的烟火。
清河崔氏名声在外,因此许多百姓愿意把孩子送到三大书院,以及织绣楼和教习楼学习,不局限于清河本地,清河周边城镇有点家底的人家都愿意花钱让孩子来崔家的书院读书。
有人打听到‘唐一骏’唐大人的母亲是崔氏女,且住在崔家,那上门的媒婆都快把崔家的门槛踩烂了。
短短三个月,天下皆知新粮种土豆和玉米是由‘唐一璇’唐大人培育并上交朝廷的。
还有义务教育和医疗服务也是由他提议并促成的。
一时间,‘唐一骏’在民间的声望水涨船高。
当多位隐居山林的文豪大儒,提笔称赞‘唐一骏’的丰功伟绩后,天下学子自愿奉他为师。
早朝上,陶庆昭与孙洵等大臣纷纷上奏,请皇上破格让‘唐一骏’入内阁。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
实在是‘唐一骏’太年轻了。
如此年轻又热血的阁老压在头上,可想而知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啊。
但陶庆昭力排众议:“唐大人是探花出身,本该入翰林院,却因奸臣姜先槐一己私欲,将他下放到北地清川县当个小小的县令,这是对他的不公,臣恳请皇上拨乱反正,还唐大人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