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拒婚皇子!她囤足物资后自请流放

作者:十三氏 | 分类:古言 | 字数:82.2万

第320章 首创潼关日报

书名:拒婚皇子!她囤足物资后自请流放 作者:十三氏 字数:2226 更新时间:2025-03-29 19:38:00

四月最后一天,阮昭这边尚且还等不到异变,赵国朝廷倒是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此事阮昭还是听几名游客说起才知道。

皇城那边出了大事,据说是因为太子回程时遭受刺杀,回宫后一直卧病在床。

陛下与皇后震怒,下令彻查此事。

而后查出朝中有几名大臣竟然勾结他国截杀太子。

接着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拉出了一连串人,除了皇城外,还有许多州郡也有人相继落马。

此事现在闹得沸沸扬扬。

赵堇廷回程已经半月有余,大都督显然知道发生什么事,却未跟她提起过。

应该是赵堇廷的主意。

主要是她有些不确定此事是意外还是故意。

因为赵堇廷身上有护主藤,按说应该不会这般轻易受伤。

且上次看对方送来的信,字里行间也没透出异样。

不过阮昭还是有些不放心,所以直接找上大都督询问情况。

自从上次大都督亲自来送信,并叮嘱她有事可直接去寻他后,阮昭倒也没客气。

大都督见她第二次找上门竟是因为自家外孙,心下倒是欣慰且暗喜不已。

这般看来,外孙似乎也不算是一头热了。

既然阮昭知道,大都督也没瞒她,便把赵堇廷回宫及发生的事情告诉她。

听完整件事后,阮昭愣怔半晌。

赵堇廷的确遭遇刺杀,不过伤是自己制造的,只是为了更具说服力。

他回宫后赵皇立刻彻查刺客一事,然后查到了宿州毕兴船帮。

这批刺客和集结的兵马都是通过船帮运送到潼关城那边截杀太子。

一个小小船帮为何敢圈养私兵截杀太子。

彻查之下方知宿州太守和刺史等人伙同船帮私卖官盐,中饱私囊。

刺杀太子及贩卖私盐,罪上加罪。

赵皇怀疑背后应还有党羽,便命人把这些人押解到皇城问审。

谁料路上又遭遇刺客,大部分人都被杀害。

留下几个活口被带回,当堂指认出朝中不少大臣。

这一下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串又一串,不止整个朝堂震动,赵国各州郡都战战兢兢起来。

而这一切都是赵堇廷的计划。

阮昭此时才知道他为什么会突然回去,原是因为她的造船计划。

不得不说赵堇廷这招也的确狠。

以身为饵,声东击西,一环扣一环。

若他直接表示要查各州郡的船帮,肯定会遭遇各处拧成一股绳的阻碍。

可如今多了一个截杀太子,通敌叛国的罪名,谁敢冒险去担。

收受贿赂,私卖官盐,最多满门抄斩,若能从中周旋,还能判个流放,至少可保住性命。

若被扣上通敌卖国,谋害皇储的罪名,那可是诛九族啊。

灭族之祸,谁敢赌。

因此不需要上面下令,各州郡就开始自查。

赵堇廷也借这个借口,派遣各个监察使前往各州郡彻查。

内忧外患之下,这些人也无法再拧成一股绳,一个个都不知道身边谁才是叛国者或者叛党,生怕自己被连累,有的直接坦白从宽。

便如阮昭所说,船帮最大的收益来源就是走私物品。

所以没有多少船帮是干净的。

不只有走私官盐,还有走私武器、贡品、间谍、奴隶等等。

查抄的证据和奏折堆满书案,全让赵皇甩在朝堂上,让大臣们自行查看。

可以说查出来的这些,朝中至少有超过一半的官员都有沾些关系。

哪怕没有插手的,也曾收过礼,行过方便。

这段时间,朝堂上所有大臣每天都绷紧神经,廷尉府的大狱几乎人满为患,连整个皇城百姓都战战兢兢。

其中太尉一党再次遭受重击。

因此此次落马的人大多数都是太尉一党。

太尉这段时间也直接称病告假,晁府一直都是紧闭门扉。

阮昭看完所有经过,猜出赵堇廷的大致计划及接下来的走向后,眉心紧拧。

晁氏势力盘踞各州郡多年,赵堇廷先是身体康愈,让晁氏产生危机。

如今一回来又动其根本,怕是会逼着狗急跳墙。

阮昭回去后思索了半宿,翌日一早寻上刘老爷子,又给了他一份图纸。

但刘老爷子在看到这份图纸时,人都傻了。

而后自己带上一份花了半宿写出来的东西,回都尉府,让人找城内所有书生过来。

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这份东西抄了近万份,随后派人分别送到各州郡传播开。

并为这份东西取名为《潼关日报》。

在纸张还未全面推广开来,大多数百姓还无法识字的年代。

这样一份报纸横空出世,显然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

报纸总共有五个版块,民生、趣闻、政论、时事、佳作。

首刊全由阮昭原创撰写。

民生写的是潼关城的水车群,这个话题目前在各处热度也挺高。

毕竟有不少富户已经在潼关城购买水车回去,寻常百姓也能瞧见。

趣闻写的是前段时间因修路捐款搞出的擂台对打。

政论写的是关于赵国在制盐研究上取得成功,会为国家和百姓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时事就是围绕船帮贩卖私盐一事展开犀利的讨论。

最后的佳作,阮昭先采取连载的方式,写一部小说。

小说名为《青云记》,写的是一个父母双亡,被舅母一家收养,却被霸占家产还不允许他读书,只让他种田的泥腿子一步步踏上官场,成为一品大臣的故事。

开篇节奏极快,写了主人公在舅母一家的压迫和磋磨下长大,因对读书极渴望,在放羊时总到书院偷听夫子教学。

他天资聪颖,学得极快,得夫子赏识,暗中教导他。

而近段时间三年一次的乡试即将开始。

夫子给他写了一份推荐书让他去试试。

但舅母却安排他当表哥的书童,陪表哥去乡试。

开篇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无意戳中了很多寒门书生的点。

不少说书先生甚至拿到茶楼去讲,不免就引起热度。

故事带起热度,其余新闻也被传开。

政论那一篇关于国盐与富民的关系,直接切中百姓要害,指明精盐远售,国盐产高,粗盐必会降价。

盐是百姓必不可少的东西,却因为产量极少而价格昂贵。

若能把盐的价格降下来,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大喜事。