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美洲
作者:麦浪中的守望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167.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6章 阅兵
长长的炮车队列缓缓前进着,后面跟着的是辎重车方阵。
一辆辆长约三米,宽约两米,高一米五的辎重车车厢在两匹驮马的牵引下缓缓走来。
每排三辆辎重车,一共六排。
每辆辎重车上都站着两名辎重兵,身穿灰色的军服,背后是一支短管的火枪。
每一辆辎重车的车厢前后都有连接的卡榫。
这些卡榫能够将每辆辎重车连接成一堵墙,在战场上能够结成车阵。
以前因为缺少足够的火枪,只能给辎重兵装备弓弩,现在辎重兵也全部装备了短管火枪。
在辎重兵方阵的后方,一个全部穿着雪白军服的方阵走来。
这些士兵一身洁白的军服,踏着整齐的步伐缓缓走来。
头上戴着白色的圆边军帽,军帽后面则是两条长长的深蓝色飘带。
每个人都双手端着短管火枪,面色坚毅地向前迈步。
这正是海军水兵组成的方阵。
水兵方阵人数约五百多人。
整齐的队列,雪白的军服,不禁让周围的百姓眼前一亮。
很多年轻小伙子都面露羡慕,而人群中的小姑娘们则是眼睛里闪着爱慕的星光。
很快,又一个方阵紧跟着水兵方阵缓缓行进过来。
这个方阵却是清一色的女兵,也同样穿着白色的军服。
白色的军服上一个显眼的红色十字印在胸前。
白色的军帽上也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这是医护兵方阵。
英姿飒爽的女兵方阵再次让围观的百姓发出一阵欢呼。
这是专门培养出的战场医护兵,大多数都是女兵。
现在龙城参军的女兵也有不少,多数从事后勤工作和情报分析。
女兵方阵一出场,更是让在场的年轻小伙子们激情澎湃。
女兵方阵后方则是身穿工厂工作衣的民兵方阵。
民兵们手中也都举着燧发枪,意气风发地迈步走来。
一个个方阵从龙城的城外走来,沿着龙城外宽阔的道路依次走过城楼。
朱君洛和众大臣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一个个方阵走过。
每个方阵在经过城楼的时候,方阵前方带队的将领都会高喊口令。
然后方阵中的所有士兵都会朝着城楼举枪行礼。
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方阵迈着整齐一致的步伐,宛如一个整体。
城楼上的众大臣也都热血澎湃,很多年纪较大的老臣面色潮红,眼含热泪,下巴的胡须不住地抖动。
所有人都被这威武雄壮的军容所震撼,心中不由得生起对这个国家的自豪感。
他们是大明人,他们又不是那个没落腐朽的大明人,而是欣欣向荣的新大明人。
他们继承着先祖开疆拓土的荣光,担负着拯救华夏的使命。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仿佛被注入了一种信念和精神。
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一种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念。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为自己生为大明人而骄傲。
所有的方阵从龙城前面的大道走过后,整齐地列阵在城下。
朱君洛则走下城楼,在十六名骑士的护卫下,骑着一匹高大的黑色战马缓缓走出城门。
十六名骑士跟随着朱君洛骑马走向列阵的士兵们。
每走过一个方阵,朱君洛的目光扫过每一名士兵坚毅的面庞。
朱君洛高声喊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所有士兵跟着齐声高喊: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在场的所有人也都齐声高喊: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声声高呼似怒吼般直冲天际。
天空中的烈日仿佛在这军民一心的怒吼声中更加明亮刺眼。
朱君洛检阅完毕军队方阵后,又绕场一圈,不断挥手向围观的百姓致意。
百姓人群中不断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随后,朱君洛在骑士们的护卫下返回城内。
阅兵仪式结束,各个民间由百姓自发组成的团体则依次在宽阔的大道上走过。
有花团锦簇的花车,有锣鼓喧天的鼓乐,还有载歌载舞的秧歌等等。
百姓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着这一举国同庆的盛典。
而朱君洛则返回城楼上,和众大臣们一起看着城外的这一番军民同乐的景象。
朱君洛也意识到了建国登基的重要性,在这个年代,人们需要有一个效忠的对象。
而对于文官和军队来说,更需要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
要有一个人来带领着他们去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这样才能实现他们建功立业的内心渴望。
如今华夏故土还存在的唯一一支皇室血脉就只有永历帝朱由榔了。
但永历帝一脉如今只能躲藏在贵州深山之中,更有传言其被手下孙可望软禁。
朱君洛有心去救出,但现在大员兵力严重不足,武器装备也无法配齐。
只能想办法不断发展军力,伺机将朱由榔救出来。
无论怎样,这也是朱家的血脉,朱君洛不能见死不救。
但若要让龙城上下军民以永历帝朱由榔为尊,这些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的。
不说历史上的靖难之变,这些人都是被叛军追杀才逃难到此地的。
就说现在,龙城上上下下无论文官还是军士,工人还是农民,都对现存的永历帝政权没有丝毫情感联系。
如果强制要求这些人尊朱由榔为帝,恐怕会事与愿违。
而且对朱由榔的人身安全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
朱由榔身边那些心生异志的将领,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有这么一支庞大的武力效忠朱由榔呢?
要么会挟天子而令诸侯,要么会用各种无耻的手段将龙城上下辛苦打拼的成果瓜分殆尽。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从广州接回的人中有不少广州城驻军和官员。
从这些人口中得到了很多关于永历帝朱由榔朝堂斗争的内情。
其中不少英勇善战的统兵将领最终都在朝堂上的斗争中黯然落幕。
这些人即使已经到了四处逃亡的地步,也丝毫没有忘记这相互倾轧勾心斗角的看家本领。
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居然还有人想着求和,反倒将主战的文官和将领们一个个构陷至死,甚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靠清军。
整个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却四处逃跑。
反正皇帝被清军抓了必然是死路一条,但这些大臣却只是换个老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